◆鄭長喜
(海南省東方市八所中學)
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的策略
◆鄭長喜
(海南省東方市八所中學)
隨著國際教育競爭的日趨激烈,家庭教育的功能缺失和學校教育的專業性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立足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這一具體問題,從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的必然性出發,指出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成因,并提出具體指導策略與建議。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指導策略
21世紀以來,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與人才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許多國家都紛紛站在全局和未來層面制定教育發展戰略,將教育戰略規劃作為實行戰略管理與決策的自覺行為和有效工具。同時,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與學校教育功能的專業性,受到各國廣泛關注。怎樣發揮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年長者對年幼者進行的教育與影響,主要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學校教育是指在國家教育目的規范下,由專門的教育者在專門的機構中所進行的有目的、有組織、系統化和規劃化的教育活動。家庭教育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但其固有的兼職性和非專業性使得家庭教育不得不依賴于處于文化強勢和教育強勢地位的學校教育的指導。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致性決定了教育成就,如果這種一致性缺失,那么學校教育就是紙做的房子,會坍塌。新時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龐雜化,導致社會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現巨大變化,并且變化迅速,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都隨之變化,年輕孩子在應對這種變化時往往不知所措,出現種種問題,造成心理壓力,家長在面臨這些問題時經常束手無策。信息化社會與網絡世界的繽紛多彩和魚目混珠,對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挑戰,如何更好地培養誘惑抵抗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學校教育的指導作用顯得格外重要。
1.被動教育
對于家庭教育,同樣是預防比治療重要,家長不能等到孩子已經出現了問題時才去尋找專家請求幫助,而應該在平時的預警和防范上下功夫。例如現在的公司、企業家不會是等到違法了才去尋找律師請求支持,而是早已聘請了法律顧問。再如,現在很多聰明人士不是等到出現了疾病才去尋求醫生幫助,而是早已聘請了營養師、保健師。家庭教育也如此。而且現在的中小學生的問題有很多規律,例如早戀、青春期心理健康、叛逆、厭學、網癮、離家出走等,甚至導致某些家庭親子反目、親子矛盾、自殺事件。家庭教育顧問,在我國還屬于新鮮事物,很多教育人士已經在研究如何把教育顧問與家庭教育融合。為了孩子的茁壯成長,家長可以通過專業機構,聘請擅長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懂得教育的專家來擔任家庭教育顧問,為自己指點迷津、出謀劃策,防微杜漸,扭轉家庭教育亞健康狀況。
2.家庭教育僭越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各自的職責與任務,兩者應該分工進行。家庭教育本來應該以育德為主,但是現實上,很多家庭越俎代庖地作為學校的延續,進行知識傳授的工作,這是家庭本不應該承擔也不擅長承擔的教育職能。家庭學校化,無疑增加孩子的負擔,不但沒有發揮緩沖、潤色的作用,反而讓孩子去補課、參加各類培訓班,加重學業負擔,往往導致孩子厭惡情緒產生。家庭教育應該把孩子的品德培養放在首位,強調心理健康,強調個性發展。
1.個別聯系與集體聯系相結合
家長不應被動等待教師走訪、等待教師來了解家庭情況,而應主動聯系老師,及時探詢小孩在校的學習、思想和交往等情況,自愿配合學校教育的工作,把握小孩的動態,從合作的立場,與教師探討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將教育舉措落到實處,產生應有效果。可通過家校聯系本、書信、電話、QQ、微信等方式與教師建立定期聯絡。
在個別聯系的同時,也要注重集體聯系,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要積極參加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接待日等活動,及時與教師交流,提出建議,學習方法。
同時要建立教師參與家庭教育管理的制度。在美國興起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家庭學校教育,原理就如此,家庭學校教育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目前在教育學術舞臺占據重要地位,目前仍然方興未艾。
2.注意非干預性教育
干預性教育是指對影響孩子的環境、言行等有意識地加以規范、制止,而沒有進行有意識地規范、干預的教育就是非干預性教育。例如父母是否說臟話、家庭墻壁張貼的是科學技術方面內容還是色情、美女裸圖方面的內容,這些都屬于非干預性教育。非干預性教育有著重要作用。布迪厄曾說: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行為遵循的原則是意圖之外的東西,人們不必知道他(或她)是為了什么而去做事情。布迪厄認為,實踐是由慣習生成,他認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是一種慣習。所以,發揮非干預性教育作用需要家長提高自身素質,強調家庭文化生態系統的構建。
3.重視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指通過適當情境的創設來進行的教育與影響過程。根據所創設的情境的不同,情境教育可以劃分為物質條件情境教育、目標愿景情境教育和名人模仿情境教育。對于家庭教育,家長同樣可以從三方面來展開:
(1)物質條件情境。有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窮能夠磨練人的意志,通過挫敗感的真切體驗,會讓孩子未來走得更遠;貧窮能夠增強孩子的責任感,促使他們懂得珍惜,通過努力奮斗實現夢想;貧窮能夠使孩子感受人間疾苦,富于同情心、愛心,善于體會他人情緒,擁有更強交際能力;貧窮能夠讓孩子更早獨立生活,養成良好習慣,更早適應殘酷競爭的社會。家長要善于建立貧窮的物質環境,例如父親患重病,母親沒有勞動能力,哥哥因為家庭貧困輟學,依靠廢品收購來支撐家庭,為了弟弟上學學習,拿出幾百元來買書……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經常與家庭困難同學聯系,感受貧困,幫助他們。
(2)目標愿景情境。愛默生說過:一個人如果一心朝向目標前進,世界都會給他讓路。目標可以讓人收獲成功;目標可以讓人集中精力,不斷發揮潛能,完善自我;目標可以讓人處變不驚,擁有信心、膽量與勇氣;目標可以讓人熱情高漲,提高激情,做事心中有數;目標可以讓人分清重點、把握輕重緩急;目標讓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意義;目標讓人熱心于自己的目標,產生動力,認清使命;目標會讓人看到彼岸,產生積極主動的心態。家長可以依據部屬大學、211、985大學,創設徜徉在美麗的校園中、享受著頂級的知識資源、經常聆聽學術講座等一幅清晰的圖畫。
(3)名人模仿情境。一般情況下,人們對于有名望的人十分崇拜。古時候有個賣馬的人,連續賣了幾天,一直無人過問,但是相馬專家伯樂圍著馬看了幾圈,走后又回頭看了一看,結果伯樂剛離開,馬的價錢立即暴漲十倍。南唐李煜有一個寵愛的嬪妃,用綾子把腳纏住,腳小可人,從那時起便世代流行纏足風,一直到民國時期。在當今的商品銷售中,也經常看到商家利用名人的作用來吸引消費者。名人有著重要效應,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如能引入名人效應,選取適當的名人促進孩子模仿,會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家長希望孩子以后成為科學家,可以在家中張貼科學家的畫像,從小就講科學家的故事等。
[1]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3]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
[3]繆建東.家庭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2.
[4]黃河清.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比較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