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瑛
(貴州教師教育學校,貴州 貴陽 550005)
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教育的差距歸根結底是教師的差距。農村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特殊而重要的群體,加強農村教師培訓,是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力保證。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培訓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但也存在著“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質量監控薄弱等突出問題”[1]。當前,這種現象在農村教師培訓中更為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培訓質量,理當成為教師培訓工作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們認為,農村教師培訓應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以保持教師參訓熱情、助長教師教學智慧,激發教師發展內驅為重點,并以此積極探索有效的培訓路徑,切實提高培訓實效。
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屬于教師專業發展范疇。關于“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國內專家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如朱玉東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在專業素質方面不斷成長并追求成熟的過程,是教師專業信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意等不斷更新、演進和完善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伴隨教師一生”[2];肖麗萍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增進教師專業化、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過程,強調教師從個人發展角度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做出設想,通過學習進修等來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3]等。由此,我們可以把教師專業發展理解為教師主動或被動接受內外因素的影響,不斷更新觀念、接受新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個漸進歷程,它強調教師的終身學習和成長。
由于農村教師所處地域和身份的特殊性,其專業發展不僅受到農村經濟、社會、文化、人口以及自然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學習資源匱乏和自身條件不足的制約,同時,他們既缺少有效的外出培訓學習機會,又缺少教育教學實踐的技術支持,尤其缺少專家面對面的專業引領,導致農村教師專業發展舉步維艱,收效甚微。鑒于農村教師的實際,我們認為,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首先要加強培訓,而如何選擇適合農村教師的培訓路徑是提高培訓成效的關鍵所在。所謂“培訓路徑”就是為實施培訓計劃,落實培訓行動,實現培訓目標所采取的途徑和方法。培訓路徑的效度直接影響著培訓目標的實現程度。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意見》明確要求,“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近年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都在大力開展中小學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全員培訓工作,但培訓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從當前農村教師培訓狀況來看,培訓模式存在的問題也不少,首先農村教師培訓項目設計沒有做到培訓的普遍性和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特殊性相結合的要求”[4]。農村教師培訓中還存在諸多突出的矛盾:
1.培訓目標期待與實現路徑的矛盾
教師培訓都期待著提高參訓者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水平,尤其希望幫助他們在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師德師風等方面有更大的提升。這往往只是培訓者的主觀目標期待,由于部分培訓者對教師專業發展缺乏深入了解和有效研究,尤其對農村教師面臨的問題和解決路徑等不清楚,致使一些培訓脫離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據我們就培訓工作的相關調研顯示,有25%的教師認為當前的培訓目標不明確,68%的教師認為當前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54%的教師認為當前培訓方法單一。可見,不是所有的培訓都能達到預期效果。
2.集中培訓課程統一性與教師參訓需求差異性的矛盾
