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春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黑魚泡鎮中學)
注重實驗教學,提高初中生物課堂質量
◆孫慶春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黑魚泡鎮中學)
實驗教學一直都是培養學生能學、想學、會學的有效方式,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據教學實際,針對初中生物課堂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
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課堂質量
實驗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能學、想學、會學的有效方式,因其有助于改變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方式,而在新課程改革中受到大力推廣。具體而言,生物實驗教學法就是鼓勵學生使用生物儀器設備觀察所研究事物的現象及過程,這種教學方法主要依靠學生動手實踐,結合思維活動與實驗感知,體現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使學習者在趣味體驗中進行認知。
1.探究成風,但課堂效率不高
目前,有些生物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束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為了將教學氛圍提升,教師們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找到了教學“捷徑”,即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安排探究活動。確實,短時間內,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學生最開始滿懷好奇地進行探究,大膽討論,但是一段時間之后發現,探究內容相似,探究結果都已呈現在教材中。長此以往,學生探究熱情減少,探究環節形同虛設,學生甚至利用這段時間開小差,課堂又變得枯燥、無趣。歸根到底,還是教師們急功近利,沒有改變自己的教學思維。其實,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儀器去觀察、分析、總結,讓學生有所收獲,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2.實驗教學被鼠標和粉筆所替代
目前,由于某些生物教師缺乏對實驗教學的認識,意識不到實驗的重要性,常常用多媒體與黑板代替實驗教學。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生物作為一門不參加中考的副科而不受重視,大部分學校每周只安排兩節生物課。有限的時間內要想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確實不太容易。因此,大部分教師選擇“偷懶”,簡化實驗教學,以播放實驗視頻、教師板書實驗過程和結果的形式代替了學生必須的手動操作,機械而枯燥的內容填充了整個生物課堂,學生學習的熱情再次澆滅,課堂效果也大大降低。
3.實驗淪為形式
為何實驗?因為求知。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驗的目的卻不再是求知,而是應付考試,“求知”二字遠遠被拋到腦后。實驗教學淪為形式,長期滯后,成為應試教育的附庸。一些重要的實驗,教師確實會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與學生一起探討實驗結果。但是,實驗結束之后,卻將實驗中的重點內容匯編成冊,讓學生死記硬背、不斷練習。于是,學生們再也不喜歡實驗了,因為做的實驗越多,要記的知識點就越多。學生在不斷增大的學習壓力之下,逐漸喪失了學習的熱情,甚至有可能產生厭學情緒。
4.農村生物教學不容樂觀
首先,農村中學的生物實驗教學開展條件不足,缺乏經費、實驗資源和設備,無法有效地在生物課上開展實驗。其次,生物是不參加中考的科目,城里的學校和家長都不重視,在農村學校更是遭到冷落,生物實驗教學的開展,也因此而屢屢耽擱。針對此,教師就應該絕處逢生,主動挖掘農村的優勢,想盡方法創造條件開展實踐教學,發揮周圍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以此來彌補設備不足的缺陷。
1.合理創設實驗,調動學生探究興趣
中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是超乎想象的,但是有些中學生叛逆、厭學,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外,還有可能是教師沒有采用合適的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之前,應該了解學生心理,從學生興趣出發,提前預設實驗情景,讓學生對實驗深深吸引。例如,在《食物的消化》這一課,膽汁乳化與酶的催化作為教學難點,不太容易讓學生區分,而要想讓學生理解與掌握,教師可以將一只粉筆磨成粉末,然后再將一張小紙片燒掉。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自然好奇教師的所作所為,并認真地觀看教師實驗,參與到實驗現象的觀察中,這時只要教師加以指導,學生就會形象地掌握膽汁乳化與酶的催化這一知識點了。
2.注重實驗教學的有效互動
課堂上師生互動關系的建立,是和諧課堂的一部分。課堂的有效互動,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發學生智力水平,使學生在一個愉快的氛圍中求知。例如,在《伸肘和屈肘》的教學講解時,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展示人體模型之外,還可以利用肢體語言進行演示,依據多媒體圖片上對身體肱二頭肌、肘關節、尺骨、撓骨等部位名稱、功能的解釋,鼓勵學生自己尋找身體上逐一指出,這樣邊實驗邊分析,讓學生在互動中直觀地了解,實現將位置與名稱一一對應的目的。下一步,教師就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與探討,進而完成伸肘和屈肘的動作結論。互動的課堂學生是最愿意參加的,但是互動內容的難易程度需要老師把握好,如果互動內容太難,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如果太簡單,學生又會認為太“幼稚”而排斥。向上述例子那樣,學生要想跟著教師指出身體的肱二頭肌、肘關節、尺骨、撓骨等部位,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想將位置與名稱一一對應,就有些難度了。難易結合,課堂的氣氛自然被教師有效調動起來,學生情緒高漲,更容易拓展其思維。
3.利用地方特色,促進實驗教學生態化
首先,結合當地特色,做有心的生物教師。比如,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因為農村的開發少,污染少,因而與自然更貼近。農村綠水青山、鳥語花香,隨處可見的家禽家畜,遍地的農作物茂盛生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豐富的生物資源。這些農村資源一旦成為生物實驗素材,廣大的農田就可以被當成生物實踐基地。如果農村生物教師能夠跳出教材局限,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重新整理實驗,就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開展生物實驗,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其次,以此物換彼物。有些教師墨守成規,嚴格按照教學要求開展實驗,不僅在搜集材料方面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實驗的可行性也很低。鑒于此,在不違背實驗原理的情況下,教師們可以靈活替換實驗器材,以生活中的常見物替代課本中的某些材料,使生物實驗更貼近生活。比如,在觀察“魚尾鰭的血液流動”這一實驗環節,教師想要找到魚尾鰭是比較困難的,這時教師就可以用地方上常見的魚拿出來當實驗對象,按照課本步驟設計實驗。在實驗進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操作,善待小魚。等實驗結束完畢,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一同把小魚放生。
總之,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認可,這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應當成為大多數教師的選擇。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初中生心理引入學習方式,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成實驗教學的目的,使生物課堂充滿趣味,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和實踐能力不斷發展。
[1]黃菲.淺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才智,2015,(04):14.
[2]張嵐.在信息技術視角下提高生物教學效益的研究[J].學周刊,2015,(35):198.
[3]李小磊.談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改進方法[J].考試周刊,2014,(A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