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吉林大學附屬中學,吉林 長春 130021)
名師工作室作為高端的教師培訓形式在全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先后建立,旨在培養更多的名師。名師是培養出來的還是自己成長起來的?好學生是教師教的還是自己學的?從我們的成長經歷和感悟應該都能理性判斷,好學生主要是靠自己學的,名師主要是靠自己成長的,上升到哲學層面,內因是根據,教師和學校是學生和名師自我成長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并引領學生走上自我發展之路,作為學校和教師培訓機構更要激發并引領教師走上專業自我發展之路,名師工作室的建設路徑需要跨界引領名師自我成長。
如何跨界呢?本文以跨界為創新點,以跨界思維尋找工作室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經吉林省教育廳評審通過,吉林省初中生物李明霞名師工作室于2012年成立,第一周期名師工作室成員共15人分別來自全省各市、縣、鄉鎮14所學校。名師工作室的工作目標是:以課題為引領,營造研究氛圍,提升研究水平,鍛造教學精品,充分發揮名師的專業引領作用,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理論積淀深厚,教學業務精湛,創新意識強,敢于實踐探索,甘于奉獻的名師團隊,把工作室建設成名師成長的搖籃,熱點問題研究的中心,優質資源整合的基地,優秀成果展示的平臺。
目前已初見成效,本名師工作室立項的吉林省“十二五”重點規劃課題“中學生物學核心概念教學策略與課例研究”已結題,研究方向屬于當前教學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研究成果入選《吉林省“十二五”優秀研究成果報告》。本名師工作室成員在原有基礎上都向名師邁進了一步:晉升為省學科帶頭人1人;晉升為省級骨干7人;晉升為市級骨干2人;評為市級科研骨干1人;評為市優秀教師1人;成為省市區學科中心組或命題組成員10人;聘為國培特聘專家5人;初次發表論文和參賽獲獎2人。已發表《巧用案例構建生物核心概念》等論文5篇,編寫出版《學生為本與高效課堂》《從設計教到設計學》《從難點到亮點的微課例》等專著3本,推廣教育教學成果。
工作室主持人李明霞多次在各種“國培班”做專題報告,工作室現已有四位成員被聘為國培項目的專家。核心成員黃桂秋在名師工作室開放日活動中,為全省初中生物學科骨干教師做了“中學生物學概念教學的基本策略”專題講座;多次為各種“國培班”做核心概念教學觀摩課。2015年10月中國教師報和吉林省教育學院主辦了“首屆全國名師工作室建設博覽會”,本工作室在大會上面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師工作室成員交流了“跨界引領名師成長”的經驗并獲獎,發言稿在2015年11月18日《中國教師報》發表。
名師工作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內驅力,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是必由之路。名師工作室的建設理念定位在“建立多元機制,體現人文關懷”上,名師工作室運行既要有外部機制的支撐,又要有內部機制的保障;在內外機制的關系上,二者互補才能使名師工作室的運行取得良性效益(參見表1)。內部機制更為關鍵,點燃、喚醒、激活教師內驅力實現自我超越。名師工作室自我運行機制包括組織管理機制(參見圖1)、條件保障機制、活動規劃機制、活動實施機制、跨界聯盟機制、評價激勵機制等。
本工作室加強學術領導,聘請全國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趙占良研究員、東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永勝教授為名師工作室學術顧問;日常管理任命基地校生物教研組組長龍志杰為名師工作室工作助理;分成各項目組并任命組長實現項目管理。
名師工作室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支持,然而,工作室如果要走得更遠、更持久,就要激發工作室成員的內部驅動力。本名師工作室建設實踐中探索出兩大路徑,特色是跨界引領名師成長。

圖1 名師工作室的組織管理機制模式框架
依托吉林省初中部教研室和長春市初中教研室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通過長春市初中生物集體備課大會舉辦吉林省初中生物李明霞名師工作室揭牌儀式、開放日及課題研究成果展示活動,積極推薦名師工作室成員參加吉林省精英大賽,借助省、市教研部門的力量發揮名師工作室的輻射作用。依托基地校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培訓的資源,加強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培訓工作。依托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長春師范大學、吉林省教育學院舉辦各種全國培訓班主題講座,擴大名師影響。
