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旻
(浙江理工大學)
大學生社交化閱讀對網絡輿情的影響分析
◆呂 旻
(浙江理工大學)
互聯網+時代下,閱讀也進入了社交化的時代。大學生高度認同網絡社交平臺并積極參與其中,社交化閱讀行為成為他們主要的網絡行為方式。在研究大學生社交化閱讀對網絡輿情產生的影響,使網絡輿情處理更為及時、合理和有效。從大學生社交化閱讀現狀入手,結合網絡輿情形成過程,分析了大學生社交化閱讀中的認知因素、情緒因素和行為因素對網絡輿情產生的影響。
大學生 社交化閱讀 網絡輿情 影響分析
2005年,國內開始對網絡輿情開展研究,目前已成為研究熱點。有學者認為網絡輿情是由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網絡輿情是網民對關注關心的社會“焦點”“熱點”“難點”問題,在網絡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觀點、看法或者意見。通過網絡社會化平臺,大學生可以更加方便的對熱點公共事務表達觀點、抒發情緒。大學生社交化閱讀已經成為高校輿情引導的重要變量。社交化閱讀使大學生之間高密度、高效率的互動交往加劇,對網絡輿情發生和發展起到產生重要影響。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獲取信息、進行交流的方式在網絡技術時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與此同時,他們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以紙媒為中心的閱讀方式,轉變為以社交為中心的閱讀方式,大學生社交化閱讀應運而生。它是由社交化(社會化)黏結用戶社交媒體或社會化媒體(Social Media)促成的。它是相對傳統以書為核心,強調內容本身的閱讀模式提出來的,它更加注重人、注重基于閱讀的社交,來實現閱讀價值的無限放大。本文認為大學生社交化閱讀是指,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互動參與、追求閱讀體驗的新型閱讀方式。在隨著手機閱讀、微信閱讀的普及,社交化閱讀成為大學生的一種全新學習方式、交友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閱讀形式的聚合化、閱讀內容的多元化和閱讀功能的體驗化。
相對其他群體,大學生的閱讀行為除了具備獲取知識、傳承文化等作用外,對其人生觀、世界觀和意識形態形成起到關鍵影響。大學生通過微信群、QQ群、社交網絡實現社交化閱讀,這些都是典型的隱形輿論場,對輿論格局和輿情走向產生重要影響。這個為開展社交化閱讀與網絡輿情之間研究的提供了基礎。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1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強調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文章旨在加強高校網絡陣地管理,從而加強對網絡輿情引導。
(一)大學生網絡輿情特點
1.同質化程度高
社交化閱讀背景下,大學生有更加廣闊的輿情參與、表達的平臺。大學生之間交流頻率高,言行影響程度大,“意見領袖”容易對周圍同學產生影響。同時,大學生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實現對網絡輿情的現場直播和實時傳播,網絡輿情在短時間內產生連鎖反應。當今社會開放、包容、多元,大學生在開闊眼界的同時,在權利意識、民主意識上明顯增強,容易在網絡輿情發生時積極表達和參與。在一些公眾熱點話題上,大學生具有相似的感受和想法,在行為、情緒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漸趨同。這種“趨同”,在大學生群體中顯得尤為突出,也成為大學生網絡輿情明顯的特點。
2.社交化方式明顯
正如前文所述,社交化閱讀時代的到來,對網絡輿情產生重要的影響。社會關系的需要促成了社交化閱讀的產生,反過來,社交化閱讀行為也成為連接社會關系的紐帶。在移動中閱讀,在參與中閱讀,正是社交化閱讀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輿情顯示出的新特點。大學生注重發現社會的熱點和焦點,更注重信息分享的體驗感和快樂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是大學生實現社交化閱讀的心理基礎。在閱讀分享中,展示自我的知識儲備、觀點新穎和廣闊人脈。空間的限制、時間的交錯并不能影響網絡輿情的發生、發展,這就是社交化背景下網絡輿情的獨到之處。
3.網絡聚集能力強
網絡輿情是大學生對所關心的問題、事件在網絡社會中予以表達觀點、看法或意見。以某個輿情事件為緣由,達到一定公開傳播程度,才能成為網絡輿情事件。這個過程中,社會化閱讀實現了網絡輿情發生時的雙向傳播和對話。網絡輿情在各自的社交圈(如朋友圈)中迅速傳播,而每一次傳播都將很大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這是區別一般網絡傳播。由于社交化閱讀具有一定的聯絡基礎,大學生看似隨時、隨地的網絡參與,仍然能使得網絡輿情以幾何數級的效率得以發展。
(二)大學生網絡輿情形成和發展
1.網絡輿情的萌芽階段:話題聚焦
