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麗
閱讀興趣培養路徑探析
姜麗麗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內容之一。新課標突出了語文學科自身的人文價值,強調了學生在學習的主體性,個體在閱讀中的個性化體驗得到尊重。同時,新課標注重對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培養教育,成為閱讀教學中的新理念與新目標。實現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目標,必須通過閱讀興趣的培養,引導學生增強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閱讀的成果內化為個體的語文能力和素養。
(一)高考的壓力
當前,學生在高考的壓力下,身陷題海,節假日一般被剝奪,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非常少,很少有時間閱讀課外讀物。同時,語文教學也成為了應試教育的工具,記憶與做題成為提高成績的不二法門,對提高語文素養最重要的途徑——閱讀,基本被應試教育所拋棄。即使是語文閱讀課,被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和閱讀題所占據,成系統的閱讀活動被嚴重擠壓。
(二)新媒體的沖擊
當前,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信息傳播迅捷而多樣,網絡閱讀終端豐富而普及。高中學生課余時間大多數喜歡通過網絡信息終端進行閱讀、游戲和社交。網絡信息雖然十分豐富,但也非常雜亂,充斥著大量消極的、不健康的、極富蠱惑力的信息,價值體系還未成形、辨識能力還不成熟的高中生來說,極易沉溺其中,其價值觀、道德觀受到不良影響。這使高中學生的讀書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三)教師指導不足
高中語文教師對學生閱讀充滿著矛盾心態,教師希望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量,這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閱讀是一種慢功夫,要靠平時的日積月累才見成效。但是教師也面臨著考試的壓力,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注重閱讀訓練這種提升成績的速成方法,雖然也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目,倡導學生自主閱讀,但無暇給予指導。久而久之,在“訓練營”式的學習中,許多學生不但沒有增強閱讀的興趣,反而對閱讀產生了排斥和抵觸的心理。
(一)目的性引導
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高考考察方式與考察目的也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要求學生基本語文素質的基礎上,越來越注重富有中國語文特色的語文素養,而這種素養是與閱讀功底和積累是緊密相聯的。在應試教育壓力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轉變的情況下,教師要以高考為目的,引導學生回歸到通過閱讀提升語文素養的正途上來。
(二)情景激發
閱讀不僅僅是一種“看到”“知道”的能力,而更是一種參與的能力,只有參與到與作者的對話之中,才能引起閱讀者對人生、社會等方面的思考,通過反觀,產生思想碰撞或契合。參與,是一種能力,也是興趣的起點。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注重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與體驗,注重閱讀的深入,在深度認同與思想交流中,產生審美愉悅。如在《前方》的閱讀教學中,首先簡要交代文章背景,讓學生自主閱讀。之后,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與文章相關的圖片,營造一定的情景,讓學生品味作者要表達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深入閱讀參與到與作者的對話之中,如“前方”二字要表達什么?在你眼里,“家”是什么?等等。通過營造情景,逐步引導,使學生逐漸深入地領略文字之美、意蘊之美,感受思想升華之愉悅。
(三)突出學生主體性
新課標提出,在閱讀中要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發展,并利用這種主體意識,在閱讀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權利,給予他們閱讀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閱讀興趣培養中的作用。學生受到成長環境、個性特點的影響,閱讀興趣高低、興趣點所在都不一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采取差異化教學的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相應的閱讀指導,制定相應的閱讀目標,賦予相應的閱讀任務,使每個人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都能達成目標,都能得到發展與提高。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自由、開放、寬松的氛圍,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允許學生對書籍、文章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解讀,對獨到的見解、創造性的思維給予褒獎。創造閱讀平臺,通過組建讀書小組等方式,鼓勵學生自主開展主題閱讀、興趣交流等活動,以班報、黑板報、多媒體班報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自主性閱讀交流空間。
新課標對培養高中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現實中,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因素是體制性的,也是多方面的。對此,要勇于打破窠臼,從高考的視角進行目的性的引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運用情景激發興趣,并通過確立學生的主體性深化興趣的培養。
★作者單位:內蒙古牙克石林業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