“傳統的教師培訓理念將教師看作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工具,強調統一的內容和標準,過于注重培訓的社會功能而忽視了教師的個體差異”[5]。當前的教師培訓大多是“自上而下”帶有行政命令式的培訓。各地為了完成上級的相關指令和任務,主要采取一次性統一集中培訓方式,尤其在縣、鄉級較為普遍。在這種“大一統”的培訓中,常常有不同專業、學段、學科的教師在一起接受相同課程的培訓,而完全忽視了教師專業學習是“由內而外”的個體需求的本質差異。顯然,用統一的課程來滿足有差異的需求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
3.集中培訓范圍的局限性與農村教師培訓機會需求廣泛性的矛盾
目前,雖然各級教師集中培訓都在大力開展,但因名額有限,導致很多教師沒有機會參加。如貴州相關教師培訓統計,至2014年底,縣級以上集中培訓的覆蓋面僅達到50%左右,當時還有50%的教師(主要是邊遠農村學校教師)得不到有效培訓。同時,國家級培訓和省、市級組織的高級研修項目的名額往往更少,且對參訓對象的條件都有嚴格要求,符合條件的教師也較少,對于廣大農村教師來說能參與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
4.遠程培訓學習的松散性與教師專業學習需要系統性的矛盾
遠程培訓是教師參訓最便捷的形式,它似乎從覆蓋面上解決了培訓人數的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不便監管,學習松散,過程不實,學習效果不佳。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參加遠程培訓主要是為了獲得培訓學時,還出現有的教師因時間關系會請人代學或掛網不學等現象,學習隨意性大,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而教師專業成長需要認真、系統地學習,但這種形式難以達到這個目的。
5.教師培訓效果的回歸性與培訓要求持續性的矛盾
教師不僅需要參加培訓提升,更需要得到持續的專業支持和幫助。而當前培訓面臨的最大困難和問題就是缺少高質量、持續的技術指導和專業引領。由于培訓沒有建立完善的后續跟蹤指導機制,很多培訓只是完成培訓過程,轉化不成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久而久之,參訓教師又回到了訓前的原點。
教師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質量與持續發展的層面去考慮如何促進教師的整體提升,應更多注重教師培訓的精細化和系統化。因此,農村教師培訓必須樹立“以師為本”的理念,應立足于本土,“倡導‘從集體培訓到個體培訓,從集中培訓到學校本地化培訓’”[6],應根據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和需求,采取有效的培訓路徑,實施針對性的培訓。培訓既要統一,又要有特殊,既要整體發展,又要多元化,既要專家引領,又要團隊合作。經過實踐探索,我們認為以下培訓路徑能有效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培訓成效。
1.以鄉鎮為中心,送培下鄉,實行教師培訓整鄉推動
“教師培訓整鄉推動”是指教師培訓區域以鄉鎮為單位,以鄉鎮全體教師為對象,以促進整個鄉鎮所有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的培訓。鑒于農村教師自身基礎相對薄弱,且外出培訓機會較少,我們采取以省級培訓為主導,依托縣級培訓機構,以送培下鄉的方式,讓培訓陣地前移,使培訓惠及鄉鎮每一位教師,實現整鄉推動。在此過程中,我們把培訓內容分為更新觀念、提升素養、提高技能、拓展知識等幾大板塊,每個板塊又以專題形式分類設計,分層實施,分步推進,持續跟進,旨在讓鄉鎮教師通過較為系統的培訓,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水平。
2.以骨干教師為重點,因地制宜,培養和打造本土培訓導師
師資匱乏是當前農村教師培訓的最大難點。“在農村學校中,缺乏既有教學經驗又有科研意識的學科帶頭人,很難進行‘自我造血’的功能,對培訓機構而言,最缺乏的是既有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又非常了解農村教育現狀與問題的培訓者。因此,無論是校本培訓,還是校外培訓,都無法真正提高培訓的有效性”[7]。為使農村教師培訓成為一個持續的過程,最便捷而有效的辦法就是培養和打造本土培訓導師。我們在鄉鎮全員培訓過程中,遴選部分業務能力強且具有二級培訓和指導能力的骨干教師進行重點培養培訓,使其盡快發展成為鄉鎮導師。由于導師置身本土,他們能清楚了解和把握當地學校、教師的現狀,并能在教師自主專業發展進程中提供持續性的支持和指導。導師的成長擴大了鄉鎮培訓者隊伍,實現了本土教師自我培訓、自我提升、自我發展,形成了教師培訓的裂變效應。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師培訓“來時激動、說起心動、回去不動”的現象,能使培訓真正轉化為教師教育教學行為。
3.以課堂為抓手,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現場診斷和指導
培訓的作用在于促進和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任何培訓只有走進教師,貼近實際,引發其用心思考、體驗和感悟,才能隨之促進其教育教學行為的改變。為了讓培訓更能貼近農村教育教學實際,我們定期組織省級專家團隊,深入農村學校,走進課堂進行現場診斷和指導,讓每位教師都有機會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專家面對面地探討和交流,從而得到理論和實踐的提高。同時,在省級專家的引領下,本土導師也對一線教師進行持續跟蹤的支持和指導。他們走進課堂,重點看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和落實,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是否合理,重難點是否突出,表達是否清楚,評價是否及時和恰當,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如何等。并以教師教學中反映的問題為中心,設計并實施專題培訓或研討活動,引領教師不斷實踐反思成長。這種在實踐基礎上的專家現場指導和互動交流的培訓形式深受一線教師的歡迎,他們普遍認為收效很大。
