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陜西西安710063)
信息標準化管理中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建模與協調機制研究
王 靜
(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陜西西安710063)
信息標準化管理對突發事件的積極應對是現代企業和各類組織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基于企業信息標準化管理模式以及該模式下不確定風險的應急需求,通過對協調環境下的供應鏈、突發事件下的供應鏈應急建模仿真研究,進一步分析了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決策,提出信息標準化管理下供應鏈應急協調啟動機制。研究結論表明:由于突發事件而無法明確該事件的持續期限,采用信息標準化管理可以建立供應鏈應急協調啟動機制,同時保證該方案的有效可行性,能更好地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目標的實現。
信息標準化管理;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建模;協調機制
“后金融危機時代”新一輪全球經濟發展迫切需要新的驅動力,信息標準化已成為現代制造企業的鮮明特征。信息標準化“管理手段”是實現企業專業化、區域化和國際化“發展模式”的最佳效應。規范企業管理行為的必然選擇:信息標準化是為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的積累和總結,最大限度地實現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加強管理系統聯動的迫切需要:系統聯動對管理結果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信息標準化進行業務流程梳理,做好業務接口,破除系統壁壘,消滅管理短板[1];提升企業管理品質的必由之路:推進信息標準化建設,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提高管理水平和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信息標準化能最大限度地擴大勞動成果的重復使用,信息標準化管理對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1.1 企業信息標準化管理模式
企業信息標準化管理是優化4個層次的功能定位和授權管理,優化橫向聯動與縱向貫通的協調機制[2]。統一各管理層級的部門設置和職責分工,統一關鍵業務流程和底線管理要求通過統一業務流程,明確關鍵業務活動的職責,確定各項活動的處理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按照4個層次、三級管控的組織模式,優化組織定位,加強授權管理,減少業務重疊。強化企業總部的引領作用,實現從業務管控型向戰略管控型轉變。4個層次的功能定位為:第一層:企業總部戰略引領、運營監控、服務支持;第二層:子公司運營管理、價值創造、品牌維護;第三層:分公司關系維護、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第四層:項目部履約管理、利潤創造、客戶維護。同時,為減少管理層次過多對決策效率的影響,進一步優化授權管理,把以前從下到上貫穿到底的決策流程進行分段管理,分級授權,減少重疊。三級管控的功能定位為:第一級:涉及戰略、投資、業務結構、區域布局等重大事項,由企業總部決策,只對子公司;第二級:生產經營日常管理的主要事項由子公司決策,對其所屬的分公司;第三級:生產經營的一般事項由分公司決策,對其所屬的項目部。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信息標準化管理模式
1.2 企業信息標準化管理模式下不確定風險的應急需求
企業信息標準化管理模式下不確定風險,指的是企業管理者意料之外并突然發生。從某種角度上講,之所以感到發生突然,主要源自于意料之外,管理者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管理者意料之內的事件是管理者對未來事件的認知,即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和待知事件[3]。企業管理者對事件的認知將被用于企業管理,用于企業需求調查、產品研發與服務設計、產品生產計劃的制訂、企業人員的激勵與控制等。也就是說,企業管理者把對未來事件的認知作為企業管理的前提和假設并用于企業的管理過程中,事件的突發性指某個事件的發生改變了企業管理者認知的管理前提和假設[4]。如圖2所示。
突發事件的特征:從突發事件發生看,呈現出突發性、異常性;從突發事件影響看,呈現出潛在性、負面性;從突發事件應對看,呈現出急切性。突發事件的本質特征為事件的突發性[5]。它對企業的負面影響性和潛在影響性就顯得特別突出,同時使得企業管理者不得不被迫采取緊急措施加以應對[6]。因此,事件是否具有突發性就成為判斷是否為突發事件的關鍵和本質特征。