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個邏輯起點,網絡輿情的發展也不例外。這個邏輯起點就是網絡話題。網絡輿情事件往往是由那些大學生群體關注度較高或與其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引發的。例如,近期出現某高校因為學生有不及格課程需要通知家長的事件。這一與大學生的心理反差較大,就立刻引起了大學生的激烈反應,一些有同樣經歷的校外大學生也加入了“共情”圍觀的行列。當輿情事件進入發展時期,并已取得人數較多的網民關注時,網民群體的情緒會先入為主地趨向于輿情始發人。而社交化閱讀的方式,使得聚焦話題更為集中,產生一種疊加的效應,從而對大學生網絡輿情產生影響。
2.網絡輿情的核心階段:輿論場形成
當下互聯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社交化閱讀的背景下,大學生通過4G通信技術、校園無線通信技術和手機移動終端,在迅速傳播信息的同時,傳遞著強烈聚集信號。本文認為這個階段是網絡輿情發展最為核心的階段,也是網絡輿情處理最佳時期。以朋友圈傳播為例,每一次點贊都是對網絡輿論的一次加強,社交化方式生活的大學生在任何一個網絡輿情中都扮演了重要的推潑助瀾的角色,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展示。大學生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獲取信息并將其閱讀內容加以分享和傳播,進而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輿論場,標志著網絡輿情的發生。
3.網絡輿情的發展階段:輿情波動
在這個階段,網絡輿情呈現出上下波動。正如聲波在空氣這個中介中得以傳播一樣,輿情發展也有從低潮到高潮到結束的波動過程。經過核心階段的輿論場形成后,網絡輿情高潮隨即形成。在網絡輿情中,反映著輿情雙方的矛盾點和對抗面。整個波動過程的長短主要取決于網絡輿情事件與大學生的利害關系或者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度,可能是1天、也可能是1周、甚至1個月或者更長。無論任何網絡輿情發展趨勢和走向,理論上說都是可以采取舉措予以控制。網絡輿情發展的起落波動,都預示著一種網絡輿論的此消彼長,在這個階段特別需要注意網絡輿情的反復。
(一)認知因素
大學生網絡輿情主要內容一定是自身關注的或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種事件,大致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兩類。前者主要涉及學校內的有關教學、考試、就業、生活等;后者主要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治安事件等社會熱點問題及各種突發事件。新媒體的迅猛發展與壯大,已成為當前大學生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社交化閱讀成為繼傳統閱讀和新媒體閱讀之后,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新途徑。大學生極易將網絡社會直接當作現實環境去認知,并依此做出行為選擇。如何認知社會,成為網絡輿情的首要問題,而社交化閱讀的內容直接影響著大學生認知。大學生關注什么、熱議什么,在他們的社交化閱讀行為中便可知曉。這也是網絡輿情發生的邏輯起點。在大學生社交化閱讀中,與大學生利益相關的、出現頻率高的或者易形成網絡聚集的話題往往就成為網絡輿情的起因事件。我們需要及時掌握大學生在社交化閱讀中的內容,這有助于我們判斷事件的發展趨勢。
為防止網絡輿情危機事件的產生,在網絡監測的同時,我們應廣泛聽取大學生的意見和呼聲,并有針對性地予以解釋和處理,進行科學預判實際上就是發揮大學生認知因素對網絡輿情的產生的影響。大學生所處的圈子,所談及的話題,甚至所涉獵的閱讀書目都可以作為預判的主要依據。同時,在分析大學生認知因素的同時,不能忽略在此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問題。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多元文化沖擊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大學階段恰是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確立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文化傳統觀念尚未成熟。這也是社交化閱讀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二)情緒因素
在多元、復雜化的網絡社會中,輿論中心一旦形成,在短時間內就可能成為網絡輿情事件。這個過程中,除了如上所述提到的認知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即情緒因素。社交化閱讀背景下的大學生群體并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們是一群基于興趣趨同、價值認同的社交化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正如一種無形的外部壓力將其鎖定。尤其當出現“合理”意見時,大家都會趨同,變現出相對一致的情緒,就連情緒表達的方式也會出現趨同性。社交化閱讀模式是與傳統閱讀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社交化手段的助推下,更多的大學生選擇或積極認同、或消極默認或中立觀望。而前兩者占大部分。社交化群體是有聯絡基礎的網絡生態,已建立的信任關系十分牢固,在網絡輿情出現時,情緒表達多數傾向支持或者默許。這就是大學生社交化閱讀在情緒因素上的反映,對網絡輿情的走向和迅速發展有著助推作用。
