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霞

摘 要:生物量分配調整是植物適應資源變化的一個重要方式,關于生物量分配調整機制的理論主要包括激素調節假說、糖調節假說、源匯假說和C-N平衡假說。其中,由于C-N平衡假說抓住了C、N兩個決定生物量分配的關鍵因子,因而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支持。該文從C-N平衡假說的模型、發展以及局限等方面做了綜述。
關鍵詞:生物量分配;C基質;N基質;C-N平衡
中圖分類號 Q9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020-02
Abstract:The adjustment of biomass allocation is one of the way plant adapts to resource variation. Four main theories on the drive of biomass allocation have been proposed:hormonal regulation hypothesis,sugar regulation hypothesis,source-sink hypothesis and C-N balance theory. C-N balance theory is widely supported because it is based on C,N substrate,which are two factor decide the biomass allocation of the plant. In this paper,the C-N balance model,its development and limit was discussed.
Key words:Biomass allocation;C substrate;N substrate;C-N balance
生物量分配是研究植物對環境適應策略的一個重要方向。植物對某一器官的生物量分配的增加,必然會以另一器官生物量分配的減少為代價。而不同器官代表了植物的不同功能,因此,這種生物量分配格局的變化往往反映了植物各器官功能的調節。一般認為,植物會將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用于吸收受限最嚴重的資源。比如,地下資源限制時,植物會將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給根系,而與之相對,當地上資源受限制時,會將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冠層[1-3]。然而,實際情況并沒有那么簡單,研究者觀察到這樣一些現象,CO2升高對植物生物量沒有影響,K、Mg和Mn不足時,根葉的生物量分配降低[4]。由此可見,需要掌握生物量分配的調節機制,以準確把握生物分配隨資源的變化。
1 關于生物量分配調節機制的理論
目前關于生物分配機制的理論主要包括激素調節假說、糖調節假說、源匯假說和Thornley的C-N平衡假說。糖假說和源匯假說中的糖分、源匯強度都是碳水化合物,可以用C來表征。激素假說中,植物體內的C、N變化引起激素的變化,然后激素又反過來調節植物的C、N[5]。由此可見,這三個理論的核心物質都是C、N。而C-N平衡假說討論就是C、N對生物量分配的決定作用,C-N平衡假說認為,植物通過葉片和根之間的C、N轉移實現生物量的重新分配,葉片和根之間的生物量分配決定于兩個器官之間可利用C、N的流通[6-7]。自建立以來,C-N平衡假說也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支持[8]。
2 C-N平衡模型
C-N平衡假說來源于Thornley的C-N平衡模型中,該模型的發展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第二階段。C-N平衡模型可概括為以植物C、N狀態為變量,根冠比為因變量的函數方程。植物的生長和生物量分配決定于C、N的轉運和利用。模型適用于穩定條件下,處于營養生長階段的植物。模型將C、N在植物體內轉運和利用的過程描述如圖1所示。
圖1 植物C-N平衡模型(Thornley,1972)
整個模型過程可以這樣描述:植物通過冠層吸收C基質,通過根吸收N基質。吸收后的基質一部分在本器官中消耗掉(此時該器官成為該基質的庫),一部分運往另一個器官(此時該器官稱為該基質的匯)。因此,根或冠吸收的物質主要包括3個部分,一部分用于根或冠的生長,一部分運輸的其它部分,剩下的保留在基質庫中。模型運用Michaelis-Menten的動力理論,計算基質使用效率。按照該理論C、N的利用速率隨C、N濃度的增加呈線性增長,最后達到飽和。飽和時C的利用速率為,N的利用速率為?;|的轉運速率則由源庫之間的濃度和運輸阻力決定,等于。
3 C-N模型的限制及拓展
C-N平衡模型建立之初,存在以下一些局限性:(1)模型以穩定狀態為基礎;(2)只考慮營養生長階段;(3)沒有闡明C、N基質到底是什么?;谶@些限制,后面的學者做了進一步研究和推導。
首先,Werf等(1993)通過模型模擬得出,在穩定條件下得出的分配函數一樣適用于不穩定狀態。與C-N平衡模型一致,Werf將C、N向根、葉的生物量分配也視為植物C、N狀態的函數。試驗者將Dactylis glomerata先種植在全營養環境中,隨后將它們種在N濃度一致的環境下,并以不同的速率向它們施加N,試驗結果表明,無論在穩定條件下,還是養分變化條件下,植物對根、葉的C、N分配都與植物的N狀態緊密相關,通過試驗測定數據與模擬曲線的對比得出,穩定條件下得到的函數在非穩定條件下一樣成立。
此外,Wilson(1988)通過總結得出,如果把繁殖器官當成一個強匯,那么在繁殖階段,C-N平衡模型一樣可行。通過花和幼果的摘除試驗證明,繁殖器官的強匯作用導致根冠比發生改變。