為什么跨界?我國正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眾創時代,“互聯網+”就是跨界思維,跨界思維是創新的原動力,跨界才能讓名師超越自我局限。跨界實現了開放性與發展性相結合,開放性可以引導工作室成員學習和吸納其他工作室和其他成員所擁有的優秀品質來豐富發展自己或本工作室,激發內驅力。發展性體現的是對工作室活動質量的自我超越,它可以引導工作室成員自覺地反思團隊的發展方向和路徑,實現名師工作室自我調整和完善。

表1 名師工作室外部支撐機制及自我運行機制
名師工作室成員是有發展需求的群體,跨界到不同領域、學科、地域、學段、國界,可以與其他優秀的群體碰撞出思想火花,點燃名師工作室成員自我發展的需求。本名師工作室跨領域與吉林教育電視臺合作錄制微課;跨學科與浙江省杭州西溪學校校長周華松科學名師工作室、與浙江省杭州下城區教科院副院長陳鋒科學名師智慧空間站建立聯盟,進行跨學科同課異構活動;跨地域與華師大二附中附屬初中校長鄒淑君生物名師工作室、與山東省齊魯名師楊守菊生物名師工作室建立聯盟,進行線上交流;跨學段與長春市田家炳中學(原六中)李輝高中生物名師工作室建立聯盟,擬開展初高中銜接的策略研究;跨地域、跨學段與福建師大附中校長溫清生物名師工作室建立聯盟,共同研討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還將跨國門邀請優秀校友新加坡初中生物老師周斯揚回國做示范課。
本名師工作室通過依托、建制、科研和跨界激發并引導教師走上自我發展之路,創新點是跨界聯盟機制,特色是跨界引領名師成長,努力實現五個跨界:跨領域、跨學科、跨學段、跨地域、跨國門。今后要更加注重成員自我發展的頂層設計,體現人文關懷,喚醒名師心靈,跨界引領名師成長。
近年來,全國各地名師工作室不斷涌現,但是一些地方的名師工作室因其功能不明、運作不力、管理不善、考核不嚴而未發揮出應有作用,以至“名不副實”甚至“名存實亡”。當前對名師工作室的研究大多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門以及高校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進行理論分析,雖然以觀察者身份進行了案例分析的實證研究,但作為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以主體性身份進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相對匱乏,有關名師工作室的理論研究還需要伴隨名師工作室的實踐探索而不斷深入。吉林省名師工作室盡管起步不是最早的,但在名師工作室的功能定位、運行模式、培訓引領、考核評價諸方面,給予名師工作室政策、經費、保障等外部支持,對名師工作室這個教師成長共同體賦權增能,給予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自主培養權、自主管理權、自主研究權,形成了一定特色并卓有成效。但也存在名師工作室經費使用、精力投入及和地方教研部門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基于以上對名師工作室建設的反思,對今后名師工作室建設的研究趨勢進行展望。
全國各地的名師工作室盡管運行模式不盡相同,但名師工作室的相關探索對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確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非常巨大,名師工作室自身也存在著豐富而深刻的學術內涵,名師工作室本土化、特色化的教育改革和嘗試,一定會越來越受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中國未來的教育家也許就在名師工作室產生。
高度相似的實證研究并沒有形成深入的理論探討與觀點爭鳴,更新研究范式和方法論,重新審視名師工作室的創建、運行及內部機制的相關問題,成為必然趨勢。特別是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以主體性身份的研究將真正回歸對名師培養的本質探索,對名師是自己成長起來的還是培養出來的不斷追問,將通過對“名師”的敘事研究、對工作室成員的跟蹤觀察、對名師工作室建設機制的理論構建而逐步清晰。
名師工作室表面上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為主要目標,實質上卻在發揮“名師”對名師工作室成員的教育信念引領功能。教育信念是一名教師成長為“名師”的精神動力,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熱愛教師職業,對教育事業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名師工作室如何強化教育信念將是研究的焦點,相信跨界引領名師成長是手段,如何激發并引領教師走上名師的自我成長之路將是今后制約名師工作室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