圖2 企業信息標準化管理模式下不確定風險的應急需求
突發事件對企業管理者而言,是改變了其管理基礎的事件。例如,人力資源結構,由于直接競爭對手的“挖人計劃”,使得主要營銷人員流失或營銷團隊解體;原本正態分布的產品需求量,由于替代品的出現,其均值減少劇烈;原本穩定的地質結構,由于受周邊地震影響,變得余震頻繁;等等。
對企業應急需求而言,在企業管理的現代理念下主要表現在突發事件前、突發事件中和突發事件后的相關應急需求工作。事前應急需求的三大目標為:沒突發事件、知突發事件、抗突發事件。事中應急需求的目標為:快速反應、協調應對。要達到這個目標,企業管理需要有充足的應急資源、科學的決策方法、專業的應急隊伍、積極的應急戰略、充分的應急合作、先進的應急理念和完備的應急培訓體系[7]。突發事件后,企業應迅速恢復到企業的正常運營狀態。企業的事后應急需求,需要加強恢復計劃、事后資源分配與管理、優化恢復流程等。同時,也需要對應急需求工作作全面的評估,完善企業應急系統。
2.1 協調環境下的供應鏈
Zimmer研究了單周期、單個供應商和單個制造商的供應鏈系統,在JIT生產模式下的供應鏈協調問題[8]。零售商向供應商購買一種特殊的零件,生產一件成品需要一個單位這種零件,零售商所面臨的需求D是確定的。供應商正常的生產能力(長期內形成的)是C。因為一個供應商會給多個零售商提供這種零件,所以一個零售商只能從這個供應商獲得供貨αC,α是一個隨機變量,其概率密度函數和分布函數分別是f(α),F(α),α∈[0,1]。但是為了滿足制造商的需求,供應商有一個超額的生產能力Δ,這是供應商的決策變量。因此,對于訂單為q的制造商,供應商最終配送的產品數量d(q,α,Δ)=min{αC+Δ,q}。這個供應鏈中事件發生的順序:
①在τ0時刻,制造商根據已知的外部需求D、配送量α以及供應商的超額生產能力水平Δ,給出自己的訂貨量q;
②在τ1時刻,供應商根據訂貨量q和α,給出自己的超額生產量Δ;
③在t=1的交貨時刻,供應商的生產能力被證實,制造商最終獲得的產品數量的期望是d。
對于給定的供應商的交貨數量是d,此時制造商追求自身成本的最小化,其成本函數為:

對于給定的制造商的訂單數量q,供應商也尋求自身期望利潤的最大化,其期望利潤為:

對于整個供應鏈,也要追求成本的最小化,供應鏈的成本函數為:

Zimmer給出了制造商的訂單數量為q時,對于供應商來說,其最優的超額生產數量Δworstopt要滿足:

而要使整個供應鏈達到最優,Δjiontopt要滿足:

因此,供應商在最壞的情況下將采用比整個供應鏈最優時更少的超額生產數量,也就是此時,供應鏈將不再協調。
于是,給一個負的激勵函數:

此時供應商的利潤函數為:

而制造商的成本函數為:

將Δkopt表示成在懲罰機制下的供應商的最優超額生產數,則:

2.2 突發事件下的供應鏈應急建模仿真
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供應商供給出現中斷,或者原來的供給α改變為另外一個隨機變量ˉα,概率分布和密度函數分別變成ˉf和ˉF,突發事件下供應鏈運作順序[9]。在τ0時刻,制造商根據外部需求D、α的分布以及供應商可能的額外生產數量Δ,確定自己的訂貨量q。
為了研究這種突發事件對供應鏈的影響,設定參數如下:最終產品的外部市場需求是D=100,供應商賣給制造商的特殊零件的單位價格為p=10(批發價格)。制造商持有未售出的產品每單位殘值g=3,當最終產品缺貨時,要支付一個缺貨成本每單位π=6,正常的生產能力下C=100,α在區間[0.7,1]均勻分布。供應商增加一單位產出所增加的成本w=3,增加的單位持有成本是h=1。供應鏈總成本為101.06。在這一部分,假設α服從一個三角分布,用仿真相同的問題來研究供應中斷發生時,隨機變量從α變到ˉα,此時,α的密度函數如下:

