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微
(吉林省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
關于高中物理解題策略的方法訓練研究
◆姜 微
(吉林省梨樹縣第一高級中學)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對于教育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對于高中物理教學來說,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學生想要學好物理知識,就必須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與解題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為基礎,幫助學生學好物理知識。基于此,針對高中物理解題策略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看法,僅供參考。
高中物理 解決策略 方法分析 訓練研究
對于高中物理來說,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難以學懂的現象,這樣也就降低了學生解決物理習題的效率。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就要求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解題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學會怎樣解決物理問題,才能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
這里所指的建模,其實就是將物理問題進行簡化處理,等效程理想對象參與理想過程。就高中物理教學來說,比較常見的模型主要分為:第一,是對象模型。在對象模型中主要包括了質點以及彈簧振子等。第二,是過程模型。在過程模型中主要包括了勻速直線運動、變速運動以及彈性碰撞等。因此,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要先從大處入手,分析出題目中的情境,并提煉出物理對象與過程模型,從而掌握實際物理問題。另外,想要做好快速建模工作,首先,要根據題意,畫出相應的草圖,全面展現出物理過程與情境。在畫完草圖以后,學生要進行詳細的分析,而這也成為了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出完整的物量關系,并將繁瑣的物理問題進行簡化與形象化。其次,是要利用好傳統的經典模型,通過將比較繁瑣的物理場景進行整合以后,可以讓學生將比較陌生的模型轉化為自身所熟悉的模型,這樣學生也就可以更好的學習物理知識了。最后,學生在面對物體多與過程復雜的題目時,應當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反復進行閱讀,以此來掌握題意。如在壓縮得輕彈簧上金屬塊m卡在矩形箱中,并且在箱上下底板裝置壓力傳感器,其示數為F上以及F下,并且箱子的數值方向中金屬塊沒有離開上頂板,同時在箱子以a=2.0/s2的加速度豎直向上進行勻速運動。在上下底板中壓力傳感器中的示數為6N、10N,若是其F上=1/2F下,那么箱子怎樣運動,并且在此過程中g=10m/s2。在根據這一問題進行求解中,可以利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分析,這樣將會得到F上mg+F下ma,并且這一定律中的F上=6.0N,而F彈=F下=10.0N,以此來分析將會得出m=0.5kg。并且在這一物理題目中,其中根據題意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辨識金屬塊沒有離開上頂板。因此,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理解,彈簧額形變量是沒有變化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其中電梯下底板的壓力傳感器示數沒有發生變化,學生了解這一點,其解題思路也會越加的清晰。其中,在F上=1/2F下=5N時,可以利用牛頓定理得到F+mg-F=ma,在這里a值為0,那么便可以得出運行方式為直線勻速運動或者是靜止。所以,學生必須要充分掌握好題意,以此來提升做題的效率。
在面對物理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出題意,從而明確題目中的已知與未知條件,同時還要挖掘出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其次是學生要仔細分析出題意,通過將已知與未知條件與學習過的知識聯系在一起,可以讓學生理清解題的思路。另外,在學生深入分析完題意以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找出解題的關鍵環節,并判斷出解題的方法,并從中選擇出最適宜的思路來解決問題。且在思考的過程中,還可以與其他同學進行探討,以此來開闊自己的思路。最后,學生還要根據已知條件來逐漸推理,避免出現匆忙作答的現象。如學生在學習“力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簡單的關系圖,并將文中的題干轉化為物理符號與公式,同時還要利用示意圖進行表達,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從自己的直觀感受上觀察物理變化的過程,還可以結合這一過程,減少分析題干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解題的效果。
對于整體法來說,主要是將兩個或者是兩個以上的物體組成整個系統,以此來進行對象的研究以及分析,在高中物理解題中,整體法適合于力學知識的解題。在計算整體的合外力時,作為整體的作用力屬于系統內力不需要進行考慮,僅僅是考慮系統外的物體對系統的作用力。如在水平滑桌面上放置物品A、B,其中,mA=1kg,mB=5kg,它們之間利用不可伸長的細線連接,細線的質量忽略,并且A與B分別收到水平佐拉利F1=10N以及水平向右拉力F2=40N的作用,那么在物品A與B之間的細線的拉力多少?
解:由于細線不可伸長,那么A與B共同加速度,為:a=,對于物品A收到吸現象有拉力F以及F1作用,那么則是F-F1=mAa,可以得出F=F1+mAa=10+1×10=20N,所有F=20N。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好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1]黃礫卉,張慶林,陳寧.論批判性思維訓練與問題解決教學的有效結合[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794-795.
[2]于海波,王雙維,白建英,孟昭輝,徐寶辰.物理實驗能力的認知分析及相應教學策略的探討[J].物理通報,2000,(05):568-569.
[3]金業文,游季浦,鄒波.非智力因素在元認知和策略性學習中的作用[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2):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