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青
(河北任丘市梁召中學)
淺析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謝秀青
(河北任丘市梁召中學)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漸發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要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本文通過幾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使我們的教學更有利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課堂教學 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
政治課和其他學科不同,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廣泛性,和社會事件的實效性。政治課是永遠跟隨時代發展的,不會和時代脫節單獨生存,從2009年開始,河北省中學階段新課程改革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動手能力成為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都有體會,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愿學習,課堂上教師要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種求知欲望能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中,以極大的興致學習、探索新知識。新知識的獲得又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從而達到愉快學習,進一步推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然對學生的創新能力有極大的幫助,下面是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出的幾點自己的看法。
教師要巧設疑問,教學過程本就是一個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通過實際案例來引出疑問,精心設計疑問,啟發學生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多注意搜集和思想政治課有關的信息,通過完善貫穿到教學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文字相比原來的減少了很多,就是為了增加學生的思考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問題,所以,教師要及時去給學生解疑、答疑,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要點、難點。教師通過提出疑問引出課題的難點,這些疑問要與我們平時生活有關,能給人啟迪,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更要符合學習的要點要求,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師設置疑問后要積極參與到疑問的討論中去,以小組討論、集體研究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大膽探索,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爭當積極發言的小標兵。教師更要采用多層次引深提問,如,在教商品的含義時可這樣做,水是不是商品,為什么?媽媽給你做的生日蛋糕是不是商品,為什么?姑姑工作的時間是不是商品,關鍵看什么?超市里的家電、食品大家都知道是商品,商品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又將到達什么地方?等等。我們要用這種迂回,由淺如深的疑問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這也是由生活中形象案例引入到我們教學的抽象問題上。根據學生理解水平和思維的活動規律,逐步深入,使我們的教學課堂在愉快的問答中學的新知識,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散發性、創造性等得到有效提高。
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實際效果,也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一直遵循的是老師的話必須聽,老師講的內容說的話都是對的,不能反駁。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師生關系模式,教師在課堂上按照教材、教案宣讀,許多內容嚴重脫離實際,學生聽的云里霧里,有的學生甚至出現逃課,學生的積極性更是提不起來,而學生的創新能力更是無從談起。
根據新課程要求,應該注重師生互動,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新關系模式,這種新模式強調教師要重新塑造一種多樣化、多層面、多角度、廣范圍的跟學生溝通,注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覺到教師是他的知心朋友,給予學生敢于展示自己才華、困惑、情感的機會。教師要努力在課堂教學中創造平等、和諧、融洽、活躍的課堂新氣氛,這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創造學生創新能力必須具備的條件。
傳統的授課方式過分強調教師的講、說和學生的接受、掌握、考試成績,在發現、創新上基本不涉及。在實際教學中,演變為教師講課本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就像工廠生產的工業產品,幾乎都一樣沒有自己的主張見解,嚴重摧殘了學生的自我發現意識,壓制了正常人的思維和智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更是無法提高。
注重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學會自己學習,小組學習、共同探究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求知欲、好勝心、表現欲最強的時候,他們在平時的學習或生活中努力表現出自己認為好的一面以求得別人的關注,贏得別人的贊美和喜歡。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性,通過設置競爭性、參與性強的教學活動,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進來,鍛煉學生的組織、學習、動手、創造能力,通過競爭性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政治課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教學活動不能僅停留在課堂知識掌握上,而要用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用學到的理論知識去發現生活中與之相關的生活實例和時政,通過觀察、認識、分析、思考、解決相關問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理論來源于實踐。而通過理論來指導生活實踐,實踐是創新的淵源。所以,教師在將政治課時要重視國內外時事政治、新聞聯播、網絡事件等,通過所學的理論知識是否能夠跟這些生活實例聯系起來,分析他的起因、過程、結果、影響。
[1]劉維良.學校心里將康教育實施與管理[J].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07).
[2]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04).
[3] 旅維 著.李彥 譯.課堂管理技巧閱[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