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月琴
(陜西師范大學幼兒園)
新入園小班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
◆鄭月琴
(陜西師范大學幼兒園)
小班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是其年齡階段最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根據小班幼兒的心理特點以及新入園小班幼兒的典型特征,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具體要求,在新入園小班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方面提出了創設環境、組織游戲、榜樣示范以及家園互助的建議。
新入園小班幼兒 規則意識 培養策略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幼兒規則意識的建立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前提與基本內容,對幼兒健全人格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滲透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的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與具體的指導建議。對于小班幼兒而言,由于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幼兒的自理能力、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交往能力等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其心理活動的獨立性和目的性與行為的自覺性與沖動性均處于發展的關鍵期。在良好教育方式的引導下,規則意識的培養能夠促使幼兒自覺的調節與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沖動性,進而服從集體的要求,逐步具備為較遠的目的而行動的能力。因此,對新入園小班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的開展。
1.創設環境。《綱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教師要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多種方式包括環境的創設法、故事移情法、正向強化法、個別糾正法等。其中,環境的創設法是最為基本且關鍵的。陳鶴琴先生曾說:“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活動氛圍及師幼關系恰是幼兒與環境之間的媒介與橋梁。
例如,在進餐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創造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使幼兒愉快的進餐。筆者實踐中經常采取的方式包括:幼兒進餐時,有選擇地播放一些優美悅耳的旋律,促使幼兒能以愉快的心情進餐;對進餐表現好的幼兒,贊許的目光、親切的摸頭等形式表示贊揚能夠激勵他們更加積極用餐;對進餐中有過失的幼兒,溫和的安慰、耐心的引導能夠消除他們的緊張感,促使其對進餐產生積極的情緒。
2.組織游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筆者經常采用游戲的形式,使幼兒內化知識,建立起對于規則的意識與感知。
例如,“聽鈴鐺,拍小手”的游戲是幼兒集中注意力,安靜的進入活動前準備狀態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游戲使用的節奏通常是“XX|XX X|”在訓練小班幼兒掌握這個節奏時,增加快、慢、輕、重以及動作的變化,可以使游戲更具有趣味性,更加能夠吸引幼兒興趣。比如,用數字“1、2、123”來練習拍手,手口一致。說“1、2”時輕拍兩下,說“123”時,重拍三下(或者,說“1、2”時重拍兩下,說“123”時輕拍三下)。變換不同的拍打部位,如拍腿、拍臉、拍頭等。在游戲中反復向幼兒強調,鈴鐺聲停止,拍手聲或動作也要停止。在不斷的強化與練習中,增加幼兒對游戲的注意,從而達到其對教師指令的條件反射。
3.榜樣示范。榜樣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為、優秀事跡等來影響受教育者的方法。在幼兒社會規則發展的過程中,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進行模仿,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幼兒天性好模仿,其行為習慣與規則意識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與他們的生活經驗關系最為密切的家長、教師與同伴則成為了其最為直接的模仿對象。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要用同等的標準來要求幼兒、規范自身。
例如,在盥洗活動中,筆者發現班上有些幼兒在盥洗時愛貪玩,洗手時馬虎;有些幼兒洗手時愛講閑話且動作太慢;有些幼兒喜歡玩水,把水灑在地上;甚至還有個別幼兒嬉鬧,推擠,不按次序排隊。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及時的參與其中,引導幼兒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排隊,向他們展示正確的盥洗步驟,將規則意識以言傳身教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
4.家園合作。家庭是兒童最早和最直接的社會化場所,也是對兒童社會性發展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因素。規則意識是社會性發展的基本內容,在幼兒園建立起來的規則意識需要在家庭中不斷強化。
例如,筆者發現,幼兒園午睡時經常有幼兒亂扔衣服、亂脫鞋子、在其他幼兒睡著時大聲說話。筆者于是嘗試與家長溝通,開展家園合作,幫助幼兒在家庭中建立整齊擺放衣服和鞋子、在他人睡覺時保持安靜的良好行為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規則意識外在體現,通過家庭的配合與協作,幼兒的社會生活的規范性得到了增強。
筆者對培養策略的總結與概括既借鑒了科學的幼兒教育理論同時又結合了多年的保教實踐經驗。由于幼兒本身具有個體差異性,而規則意識的培養又側重于在班級管理基礎上的集體教育與引導,因此在策略實施的過程中,幼兒社會生活規范性的提高程度不一而足。新型的師幼關系更應該是建立在師幼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應以新型的師幼關系為橋梁,加強引導與感染,給予幼兒恰當的鼓勵與合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