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苗,徐莉莉
(1.衢州廣播電視大學,浙江 衢州 324000;2.衢州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跨校師徒帶教是聚集區域內特級教師、名師資源,充分發揮其在教書育人、教育管理及科研等方面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以整體提升教師隊伍素養,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種有效帶教模式。然而在實踐中,跨校師徒帶教在時間、空間及針對性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文中的跨校師徒帶教主要指的是特級教師與骨干教師結對。
跨校結對的主體雙方是特級教師和骨干教師,他們強強聯手,理應更易成就“名師出高徒”,但由于雙方工作繁忙,雙方很難找到共同的、合適的時間,交流機會有限。一方面,作為特級教師在現實中為數不多,他們往往身兼數職,輾轉于教學、學術和行政事務之間。盡管學校和社會工作繁忙,但在當下優質教育資源充分共享的背景下,特級教師的身份使其被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輻射和引領作用,除了承擔任職學校的課時之外,還被學校和地方教育局要求承擔帶教骨干教師的任務。一般情況下,地方教育局要求特級教師跨校帶徒3—4人,在任職學校帶徒2—3人,“一對多”的帶教模式大量擠占了特級教師的時間,工作的忙碌使得他們難以保證帶教的時間和精力,進而影響帶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作為徒弟的骨干教師,是其任職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尤其在農村學校,這些骨干教師在學校的發展中發揮著主力作用,承擔的工作任務相對較重。除了正常的工作任務之外,學校也是盡其所能充分發揮其骨干教師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因而,他們在整個帶教工作上具有雙重的身份,即特級教師的徒弟和校內新教師的師傅,有時他們所帶徒弟還涉及片區范圍內的其他薄弱學校,一般要帶3—4人,工作任務繁重也是可想而知的。基于雙方上述的任務和壓力,師徒帶教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怨言,師傅抱怨帶徒過多、壓力過大,徒弟也抱怨師傅難得見上幾面。
師徒雙方工作都十分繁忙,又不在同一所學校,工作安排和工作內容的不同步,給雙方交流帶來不便。一方面,學校的排課對于帶教活動時有沖突。學校一般不會在安排工作前征求任課教師的意見,而是按照一般的排課思路直接做好安排,再將安排結果公示,結果一旦公布,再做調整則較難。由于師徒雙方任職學校在給雙方安排課務之前,相互之間并未協商,在學校“照常”的排課中,師徒雙方在課務安排上不免會有沖突。不僅如此,由于學校對于教學進度具有較大的自主權,師徒雙方所在學校課務安排的進度不一,這也給雙方的交流帶來不便。另一方面,不同學校由于發展的內涵不同,學校發展的不同步,學校文化的不一樣,師徒雙方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易使雙方在最初接觸時造成“共同話題不多”的尷尬,為此,雙方還需要一個互相了解與適應的過程。與此同時,由于師徒雙方任職學校和已有身份的不同,帶教中雙方的地位也是不對等的,這樣又易造成徒弟由崇拜到照搬的模仿,最終成為師傅的復制品而丟失了自身的個性特色。帶教中面談的效果最為直接和有效,但事實上雙方畢竟在不同的學校,面談不光要考慮時間的安排是否可行,還要涉及天氣、交通工具等因素,碰個面不免還是有些麻煩。對于師徒雙方來說,工作時間上的沖突、學校工作進度的不同步及工作內容上的偏差,不僅不便于雙方的交流,而且還增加了雙方的工作負擔,這為師徒帶教活動的有效開展帶來一定的難度。
由于客觀存在的現實帶教困難,師徒雙方接觸和交往不多。一方面,師傅由于工作繁忙,在他們看來,帶教更似一項硬性任務,或是沒有時間來尋找徒弟專業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或是認為憑自己經驗能夠很好地掌控徒弟的專業成長,而忽視徒弟現存的具體問題;另一方面,徒弟對自身專業成長的渴望使其具有極強的拜師意愿,然而繁忙的工作,使其對于自己如何成長來不及仔細考量,而期盼借師傅之力為自己量身規劃并從旁指點,助推自己的快速成長。事實上,雙方都寄希望于發揮對方的主動性來有效完成帶教工作,師傅在等徒弟,而徒弟則是不好意思先向師傅開口,雙方在這樣的互相揣摩和等待中最終開始了帶教工作。而在現實中,由于帶教雙方接觸不多、交流不深,他們只能按照地方教育局相關規定開始和結束,既沒有發揮師傅的特長,也沒有按照徒弟的特點和需求來帶教,因而帶教更像是“走形式”,對雙方來說收獲并不大。帶教雙方對接不緊密,這是影響帶教效果的最大問題。按需帶教、因材施教是提高帶教有效性的前提,為此,師徒雙方必須增強互動頻率,增進相互了解。一方面,師傅首先應帶頭做表率,發揮其帶教的主動性,深入徒弟所在學校,了解徒弟的發展現狀和需求以及學校的發展特點,以使帶教不僅適合于徒弟,也適合于徒弟所在的學校;另一方面,徒弟要在努力自主學習的同時,也積極尋求機會向師傅請教自己已思考多次的疑問,并將自己的想法與師傅做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徒弟不僅如愿以償解決了疑問,更重要的是雙方也交換了新的想法。
