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晶晶
(唐山市樂亭縣新寨鎮新寨中心小學)
談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的開展
◆翟晶晶
(唐山市樂亭縣新寨鎮新寨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小學生為主,提倡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實踐等方式完成學習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并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打了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 自主學習 教學環境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高漲,其一的決定因素是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如果在一個真正能做到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環境當中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有提高,相反,在一個教師說了算的“一言堂”的環境當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本就提不起來。所以,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是相當大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多看到學生的優點,使學生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從而樹立自己能學好的信心。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時候,我就問同學們:“誰能寫出大于1/3,小于1/2的最簡分數?”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就說:“老師我認為,3和2之間沒有其他的數,所以找不出你所說的分數。”我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簡單地答復,而是對他進行了表揚,表揚他敢于認真思考并回答問題的勇氣。學生坐下后,又想了一會,終于得出正確的答案。相反如果開始的時候,我就說:“你說得不對,坐下吧!”這就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那么,下一次這個學生肯定不會再舉手回答問題了。這同時也就毀滅了一個學生的學習愿望。
學貴有思,思貴有疑。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有了問題才會去探索,只有主動探索才會有創造。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幾道有思維價值、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提供與之相匹配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學、自探,然后得出結論。教師重在授法,學習貴在領悟,學法滲透于教法之中。例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開始,教師首先提出問題;“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在學生出現種種猜測后,借助多媒體電腦動畫演示,使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的寬不變,長越長,面積越大;長方形的長不變,寬越長,面積也越大。從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第二個問題提出后,馬上放手,引導學生用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各種不同的長方形,并把所擺長方形的長、寬、面積記錄到表格中。在大量具體數據展現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充分表述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之后,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觀察表格,回想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你們發現了什么?”組織討論。有的學生借助具體數據,很快得出了“長方形面積=長×寬”的結論;有的學生結合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經過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擺長方形時,橫著一排擺幾個小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幾厘米;豎著擺這樣的幾排,長方形的寬就是幾;每排小正方形的個數×排數=小正方形的總個數,因此,長×寬=長方形的面積。以上教學,教師通過精心設問,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開展了積極的智慧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切實地培養。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把握教學時機,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數學問題,布置具有實踐操作性的探究活動,為學生自主參與、動手實踐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自主發現、自主分析、自主解決中拓展數學思維意識,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空間。因此,在活動過程中,能夠讓學生自己主動思考,親手實踐。
例如,在活動課“有趣的七巧板”中,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觀察七種圖形的大小、形狀、位置,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動手制作,使學生通過自主動手操作,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
課堂上,變教師講授為學生討論、合作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討論,去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也可以組內互相合作,相互討論、競爭。”在創設的研討、競爭的學習氣氛中,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狀態,一節課下來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自主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教師要適時運用以上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實際教學中謹記增強小學生自主意識是關鍵,自主學習數學習慣是條件。
[1]陳啟軍.數學課堂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J].語數外學習,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