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利明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豐潤鎮(zhèn)張良各莊小學)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走進文本
◆岳利明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豐潤鎮(zhèn)張良各莊小學)
語文文本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載體。不管是什么載體,都只是語文文本的物質外殼,不是語文文本本身。換一個說法,各種各樣記錄了文學符碼的載體,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的意思,即被閱讀者所掌握的內容,也就是閱讀中的意義整體,相應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們要研究的真正的語文文本。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語文文本
首先,我們走進文本的目的是什么?一是為了深入地了解文本,以便更好的地進行教學;再有,就是為了積累教學時經驗。在教之前,自己先讀,在讀中反思自己出了哪些問題;然后針對問題進行思考,我們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哪些經驗。其次,我們怎樣走進文本?我們走進文本的方式就是通過反復的讀書,甚至是很多次的出聲的朗讀,反復的思考來達到我們的目的。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由此,我們進入了走進文本的又一層次,深入角色,入情入境。當然,第二層次品味詞句與深入角色,入情入境之間是沒有必然的界限的。你首先得把自己感動,讀文章的時候,說我們老師現在講篇很好的文章,說我受感動了嗎?沒有,光停留在第一個層面可以不?是不可以的。所以,我們就得抓住這些關鍵的語言,抓語言文字的時候要抓的細一點兒。
我們已經進入文本了,那么進入文本以后我們還要想什么問題?實際上就是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故事,這是作者的目的,當然這一篇課文很淺顯,我們進入到課文當中去,就能體會到幫助別人了,快樂了,這就是一種無形的非說教式的。這就是語文的特點,叫做感染力。讓學生去感悟去體驗,這樣的去體驗,當然學生也可能表達出來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道理,但是你能表達出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作者想借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怎么樣做人。
教師通過作業(yè),對本節(jié)課學生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來測評自己課堂目標達成情況,與預設達成情況相對應,來發(fā)現教學的問題,學生學習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及時補救;通過與學生座談,觀察學生課后的學習行為變化,來評價學生在學習動力、學習意義體驗,學習情緒變化等,對照自己的預設,了解課堂目標達成情況,發(fā)現問題,并對以后的教學進行完善改進,指導學生對學習方式方法進行改進。
例如,教學《荷葉圓圓》這篇課文時,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想到編者為什么選這篇文章作為一年級的教材。也要想到這篇文章所在單元的主題“情,互助,友誼”。也就是說,我們的同學呀,老師呀,包括我們的小動物呀,跟生活周圍的其它人呀,等等,我們應該有怎樣一種親情友愛與互助,這時我們應該扣準單元的主題來講,去體會。走進了作者,然后我們得走進教學。這時,我們得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如果我是一名學生,老師讓我讀這篇課文的化,我怎么讀它呀?你知道嗎?先說我們剛才怎么讀的?我們先是讀讀這個文,然后知道它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然后我再變成角色,但是我這變成角色我依據什么變的呢?
總結起來,走進文本的過程:走進文本,即讀懂文章的文字內容,讀明白文章寫的是什么。立足于整體,初讀,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第一遍的讀書中,我們要邊讀邊想,來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主要內容的把握,為了避免我們對主要內容的偏駁,我們可以針對文本的課題來思考。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有了這樣的一個過程,才能對文章有一個大體的印象。語言要簡潔、準確,讓聽者沒有讀過書的人聽明白。這就為我們以后的細處讀書、體會作者的情感做準備。如果我們缺失了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我們后面的讀書就容易讀散,不能進行上下文之間的聯系。并不是有人能夠正確回答出來問題,就以為目標已經達成,教學往下進行。教師的教學是面向全體的,你需要觀察班上全體學生是否都在積極主動地參與這個項目的學習,是否都得到了發(fā)展和提升。當然,需要思考的是,允許學生在這個目標達成度上存在差異,但是無論如何,到了什么問題教師需要關注大多數學生。需要觀察了解學生在目標達成過程中到底有那些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掌握一些方法,來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落實課前確定好的目標。
在第二次讀書中,要抓住重點的詞句,首先了解詞語的意思,然后思考這些詞語在句子中、段落中要強調什么,相互之間有沒有聯系,這些詞語都是圍繞那一個意思寫的。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提出自己的問題,尋找上下文之間的聯系。讀懂了內容之后,我們就應該進一步地思考: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和上、下段之間有什么聯系,對文章的主旨起什么樣的作用。整體讀,辨證地看待。
我們朗讀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在傳達感情,傳達作者的感情,當作者沒有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要通過朗讀把作者的感情傳達給聽的人。我們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這就需要一是讀明白文章的內容,再有,揣摩、領會文字背后的感情。遠程研修中提到“文字是一枚釘子,內容是露在外面的部分,情感是釘在墻里的部分,我們要循著外面的釘子找到墻里的部分,循著內容找到情感”。對于感情,有的是顯性的,可以通過作者在寫文章時用的詞句體會出來,如,溫柔可親等這些稱贊的詞語來體會作者是在夸贊人,寫出可愛,表達喜愛等,這些都是一些顯性的詞語,大多數是褒義詞。還有一些隱性的詞語,需要我們理解了內容后,我們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到了這樣的動物,作者是什么感情?看到了這樣的美景,作者是怎樣的感受?”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去換位思考,進入角色,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維目標,是目標的三個維度,再簡單一點說,是目標的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即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獲得哪些技能,如認識哪些生字、;過程與方法,你要運用什么樣的方法、以什么樣的方式、通過什么洋的過程達到你的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思想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這是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結合文本的特點要考慮的。
需要說明的是,知識與能力的目標,應該深入思考目標達成度——在本年級、本單元、本節(jié)課,我的課堂目標要具體落實到什么程度,本節(jié)課的學習與前面的學習有怎樣的發(fā)展和提升,提升到什么程度。這套目標系統中,我們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能力”的目標進行了具體化,進一步明確了課標要求各個項目的程度。這個能力系統,主要是指向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近些年,我們的語文檢測材料,在內容上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側重學生的閱讀能力考查,旨在“發(fā)揮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將老師的教學目標導向能力培養(yǎng)上來——過去,我們在一些試卷制作過程中,下發(fā)了“檢測意圖”,那是針對各個類型題目來做的說明,想通過這個意圖來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觀念的轉變。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語文課堂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依然存在較大問題。于是,我們結合課標要求,結合過去十多年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發(fā)展的歷史和成果,制定了一套力圖符合課標要求,同時又能幫助教師確定每個學段甚至每個年級閱讀能力具體指標的一套系統。
在完成本課的教學中,我們要達成那樣的目標,不僅要考慮文本的特點,還要考慮學生的起點,在明確了解學生的起點,然后根據學生的起點,想一想我們通過本課的教學,讓讓學生有什么“變化”,學生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什么,要讓學生能夠達到。而且以學生的起點,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會遇到困難,他有什么生活的經驗等能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成為我們教學的支撐。走進教學,合理設計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