情緒是由各類感覺、思想和行為組成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常常會受到干擾事件、性格脾氣、外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代表著先進的流行文化,也是具年輕活力的一族。他們的情緒表達是外向的、主動的、豐富的、敏感的,甚至是極端的。因此,控制網絡輿情中的情緒表達十分重要。社交化閱讀為調控網絡輿情中的大學生情緒表達提供了思路和途徑。大學生社交化閱讀的軌跡反映了他們的喜好或選擇。如果能建立相關重點事件和重點人物的社交化閱讀信息庫,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和語言和他們形成“共鳴”或“共情”,就有利于化解網絡輿情。
(三)行為因素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交化閱讀成大學生獲取知識、交流信息和分享體驗的主要方式。閱讀量的持續上升往往是網絡輿情事件產生的開始。密集的社交活動和大量的閱讀信息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形形色色的網絡生態環境,也是大學生社交化閱讀區別于傳統閱讀的本質體現。這就是大學生社交化閱讀之所以對網絡輿情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因。在網絡社會中,輿論場的形成都需要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其中包括發布者、傳播者和參與者,而網絡輿情也不例外。大學生社交化閱讀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張邊際模糊、錯綜復雜、反應靈敏的一張網絡,他們的行為模式顯現出了同質化、多元化、開放化、感性化,這就是社交化閱讀展現的情境。閱讀中的話題,容易成為網絡輿情的導火索。相比較傳統模式中點對點式行為模式,社交化閱讀行為更加便捷和快速;相比較新媒體模式中的面對面式的行為模式,社交化閱讀更加立體,它是點、面、線相互交織的一種關系。不同的社交群體的大學生有著不同行為模式,如文藝派大學生、激進派大學生、熱情派大學生、理性派大學生等。他們的社交方式不同、情緒方式不同、行為方式也不同,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也不同。
規范網絡行為,成為處理網絡輿情問題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對社交化閱讀程度高大學生群體的行為引導。除了呼吁網絡晴朗空間外,更多可以從行為主體本身入手,即培養正能量的網絡“意見領袖”和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內外兩個方面開展。“意見領袖”在傳播和評論中對整個網絡社會產生聚能效應和影響效應。“意見領袖”的意見往往能引起共鳴和認同。對他們的培養和引導非常重要,學會用大學生自己的聲音去教育學生。同時,我們更需要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弘揚高雅的網絡文化,使其堅信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研究分析社交化閱讀中大學生行為類型和特點,規范網絡言語,履行網絡道德,遵守網絡法律,推動網絡輿情的健康發展。
社交化閱讀時代到來,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越來越深刻,網絡輿情形勢也日益嚴峻。大學生群體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代表的社會文化前沿,是國家發展的風向標。因此,與大學生相關的網絡輿情對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作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要積極研究社交化閱讀中大學生群體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等要素對網絡輿情產生的影響。正確研判網絡輿情形勢,客觀分析網絡輿情問題,制定網絡輿情的應急處理措施,引導大學生用理性觀點來修正自我觀點,強化和增加理性的聲音。同時,在進行網絡輿情引導的時候要注重分類引導,區別不同社交群體之間特點,做到心中有數,行之有效,務求實效。
[1]李昌祖.網絡輿情的概念解析[J].現代傳播,2010,(09):139-140.
[2]李花蕾.論社交化閱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03):187-190.
[3]段洪濤.關于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方法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5,(09):79-83.
2016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Z16JC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