另外,根據Thornley的假說,C-N平衡模型中的關鍵的物質是substrate,即基質。他所指的基質是非結構性的C、N。根據Thornley的觀點,根葉之間的C、N濃度差決定了C、N向葉片和根系的轉運,也間接決定了葉片和根系的生物量分配。但是,現有的試驗研究資料并未證實這一點。研究者首先注意到的是葉片N含量、淀粉含量與生物分配之間的聯系。Ericsson(1995)通過總結多種資源變化對植物根冠比的影響發現,與生物量分配相關的N指標主要是植物葉片N,與生物量分配相關的C,一般是葉片中的淀粉含量。隨后有研究者又注意到C:N比例對生物量分配的影響。Kohl等(1998)研究發現,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的總糖/總氨基酸和天門冬酰胺/蔗糖的比例與現存生物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Sarinen等(1998)和Grechi等(2007)的研究都發現,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TNC)與自由氨基酸(FAA)之間的比例與生物量分配緊密相關。盡管葉片和根系見C、N基質濃度差對生物量分配的決定還未通過試驗證實,但是從已有的研究已經能看到C-N平衡與生物量分配的緊密聯系。
4 展望
生物量分配調整只是植物響應資源變化的外在表現之一,掌握其調整的內在機制,有助于掌握植物適應資源變化的生態策略。C-N平衡模型在理論上抓住了C、N這兩個關鍵物質,但其難點是在試驗中如何對非結構性C、N進行的監測。另外,現實中,在某一時間段,C、N的來源和去向并不僅限于葉片和根系。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選擇恰當的模式植物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Brouwer,R.Nutritive influen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ry matter in the plant[J].Netherland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62,10(5):361-376.
[2]McConnaughay,K.D.M.,J.S.Coleman.Biomass allocation in plants:Ontogeny or optimality[J].A test along three resource gradients.Ecology,1999,80(8):2581-2593.
[3]Marcelis,L.F.M.Sink strength as a determinant of dry matter partitioning in the whole plan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1996,47:1281-1291.
[4]Ericsson,T.Growth and Shoot-Root Ratio of Seedlings in Relation to Nutrient Availability[J].Plant and Soil,1995,168:205-214.
[5]平曉燕,周廣勝,孫敬松.植物光合產物分配及其影響因子研究進展[J].植物生態學報,2010,34(1):100-111.
[6]J.H.M.Thornley.A Balanced Quantitative Model for Root:Shoot Ration Vegetative Plants[J].Annals of Botany,1972,36:431-441.
[7]J.H.M.Thornley.Shoot-Root Allocation with Respect to C,N and P-an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Resistance and Teleonomic Models[J].Annals of Botany,1995,75(4):395-401
[8]Wilson,J.B.A Review of Evidence on the Control of Shoot-Root Ratio,in Relation to Models[J].Annals of Botany,1988,61:433-449.
[9]Werf,A.V.d.,T.Enserink,B. Smit,et al.Alloca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as a Function of the Internal Nitrogen Status of a Plant-Modeling Allocation under Non-Steady-State Situations[J].Plant and Soil,1993,155:183-186.
[10]Kohl,J.G.,P.Woitke,H. Kuhl,M. Dewender,et al.Seasonal changes in dissolved amino acids and sugars in basal culm internodes as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e C/N-balance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at littoral sites of different trophic status[J].Aquatic Botany,1998,60(3):221-240.
[11]Saarinen,T.Internal C∶N balance and biomass partitioning of Carex rostrata grown at three levels of nitrogen supply[J].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Revue Canadienne De Botanique,1998,76(5):762-768.
[12]Grechi,I.,et al.Effect of light and nitrogen supply on internal C∶N balance and control of root-to-shoot biomass allocation in grapevine[J].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2007,59(2):139-14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