其中t0是解釋突發事件的一個參數。在表1中,在0.1~0.9對t0取值。

表1 t0在不同對值下的成本分配
從表1可以看到,當突發事件導致中斷,配送網絡隨機變量發生變化,供應鏈也將再協調。當最初的服從均勻分布的網絡配送變化成為三角分布,取t=0.9時,在供應中斷情況下,所有參數發生變化,整個供應鏈系統是損失的。此時,供應鏈總成本從101.06變成853.5,也就是說,較穩定常態情況損失了8倍;比值的變化更大,從0.1∶0.9變成0.13∶0.41,此時,供應鏈的負面激勵機制不再起作用,供應鏈不再有效。
當參數從0.9變到0.1,供應鏈總成本的變化更大,E(ˉCjiont)從853.5變到2143.1,是穩定常態下的2.5倍。由上可知,隨著供應中斷范圍的擴大,供應鏈成本與制造商成本的比值在逐漸減小。
通過仿真的結果發現,供應鏈系統的魯棒性只能在供應鏈系統發生較細微的變化時,才能保證供應鏈的協調[10]。也就是說,分布函數沒有發生變化,同時只有一些參數在有限的范圍內變化。在分布函數發生更大的變化時,供應中斷時系統不再具有魯棒性。
在Zimmer的供應鏈系統中,惟一的不確定因子α,被假設成一個隨機變量。從前面的仿真結果來看,在懲罰機制下協調供應鏈的均衡狀態是不穩定的。另一個重要的決策變量給出了突發事件下的響應解決方案。對于Zimmer這樣的供應鏈系統,在突發事件下,最有可能協調供應鏈的方法是,在制造商之間重新分配所有的額外生產數量[11]。也就是說,這里建議的突發事件下的協調機制是調整額外的供應能力。為了在正常情況下建立這種機制,就需要在突發事件下建立適當的決策權和期權。
在發生突發事件后,另一個解決此問題的可行的方法不是運用期權來控制突發事件下的風險,而是運用局內決策理論重新設計供應鏈系統,將突發事件下的實際成本控制在最優控制成本的有限范圍內,相關的研究結果值得期待。
本文的仿真結果給出了供應中斷對供應鏈影響的一個基本的結果。用隨機變量分布函數的變化來表示突發事件發生時,隨著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此時供應鏈必然要極大地損失其效率,協調的供應鏈也不再協調;當不確定性降低時,供應鏈也不能從中斷中獲取利潤。而用隨機變量表示突發事件導致中斷時,供應鏈將受到更大的影響,甚至當不確定性降低時,協調的供應鏈也不再協調。
仿真的結果都說明了突發事件的確會給隨機供應鏈系統帶來負面影響,它確實可能導致供應鏈原有協調發展成為不協調。這種不協調在信息化、標準化環境下更加明顯與突出,需要啟動供應鏈應急協調機制,來抵抗供應鏈突發性風險帶來的損失與危害。
信息標準化管理環境的影響下,供應鏈應急協調啟動機制更加強化各企業間、各部門間采取應急相互協助,聯合抵抗供應鏈突發性風險,通過信息標準化共享,在應急協調啟動中鏈上各企業與各部門都可以受益。通過本文仿真研究發現,供應鏈系統的魯棒性只能在供應鏈系統發生較細微的變化時,才能保證供應鏈的協調。突發事件可能導致供應鏈原有協調發展成為不協調。這種不協調需要供應鏈應急協調機制來制衡,供應鏈應急協調是一種高效的風險防控機制。這種供應鏈應急協調啟動機制包括兩種:供應鏈企業之間、企業部門之間的橫向協調啟動機制、縱向協調啟動機制。如以物資管理為例:獎關鍵活動按職責分解到各部門。
(1)優化橫向應急聯動、縱向應急貫通的協調機制。通過對管理職能涉及的關鍵業務活動進行分解,明確橫向系統之間、縱向層級之間的接口關系,保持信息的有序傳遞和業務銜接,提高運營效率。
①建立基于風險共擔機制的供應鏈橫向應急協調啟動機制,項目部、區域采購中心、工程部門、商務部門、資金部門、審計部門,可以通過規模效應使企業降低抵抗風險的成本,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進一步提升供應鏈一體化應急能力。
②建立基于應急契約機制的供應鏈縱向應急協調啟動機制,物資需求、供方評價、招標選擇、簽約采購、使用管理、貨款支付,可以通過簽訂抵御突發事件契約,實現資源共享以及風險合理劃分,因而可以再次提升供應鏈一體化應急能力。
(2)統一關鍵業務流程和底線管理要求通過統一業務流程,明確關鍵業務活動的職責,確定各項活動的處理時間,提高工作效率。通過統一管理底線要求,引導所屬單位、項目向更高水平趨同;與績效考核結合,分階段、分類別建立底線標準。如營銷項目、利潤結構、應收賬款等反映運營質量的績效指標,將逐步納入底線管理要求[12]。
(3)規范企業治理結構對現有治理結構進行梳理和論證,規范董事會及下設專業委員會的名稱與議事規則;規范總經理辦公會及經理層各類委員會的名稱與議事規則。首先,明確各類決策機構的關系。其次,建立各類委員會分級、分工管理機制。

