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海西州高級中學)
高中政治“情景教學”中的五個原則
◆王 霞
(海西州高級中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生的高中政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給學生創設有效的課堂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探究。教師在創設課堂學習情境時,要關注用情境去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學生學習的感受性,突出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并且在情境中滲透教育性,貫穿情境的實踐性,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實踐,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高中政治 情景教學 主動性 感受性 教育性 實踐性 創造性
在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關注知識的灌輸,只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就是去了學習興趣,感覺課堂學習是枯燥、無聊的。新課改形勢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課堂情景來吸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主動地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通過有效教學情景的設置,學生會被新穎和形象的情景所吸引,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認真地探究知識,從感性認識形成理性認識,提高理解能力,實現潛能的充分爆發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產生了學習的欲望才會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只有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和思考,學生才能夠在思維上形成自己的認識,深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內涵和本質。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創設的教學情境要關注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成為學生進行知識探究的“導火索”。在探究中學生會內化知識,提升對于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形成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教師關注誘發學生主動性的情境創設,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索知識。可以說有了情境的幫助,學生的學習觀念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轉變。例如在學習《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什么?他們的關系是什么?有了問題的設置,學生投入到了課堂情境中,積極地思考,主動地探究。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探究知識,找到學習的需求,驅動學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發散思維,提高學習能力。學生的探索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在自主探究中都得到了鍛煉,實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情境驅使學生去尋找問題解決的途徑和方法,多視角、多維度地探究問題,實現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情境創設中要關注學生的感受,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愉快、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在這里產生積極地進行思考和學習,形成一種快樂的學習心境。斯賓塞曾經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學生心情愉快自然會產生學習的積極性,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快樂,從而形成“樂學”“善學”的學習狀態,從而自主地感受到知識探究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時,為了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情景:如果你在野外游玩,口渴難耐,這時候路邊正好有一片成熟的梨園,你會怎么做呢?是去摘人家的梨來解渴,還是繼續忍受口渴?學生會設身處地地思考,融入到情境中,通過思想的斗爭和梳理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觀點,逐漸地認識到自己在做出選擇和判斷的時候一定要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堅持真理。學生在情境中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經歷會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和探究,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的時候要關注豐富表象、注重想象、積極求異,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增加學習興趣。教師大膽地創新和想象會給學生提供一次次視覺上和聽覺上的盛宴,促進學生愉快學習經歷的形成。
新課改指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在參與中掌握知識,實現能力的提高。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參與探究,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建構知識框架,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在情境中會逐步地形成自己的認識,調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充分發揮,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別樣的課堂情景設置形式。在課堂伊始,教師組織學生采用投票的方式來幫助教師挑選出來一名得力的課代表。學生在這里可以充分地發揚民主精神,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師別樣的教學情景把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性瞬間就調動起來了,在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中,學生感受到了民主選舉的過程,以及如何理性地投出自己的一票,學生們非常珍惜自己的選舉權利。有了這樣的情景,教師再向學生介紹民主選舉學生的理解會更透徹和深入。學生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探索其他的選舉方式,以及他們的優點和局限性,深深地感受自己的權利,并且可以做出最佳的選擇,學會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學生參與的學習情境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實現。
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情境創設的最關鍵因素就是要有教育性。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指導和點撥都是通過對于知識的傳授來實現的。教育性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教師要時刻以教育性來指導自己,形成有效的教學情境創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討論,幫助學生對尚未形成結論的知識進行探究,引導學生思維的活躍,以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模式和研究能力,促進學生在思考中習得知識,提高能力。
例如,在學習《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時,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整體與部分的統一。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個故事:五代著名畫家黃筌曾奉皇帝之命,改畫吳道子畫的“鐘馗捉鬼圖”,皇帝要求他把原畫中用食指捉鬼眼改成拇指。黃筌研究數日后無法下筆,最后把原畫送給了皇帝,并說:“吳道子所畫鐘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若改動一個手指,就要改全身、改全畫。”皇帝聽完,找人重新畫了一張。
在學生聽完故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黃筌為什么無法修改畫呢?這體現了什么政治道理呢?教師的點撥使學生更深刻地對整體和部分進行探究,逐步地了解到整體和部分使相互區別的,同時整體和部分又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故事中學生明白了政治道理和哲學知識,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知識不是學生機械地記憶,也不是教師不停地灌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用中學,在做中學,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潛能。教師情境的創設要具有實踐意義,讓學生可動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學習《把握思維的奧妙》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先有石頭,還是先有人們對于石頭的認識?是先有電腦,還是先有人們關于電腦的設計?學生會結合自己對于生活的感受和經驗來回答問題,認為在第一問題中是先有石頭,而在第二問題中又是先有人們關于電腦的設計。通過對于這個問題的探究,學生會逐步認識到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對于實際問題的討論和探究,活躍了課堂氛圍,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學生會在教師的組織下科學地分析,主動地探究,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實現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
總之,教師有效的課堂情境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集中精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促進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情境中不斷地進行思考和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楊九俊,吳永軍.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學習方式的變革.江蘇教育出版社.
[3]格林斯坦,波爾斯比.政治學手冊(下卷).儲復耘譯.商務印書館, 1996.295.
[4]李吉林.情景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