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武
摘 要:該文闡述了宣城市出口茶產業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關鍵詞:出口茶;現狀;問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001-03
宣城市是安徽省茶葉傳統主產區。根據統計部門數據,2015年全市茶園面積27 055hm2、位居全省第4位,干毛茶產量33 912t、位居全省第1位。宣城市既是安徽省內銷名優綠茶主產區,也是安徽省外銷大宗出口綠茶眉茶、珠茶的重點產區,2015年茶葉出口量13 500t,出口額3 350萬美元,位居全省第2位。宣城市雖是茶葉種植、加工、出口大市,但出口產品主要是中低檔次;附加值不高;利潤空間小,出口茶產業正面臨著市場競爭力弱、效益下滑、發展后勁不足等諸多問題,茶產業亟待調整、轉型、提升。
1 宣城市出口茶產業現狀
1.1 產業鏈條完整,基地規模大 宣城市出口茶從茶葉種植、機械采茶、初加工、精加工到出口,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出口茶基地分布在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丘陵茶區。覆蓋茶園面積8 000多hm2,茶樹品種主要是有性系群體種,已全面實行機械采茶。
1.2 加工體系較為完備 宣城市出口茶加工包括初加工和精加工,有近250個初加工廠,40多個精加工廠。初加工也稱初制,產品主要是炒青綠茶毛茶,年產26 000t左右,為出口茶的加工提供毛茶原料。精加工也稱精制,分為全精制、半精制,產品為精制茶,分為成品、中間產品。全精制的成品只有眉茶,直接供出口。半精制的中間產品中,主要是眉茶中間產品,約占80%以上,其他為珠茶中間產品,均供貨給上游全精制或出口企業。
1.3 出口產品單一,當前都是眉茶 宣城市出口茶中80%左右通過代理出口,20%左右自營出口。
1.4 出口、加工產品主要為中、低檔次,出口均價低,附加值不高 宣城市出口茶出口價格一般1.3~2.8美元/kg,其中80%左右為中、低檔次產品。我市機采大宗綠毛茶、精制茶、出口茶在全國同類茶葉中質量和價格均處于中下游水平。
1.5 出口國主要分布在西北非、中亞、中東等中低端市場 主要是一些欠發達國家,如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尼日爾、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出口行情隨著這些地區社會、經濟情況變化而有所波動。
1.6 出口量、出口額、精加工量、精加工產值增長平穩 2010—2015年,我市大宗出口綠茶出口量從12 000t增長到13 500t,增長12.5%;出口額從1 800萬美元增長到3 350萬美元,增長86.11%;精加工量從23 000t增長到32 000t,增長39.13%;精加工產值從2.42億元增長到3.96億元,增長63.64%。
1.7 加工、出口企業已形成一定規模 從事出口茶加工、出口的規模企業主要有安徽紅新制茶有限責任公司、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安徽綠魁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及宣城市云霧山精制茶廠、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司等5家。前3家為省級茶葉龍頭企業,分布在郎溪縣畢橋鎮、十字鎮;后2家為市級茶葉龍頭企業,分布在宣州區楊柳鎮。前4家開展眉茶精加工、供貨、出口;產品主要為中、低檔次,高檔次比例僅占20%左右;毛茶原料主要來源于本地,部分來源于外省、外市調入;主要通過安徽茶葉進出口公司和浙江等外省茶葉外貿企業代理出口;自營出口比例小,僅占20%左右,其中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2015年自營出口金額達720萬美元。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司開展珠茶精加工、供貨;未辦理出口權;產品為珠茶中間產品,主要為中、低檔次,供貨浙江、湖南、湖北出口茶精加工、出口企業;毛茶原料來源于本地。全市5個加工、出口規模企業精制茶年加工能力已達42 000t以上。