4.以教師為主體,組建微團隊,實現全員提升
團隊學習作為教師學習共同體的一種表現形式,對重構教師理念、豐富教師教學智慧、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進一步激發農村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我們在鄉鎮采取組建微團隊的方式,將專業相同或相近的教師3—5人組成一個微型團隊,由1名導師引領。因導師是本土的原因,更能了解一線教師的需求,且微團隊人員較少,需求差異也相對較小,便于導師根據團隊的共性需求和成員的個性需求,針對性地選擇培訓內容和培訓路徑,從而提高培訓成效。同時,通過導師引領,團隊合作,能有效幫助團隊成員正確地自我診斷和分析,科學地擬定專業發展計劃,進一步增強自我學習提升的內驅力。因每位教師都編入了一個微團隊,人人得到參與和提高,從而也避免了培訓機會不均的現象。微團隊對內形成“學、幫、補”的有效機制(即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補充);微團隊之間也形成了“學、比、超”的良好競爭風氣,真正實現了教師培訓的全員提升。
因此,我們認為,通過整鄉推動、導師引領、現場指導、微團隊建設的教師培訓路徑能有效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其特點是依靠團隊、依托導師、聯系實際、置身本土、全員提升。這些路徑相對于傳統的大規模集中培訓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是使鄉土導師迅速成長,培訓者隊伍迅速擴大;二是能使農村教師培訓始終處于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三是教育理論與教學實際結合的這種最佳培訓方式,能使培訓更快轉變為教育教學行為。
幾年來,我們在農村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培訓路徑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農村學校地域廣、分布散,要將這一模式推而廣之,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加強。
1.建立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機構
以省、市級教師培訓機構為引領,以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為依托,在鄉鎮建立教師培訓學習服務站,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訓或為當地教師提供學習支持和服務。在培訓過程中,既要有前沿性,又要突出本土性,致力于改變農村教師培訓不能迅速轉變為課堂教學行為的現象,使培訓成為一個長期的過程,讓農村教師得到持續不斷的專業支持。
2.提高鄉鎮導師培訓水平
鄉鎮導師是農村教師培訓的主力軍,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農村教師培訓的效果。導師作為培訓者,不僅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更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和感知力。要達到這一要求絕非一蹴而就,只有通過不斷對鄉鎮導師培訓—實踐—再培訓,才能打造出真正能帶動農村地區教師整體發展的本土專家,才能使農村教師培訓不斷推向深入,實現整體發展。
3.拓寬農村教師培訓信息溝通反饋渠道
各級教師培訓機構要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農村教師培訓反饋機制,積極拓寬培訓信息反饋渠道,要在深入開展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互聯網、QQ群、微信群、專線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廣泛征集培訓意見和建議,及時了解和掌握基層教師的培訓需求,有的放矢地制訂教師培訓計劃和方案,使培訓更加貼近農村學校和教師實際,進一步提高培訓實效。
總之,農村教師培訓是教師培訓工作永恒的主題,是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培訓效果事關基礎教育的發展和質量的提升。當前,農村教師培訓還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實踐、探索、總結和反思,致力尋找更加適合農村教師培訓的有效路徑,努力使培訓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教師[2013]6號)[EB/OL].(2013-05-06)[2015-01-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05/151910.html.
[2]朱玉東.反思與教師的專業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3(11):26-28.
[3]肖麗萍.國內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述評[J].中國教育學刊,2002(5):56-57.
[4]朱旭東.論我國農村教師培訓體系重建[J].教師教育研究,2011(6):1-8.
[5]張志越.農村教師培訓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38-41.
[6]孫興華,馬云鵬.鄉村教師能力素質提升的檢視與思考[J].教育研究,2015(5):105-112.
[7]萬恒.如何幫助農村教師走出“教學孤島”[J].教師教育研究,2010(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