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英
(山東省青州市云門山路回民小學)
淺談民族團結教育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劉豐英
(山東省青州市云門山路回民小學)
充分發揮美術課的主渠道作用,認真實施民族團結教育是當前民族學校美術教師的主要任務。在美術課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通過藝術教育,不僅學習美術知識、訓練動手動腦能力、提高感知美、創造美、欣賞美的情趣,而且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合作意識。通過美術欣賞課,提高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通過繪畫習作課、手工制作課,充分體現民族團結精神,指導行為;通過美術活動課,深化延伸民族團結情感。
小學美術教育 審美觀點 審美情趣 民族團結教育
小學美術教育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充分發揮美術課的主渠道作用,認真實施民族團結教育是當前我們民族學校美術教師的主要任務。在美術課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通過藝術教育,不僅學習美術知識、訓練動手動腦能力、提高感知美、創造美、欣賞美的情趣,而且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合作意識呢?
美術教材中不僅有專門的美術欣賞課,而且每課中都安排了供學生欣賞的各類優秀美術作品。其中反映各民族文化在藝術方面的作品很受學生喜愛,鮮艷的民族服飾、精巧的圖案設計、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吸引著一雙雙眼睛,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運用多媒體課件,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每冊教材中的欣賞課時,找出反映民族風采方面的作品,并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將美麗富饒的草原、遼闊的牧場、優美的少數民族歌舞等真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打破了地域時間的界限,學生一目了然。在教學中,我注重結合實際,告訴學生我們青州市作為一個擁有30個少數民族的市,少數民族人口占了相當比例,我校就有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的學生,并且所占比重較大,是一所民族學校,使學生從小樹立正切的民族觀,直到愛祖國,愛民族,愛學校,從小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知我中華,愛我中華,將來才能更好地維護民族團結,為祖國昌盛,實現四化做出應有的貢獻。受到啟發,班里回民、漢民小朋友手拉著手,我知道此時民族團結的意識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了。
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利用美術課,使學生通過學習各民族的優良革命傳統、文化傳統,培養學生能從小事做起,尊重民族習慣,樹立民族團結意識。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在講授《今天是我的生日》這一課時,我首先運用多媒體顯示熱鬧的生日畫面,還針對我們民族班的特點專門播放了一段由我們班的回族學生和漢族學生身著民族服飾手拉手圍成一團為一位同學過生日的畫面,當《生日歌》那優美的旋律響起時,同學們被吸引住了,這時我趁熱打鐵,問這位同學的生日過得怎樣?生回答很有意義。我又問他和同學之間的關系如何呢?生回答團結友愛。然后我就運用大屏幕顯示優秀學生范畫,學生情緒高漲,思路開闊,深深體會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能夠過一個多么快樂、有意義又特殊的生日。接著,我引導學生討論怎樣將過生日的場景表現為一幅生動活潑的美好畫面。最后,當一幅幅優秀作品展現于課堂上時,教室里沸騰了,大家激動、興奮,此時我又和同學們展開了一個小活動,讓我們班一個少數民族的同學過生日,大家圍著他唱歌、跳舞,整個課堂氣氛進入高潮。望著一張張笑臉,我知道各民族是一家的團結友愛之情已融入孩子們幼小的心田。
又如,手工課上,我運用靈活多樣的導課方式,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借助優美、精彩、活潑生動的教具來吸引學生,在培養學生動手的同時,不忘滲透民族團結意識,在上《剪出多彩的春天》一課時,先讓學生明確剪蝴蝶的方法和步驟,然后教師示范剪蝴蝶的全過程,欣賞《春天在哪里》這首小學生喜愛的歌,此時,學生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自然中,投入到春天的懷抱里,進入了一種想象美的境界,這時我布置一個小組剪貼一幅多彩的春天圖畫,有小組長分工。有的剪蝴蝶,有的剪花朵,有的剪大樹,有的剪小草,還有的剪小燕子……一個同學剪好了,就幫助另一個同學剪,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一種各民族小朋友團結互助的和諧氛圍籠罩著整個班級。
如教學《漂亮的滿族旗頭》這節課時,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如方便面桶盒、紙板、毛線、小珠子等材料,運用卡紙、彩紙、皺紋紙進行裝飾加工,通過團結協作,每組學生都能完成一個漂亮的旗頭,并通過展示提高課堂學習氣氛,提高教學實效性,也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滿族旗頭文化。通過“終極評審”,讓學生變成評審團,對各組學生的表演進行舉牌評選,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團結協作意識增強,這節手工制作課,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對傳承滿族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起到一定的作用。美術活動課的內容不拘于課堂,我們走向大自然,去寫生,用自己手中的畫筆、顏料去描繪藍天、白云、鮮花、綠草……回來后,我組織學生自辦“民族畫展”“班級小畫報”“宣傳欄”等,在辦的過程中,全班同學,甚至幾個班的同學,幾個年級的同學聚在一起動手動腦商討、研究,從而培養了他們的編排、繪畫、動手動腦能力及審美能力,不僅加深了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深化了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情感。
[1]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