圖3 物資管理例圖
(4)規范信息標準化制度文件是信息標準化制度文件管理的基本依據。對制度文件結構進行優化,通過系統的信息標準化制度設計,解決管什么和如何管的問題,并注重信息標準化制度的完整性、系統性、匹配性、操作性和簡明性。

圖4 企業標準化工作管理
信息標準化文件突出“管理系統化、業務流程化、標準表單化、工作模板化、表單信息化”的特點。
A.管理系統化:將管理分為職能管理和業務運營管理兩個序列,職能管理的要求覆蓋所有業務運營板塊,業務運營管理制度覆蓋其整個價值鏈。
B.業務流程化:以業務為中心,確定各項工作流程,按流程操作。
C.標準表單化:改變管理制度的表現形式,以表格方式予以展開,直觀明了。制度中明確了節點活動的管理要求,明確了主責部門和相關部門,明確了工作完成的時間要求,明確了相應的工作文件(模板、表單)。
D.工作模板化:對經常性的工作形成模板,規范統一,方便使用。
E.表單信息化:信息標準化文件執行過程中使用的表單通過信息化予以固化,方便使用,提高效率。
(5)規范績效考核工作。在信息標準化文件中明確各業務活動涉及的關鍵績效指標,對管理過程的監控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完善直屬單位、各業務板塊、領導班子副職、部門崗位、項目部等各類績效考核制度,建立考核結果的科學應用機制,建立績效考核制度的持續優化機制。
信息標準化管理對突發事件的積極有效的管理與控制,強化潛在性、緊急性,在信息標準化管理下實現供應鏈應急機制。對于現代企業復雜的系統而言,強調在協調中調動各方積極性從而及時應對突發事件。研究結論表明:由于突發事件而無法明確該事件的持續期限,采用信息標準化管理可以建立供應鏈應急協調啟動機制,同時保證該方案的有效可行性。實行“信息標準化”驅動,注重營造氛圍、工作調研、方案擬訂、工作聯動,才能保證信息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目標的實現。

圖5 管理流程圖
[1]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M].梅汝和,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西蒙與舒斯特國際出版公司,1997:976-983.
[2]王眾托.信息化與管理變革[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344-351.
[3]Jarrow R..Default parameter estimation using market pr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alysis,2012,(5):75-92.
[4]Janosi T.,Jarrow R.,Yildirim Y..Estimating expected losses and liquidity discounted implicit in debt prices(Working paper)[M].U-nited States:Cornell University,2011:3211-3220.
[5]計雷,池宏,陳安,等.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6-146.
[6]于輝,陳劍.協調供應鏈如何應對突發事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25(7):9-16.
[7]于輝,陳劍,于剛.批發價契約下的供應鏈應對突發事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26(8):33-41.
[8]Hull J.C.,White A..Valuing credit default swaps I:No counterparty default risk[J].Journal of Derivatives,2012,(1):29-40.
[9]Philipp J.,Schnbucher A..note survival measures and the pricing of option on credit default swaps[J].Joural of finance,2013,(5):54-63.
[10]Hull J.C.,White A..The valuation of credit default swap options[J].Journal of Derivatives,2013,(1):40-50.
[11]姚杰,計雷,池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動態博弈分析[J].管理評論,2011,17(3):46-50.
[12]易憲容.現代合約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49.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Random Emergency Starting Mechanism Mode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
Wang Jing
(Law School,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Xi’an 710063,China)
Information for emergency coping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faced by modern enterprises and organizations.Based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mode of uncertain risk emergency needs,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under the emergency emergency modeling simulation,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d the supply chai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put forwar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under supply chain mechanism of coordination and launch emergency.Research result showed that due to the unexpected events could not clear the duration of the event,the standardiz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uld establish a mechanism of coordination and launch emergency supply chain,ensured effective feasibility of the scheme at the same time,to better promote the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standardiz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supply chain;emergency;emergency modeling;coordination mechanism
10.3969/j.issn.1008-0821.2016.01.024
F272.4
A
1008-0821(2016)01-0135-06
2015-09-13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五十四批面上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3M541552);2013年度陜西省社科基金資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3D085);2014年度西安市科學技術局產業技術創新計劃項目CXY1429(1);201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C039)。
王 靜(1970-),女,副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風險與危機管理、物流工程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