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成勇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店埠學區中心學校分校)
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夏成勇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店埠學區中心學校分校)
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逼真感人的影像,優美動聽的音樂,繪聲繪色的語言,甚至豐富的實踐活動,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獲得美感,形成審美體驗,促使學生在美的感受和參與中,調動情趣,激發智趣。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更好地達到這種教學效果,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熏陶,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 情境 策略
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結合我校2015年以來縣級課題研究,“小學語文情境創設策略研究”的實驗總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
兒童沒有形成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知方式,教師不能強行要求他們產生“志趣”,但可以創設最接近他們生活體驗的情境,激起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采用形象、生動、活潑的語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興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靈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學的藝術首先是打動人心的談話的藝術。”例如,在執教《荷花》一課中,為了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共生,交融,使學生能夠深刻領會作者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為荷花的情形。我通過這樣的語言描述:“這荷花真香啊!它香氣幽雅,沁人心肺,怎能不深深地吸引我前去觀賞呢?這荷花真美啊!它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怎能不讓我陶醉呢?這清清的水,綠綠的葉,潔白的荷花,又怎能不使我如癡如醉呢?此時此刻,我仿佛變成了一朵荷花,假如我們也在那兒,我們也一定會變成一朵荷花。”這樣抒情的語言把學生引入了各具姿態,色彩明艷的荷花世界,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進而幻化成水池中翩翩起舞的荷花,這些言辭語句,恰如春風化雨,潤澤學生的心田,這是語言的魅力!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用表演藝術營造的課堂情境,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效果。古人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師積極組織學生按照課文內容,模擬一些動作,或分角色加以表演,那么學習的過程就變成學生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例如,我教學《貓》課文中“屏息凝視”一詞,讓全班學生做這一動作,僅兩分鐘學生就喊難受,于是我引導學生想象貓幾個鐘頭會怎么樣?從而體會貓的“盡職”。又如,《狐假虎威》的教學,我校席春燕老師讓學生根據對課文情境的理解,分小組做好準備,當堂表演寓言中的場景。學生表演很精彩,演完后還要演。這樣的情境創設符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來,不僅提高了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而且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發展。
借助音樂渲染是創設語文情境的一種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學中,把文學與音樂溝通起來,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在散文和詩歌教學中,可以播放與之相對應的古典名曲來使學生沉醉于詩歌的意境中。如教學《楓橋夜泊》這首詩時,我校童國芳老師在讓學生初步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配音進行美讀,伴著古典舒緩的中國絲竹樂聲,學生靜靜地聆聽,耳中聽到的是婉轉纏綿的樂曲和充滿鄉愁的朗誦,自然會浮現意境深遠的詩歌畫面。音樂和詩歌的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接受美的熏陶,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感染,產生去讀古詩的強烈愿望。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實現語文的美育功能,培養學生的感知思維,使學生在朗誦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朗讀水平自然也會逐漸提高。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能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音樂并茂、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更易于把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憑借多媒體所展示的具體形象,感受、體會教學內容,發展思維能力。我在執教《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公開課時,考慮到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很難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所以我就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部戰爭的影片,定格于一個孩子哭嚎的場面,作為導課。這一下就把學生帶入了戰爭中,讓學生去感受,雪瑞同學看到這個畫面,都流出了傷心的眼淚,帶著這種悲痛的心情,再讓學生學習課文,就很輕松了,難點一下就攻破了。學生在讀課文時,我又配上了比較低緩的音樂《沉思曲》,學生邊讀邊抹淚,有些學生的嗓子都斯啞了,在座的評委老師也流出了傷心的淚水。
生活是語文之源。聯系學生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余文森教授曾說:“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生活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要借助于在生活中認識。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由于這是一篇科普性的說明文,內容相對枯燥,如何讓學生能更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是一個難點。怎樣激發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呢?我在學習課文前一個星期,要求學生先觀察家里附近的小溪、河流的水質、水里的生物、水岸邊的情況,再觀察附近山嶺上草木生長情況和鳥獸生存狀況,然后詢問長輩十幾年前或幾十年前的這些環境變化,并作好記錄。在交流調查情況時,學生們發現如今的自然環境尤其是森林資源和店埠河的水資源遭到了較大的破壞,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從而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的興趣。這是借助實踐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活動后,當老師在講授相聯系的知識時,學生想起活動的情景,以活動中獲得的感性材料為支柱,進一步分析思考,便能真正地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開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多樣性和多變性,通過教學時空的拓展變換,教學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象和表現的愿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于開放狀態的情境。
如《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課,為了讓學生感受“植樹造林給小動物帶來了好處”,教師摒棄了詩歌讀讀講講的一貫方法,而是創設了一個具體的開放式說話情境——如果你就是動物家族的一員,你會怎樣生活呀?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展開豐富的想象,說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要飛到大樹上快樂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歡在樹林里蕩秋千”……孩子們張開了一雙雙想象的翅膀,似乎來到了茂密的叢林,與小動物們為伴,去體驗綠樹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語文教學情境,是學生參與學習具體的“現實環境”。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游戲、設疑、實物演示、圖文結合、體態語等創設出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有情有趣的情境中學習語文。這樣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學習語文感到“易”“趣”“活”,讓學生愛學、樂學、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