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便捷性為師徒雙方的互動提供了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交流環境[1],可以有效彌補跨校以及師徒雙方的身份所導致的時空局限。師徒雙方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互動與交流。一是根據帶教考核的要求,師傅要給徒弟布置相應的具體任務。二是師傅把教案、教學設計、教學視頻等掛在QQ群上,與徒弟一起分享。徒弟在學習時,也將自己的疑惑或心得體會及時反饋給師傅,在網絡上完成教學、科研、班級管理等方面的提升工作。由于師傅除了地方教育局硬性規定的跨校帶徒外,還要在本校帶徒若干人,這種“一師多徒”雖然對師傅來說壓力不小,但“多徒”也是一種資源,徒弟之間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學習與交流群體。現實中,同是徒弟身份,同輩之間的溝通交流反倒顯得更為放松與直接,大家一方面暢談困惑、分享經驗,釋放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促使徒弟能正確認識自我,發掘潛能。徒弟不停切磋交流于師傅和同輩之間,在大師傅和小師傅的身上汲取各家之長,快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三是通過網絡平臺,進一步拓寬交流視野,與更多的教師網上互動。師傅可推薦部分優秀的博客、論壇等,讓徒弟參與其中。同時,組建特級教師工作室,將徒弟直接納為工作室的成員,依托工作室網絡平臺,開展教育教學研討與交流活動。另外,在定期的互動交流中,交談的話題不僅涉及考核中所規定的內容,還包括大量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內容,師徒之間的感情在相互熟悉與了解中逐漸加深,此時的“帶教”已轉變為朋友式的指導與幫助,帶教工作也更具實效性。
跨校師徒帶教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雙方所在學校的支持,因而,雙方學校都要為跨校師帶徒提供便利。一是學校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為跨校師徒結對提供方便,確保師徒帶教所需的時間、經費等。配合地方教育局的帶教規定,學校減輕師徒雙方的日常工作量,調整上課的時間安排,并騰出專門的固定時間,便于雙方面對面開展指導,如每周抽取半天時間為專門的指導時間,雙方都不排課,促成雙方的交流。或是將師徒二人的上課時間有意錯開,增強雙方相互聽課觀摩的機會,并使之成為帶教工作的一種常態。二是以師徒結對為契機,結對幫扶師徒所在學校。依據共享資源、方法與成果的協作[2],兩校定期開展教育教學管理經驗交流、同課異構教學研討等系列活動,除了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優勢資源之外,農村學校固有的豐富的特色教育資源,諸如自然資源、民風民俗,以及鄉土氣息濃郁的課外活動實踐等,都會使城鄉學校在結對幫扶中互通有無,共同發展,同時以學校之間的互動交流來增加師徒交流的機會與頻率。結對學校在規劃雙方活動之時,要充分考慮結對的師徒,要盡量將學校的結對與師徒的結對相融合。即一方面結對學校開展的活動可圍繞結對的師徒開展,師徒雙方在其中要充分匯報及展示。師傅們精心準備公開課,不僅讓徒弟盡情汲取,也讓其他教師受益,擴大了師傅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及范圍。另一方面,結對師徒開展帶教活動并不僅僅是代表師傅和徒弟,在很多的時候則是代表結對學校而展開,由此將帶教活動上升至學校層面,更有利于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在此基礎上,還可將現有“師徒結對”范圍進一步擴大。
