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順 沈友芹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新橋中心小學;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中心小學)
探究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王善順 沈友芹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新橋中心小學;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中心小學)
新課改的實施,給小學數學帶來了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創新理念,新課改之中強調在課堂當中轉變課堂中教師“一言堂”的傳統形式,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 小學數學教學環節介入小組合作學習便成為了調動小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成效的重要措施。基于小組合作學習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結合教學經驗,探尋了在授課環節踐行合作學習理念的措施,希望對今后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小學數學 合作學習 意義 措施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課堂的主體應當為學生,教師應當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整個授課環節,學習目的的定制也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參與權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引領受教者感受學習環節的趣味,進而帶著極大的興趣參與其中,認真思索,進而有效的將問題予以解決。同時,師生互動環節,教師給予學生更多親身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溝通的機會,學生便會感受到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激發出緊隨教師引導探索文本的興趣。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需要著眼于學情,積極探尋激發學生思索的授課策略,注重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引領學生樹立合作意識,令其在學生過程中,感受到樂學的價值。
小學數學學科本身就蘊含著很多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掌握這些知識需要教師予以相應的引導,從而將其探索熱情激發出來。緊隨新課改的理念,教師巧妙的設計問題,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合作討論當中。
但是學生合作討論的積極程度,較大程度上受到教師所設計的討論問題所決定,充滿趣味性的問題便可以將小學生的探索熱情激發出來,令其帶著極大的興參與其中。授課環節,教師需要著眼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巧妙的設置問題情境,預設有現實意義的問題,令學生置身其中,積極探討。比方說,我們可以將貼近于生活的話題和教學內容聯系在一起,將相關問題分派給學習小組,令其在討論之后,交流各小組的答案,最后教師再進行相應的匯總,歸納。這一環節,教師做扮演的角色便是,積極的引導者角色,因此,教師應當在小組合作環節,妙設問題,引導張弛有度,從而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效。
合作學習之于小學數學教學環節,應當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唯有如此,小組合作成員才能夠按照自身所得分工,完成自身所分得的任務,進而催生合作學習科學有效的實施。需要強調的是,明確合作學習,教師應當著眼于學情,根據學生的知識構成、學習內容等安排各組成員的責任。
通常而言,合作小組應當有一名可以引領同組成員進行思考的小組長,小組長的設置,可以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見解,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對于課堂互動環節,小組合作討論的內容還需要記錄員予以記載;報告員負責將小組見解等解說給班級中其他小組成員;借助提問者助推小組更為深入的展開工作;最后交由總結者對合作環節的問題及互動情況進行總結。當然這種角色應當帶有一種流動性,令小組成員都可以得到不同的角色身份,鍛煉自我能力。
合作學習之于小學數學教學,依托于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的努力配合,而合作成效的展示,可以令學生收獲一種成就感,教師也可以查缺補漏,不斷完善合作學習的方案。
比如,對于相對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討論的環節,教師可以預設討論互動時間,令受教者總結所要討論的問題,并借助多媒體或者電子白板等多種具有現代氣息的媒介形式,展示討論成果。對討論成果進行展示,是學生探索知識的努力得到肯定的體現,由此,也可以令更多較好的學習方略得以推廣,進而展現優秀的學習成果,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效能。
小學生有著較為敏感的心,因此,在小學數學授課環節,踐行合作學習策略,施教者應當科學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合作等的種種表現,由此,不但可以將置身于小組合作當中的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
進行小組合作,教師不是絕對的旁觀者,而應當恰當的扮演好引導者及鼓勵者的角色。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心智并沒有完全成熟,他們有著較為敏感的心,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話語都會令其帶著更大的自信投入到知識探索當中。因此,教師應當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亮點的慧眼,有一份包容學生認識瑕疵的胸懷,將“你的講解很獨特”,“你很棒”等此類的鼓勵話語,毫不吝嗇的給予合作當中的學生,令其產生深入探索的信心,從而落實教學成效。
總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亦應當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環節的重要授課模式,科學設施小組合作,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盡管整個合作環節還會遇到很多現實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只要迎難而上,用心教學,合作學習之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勢便會很好地發揮出來,教學成效定會得到很好的落實。
[1]王萍.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合作學習,提高職教英語教學質量[J].科教導刊,2012,(02).
[2]李楊.淺議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2014,(0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