完善的帶教制度是有效落實師徒帶教的保障。跨校師徒結對要明確師徒雙方在帶教中的任務和職責:一是硬性規定師徒帶教要求。一方面對于師傅的定期指導課,指導徒弟擬定教學計劃,指導徒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以及師傅開設的示范課,師徒聽課的節數、讀書筆記和聽課筆記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另一方面,規定在正式帶教前,師傅要協同徒弟任職學校的相關教師和徒弟本人,結合徒弟近年來的工作表現,認真分析徒弟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了解徒弟成長需求,制訂帶教培養方案。徒弟除了明晰自身的發展現狀及特點外,更要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動邀請師傅親臨課堂指導教學。當然,由于師徒雙方不在同一學校,在制訂帶教指導計劃時,還應注意計劃的靈活性。在具體指導時,雙方可事先約定內容,并做相應思考,再做討論交流。同時,師傅鼓勵徒弟積極參加教學觀摩活動,并且在觀摩前要指明觀摩的內容與要求,要求徒弟結合自己的思考制訂方案,活動開展時,盡量給予現場指導,徒弟對照擬訂的活動方案加以對比,找出差距。二是對師徒采取捆綁式考核。考核的內容主要涉及業務知識、教學成績、教學比賽及所獲榮譽等,并將師徒的考核情況納入晉升、晉職、評優、評先等的業績考核。師徒捆綁考核以后,師徒結成了“榮辱與共”的共同體,導課、聽課與評課等成了師徒結對的主要任務。[3]此外,“捆綁考核”還包括對師徒所在學校的考核,以加強學校對帶教師徒雙方的過程管理。在外促和內生的共同作用下,保證師徒帶教的質量。當然,由于專業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其成果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而,考核的周期應拉長,給予雙方寬松的帶教環境。
改革帶教模式,變單一的師徒帶教模式為師徒帶教與團隊指導相結合的模式。現實中,以師徒帶教為核心,開展團隊指導,有利于各主管部門的互動與交流,聚攏區域內優質教師資源,構建區域內“帶教共同體”。師徒結對,是一個特殊的學習共同體,應該與團隊指導相結合,一方面師傅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且師徒在一起的時間也較為有限;另一方面徒弟的成長需要“博采眾長”,若長期跟從一個師傅學習,則易造成“近親繁殖”現象。因此,在強化師傅帶教的同時,要注重發揮團隊的指導作用,將師徒帶教與團隊指導相結合。團隊指導來源多元化,指導教師既有來自校內的,也有來自校外的,既有在職的,也有退休的。就校內而言,要盤活學校現有的教師資源,指導團隊成員不限于特級教師和名師,只要有一技之長即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面,及時為徒弟解決困惑。對師傅而言,團隊指導可大大減輕師傅的帶教負擔,保證師傅的帶教精力;對徒弟而言,不用為湊師傅的時間而煩惱,因為指導團隊中人人皆為自己的師傅。指導團隊結合學校的網絡教研、教學觀摩、同課異構、課例分析、優質課評選為主題的教師教學和教研活動,通過專題講座、學術沙龍、聽課評課等方式,在教育管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方面促進教師之間相互學習。[4]除了日常的探討交流之外,每周還要集中安排半天教研活動時間集體為青年教師診課與會課。與此同時,特級教師仍然要在團隊指導中發揮引領作用,依托特級教師工作室平臺,根據徒弟的成長需求,聚焦課堂進行集體備課、上課、評課,集中開展教師教學和教研活動,并對教學進行全過程的研究與反思。一方面,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審視教育現象,探究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師素養;另一方面,強調教學科研互動,注重將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成課堂教學實踐。
由此,營造了學校良好的學術爭鳴氛圍,在此氛圍的熏陶和感染下,教師的教育教學從理念到行動都發生了深度變革,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
[1]曾蓓蓓.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網絡英語閱讀教學初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7(2):128-132.
[2]羅群,汪惠芬,張友良.協作企業共享資源建模方法[J].機床與液壓,2007(8):21-26.
[3]馮家傳.優化“師徒結對”的實施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11):14-16.
[4]李順亮,葉明華.教育小片區管理助推市區、沙縣教育同城化[N].三明日報,2011-08-25(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