2 出口茶產業存在的問題
2.1 區域發展不平衡 郎溪縣茶出口和精加工企業現有3家,均為省級龍頭企業。宣州區2015年茶園面積已達5 277hm2;干毛茶產量已達17 040t,但僅有1家眉茶精加工、出口企業和1家珠茶精加工企業,均為市級龍頭企業。廣德縣沒有市級以上茶出口、精加工企業。
2.2 缺乏市場主動權和話語權 宣城市出口茶缺乏有效使用的自主品牌,出口企業基本采用貼牌的方式為國外公司、省內外出口茶外貿公司代加工。出口茶的市場份額被外商、外貿公司控制,缺乏甚至喪失市場主動權和話語權,大部分出口利潤和出口退稅、獎勵補貼被外貿公司拿走,導致宣城市出口茶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經濟效益不高。
2.3 市場開拓動力不足,缺乏出口茶外貿人才 宣城市出口茶加工企業中,少數企業雖已初具規模,但管理素質仍普遍較差,企業經營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目標,缺乏企業策劃和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市場開拓能力。出口企業缺乏或沒有出口營銷人員,缺少自己穩定的客戶,不能主動地開拓國際市場,不能掌握茶葉出口市場的主動權,主要依靠出口茶外貿公司提供的出口業務,為省內外外貿公司供貨,受制于人。
2.4 缺少行業自律 宣城市出口茶產業鏈的基本形式是精制茶廠從省內外、市內外收購毛茶原料,進行精加工后賣給出口茶廠,出口茶廠根據外商、外貿公司要求拼配、包裝后出口。宣城市4家出口茶精加工和出口規模企業兼有精加工和出口,其中宏云公司主要毛茶原料、紅新公司部分毛茶原料均來源于外省、外市調入。市場份額有限,使得訂單緊俏,低價競銷,為保利潤而犧牲質量。質量下降導致價格下跌,低價又可能導致質量下降。
2.5 加工設備簡陋,環境衛生條件差 宣城市大多數初制廠、精加工廠廠房簡陋,設備簡單,廠房內供電線路、供能管道、作業區間混亂,灰塵多,光線暗,廠區環境條件差,衛生管理落后,有的廠區沒有與周邊生活區隔離,收購鮮葉及加工過程茶葉落地較為普遍,茶葉原料中的非茶夾雜物、微生物超標等質量、衛生問題控制難度較大。
2.6 一些初制廠粗制濫造 有些初制廠收購機采鮮葉時對質量把關不嚴,鮮葉原料太老,甚至未清除非茶植物;有些初制廠為降低成本、節約能源,加工過程中利用太陽光照露天曬茶,造成毛茶香氣差,嚴重影響茶葉品質。少數初制廠在加工過程中間或有添加白糖、米粉等非茶物質行為。
3 發展思路和目標
3.1 發展思路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提升質量、效益為目標,以標準化精制廠建設和初制廠清潔化改造為重點,加快良種茶園、標準茶園建設,加快推進出口茶產業全程機械化,積極承接出口茶產業轉移,不斷拓展營銷網絡,擴大自營出口能力。
3.2 主要目標 通過努力,從2016年至2020年,支持宣州區建成1座大型標準化眉茶精制廠、1座標準化珠茶精制廠;出口茶精加工量、精加工產值每年分別遞增5%和10%左右,分別達到40 800t、6.38億元;出口量、出口額每年分別遞增10%和15%左右,分別達到21 700t、6 738萬美元;自營出口比重提高到30%;珠茶出口量達到3 000t左右。
4 推進宣城市出口茶產業發展的建議
4.1 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出口茶產業發展 宣城市過去長期以來對出口茶產業重視不夠,任其自由發展。相關縣、區政府及部門應徹底轉變過去這種短視行為,提高認識,制定支持政策,安排項目和資金支持出口茶產業發展。相關縣、鄉政府及部門應落實支持措施,積極幫助出口茶企業解決標準化加工廠建設所需土地問題;對自營出口量大、創匯較多的企業進行獎勵;對出口和精加工規模企業的銀行貸款、企業稅負、檢測費用等可給予費用補貼和費率優惠。
4.2 調整出口茶產業布局,支持宣州區建設大型標準化眉茶精制廠 宣州區出口茶基地面積大,毛茶原料資源豐富,加工廠房、設備簡陋,出口茶精加工和出口規模小。建議依托宣城市云霧山精制茶廠發展眉茶精加工和出口,爭取、安排項目支持該廠標準化眉茶精制廠建設,擴大宣州區眉茶精加工和出口規模。
4.3 調整出口茶產品結構,支持宣州區建設標準化珠茶精制廠,拓展珠茶精加工、出口 宣城市出口茶產品現只有眉茶,尚無珠茶。但我國大宗出口綠茶中珠茶比例較大,傳統珠茶出口大省浙江已面臨珠茶原料基地日益縮小,而我市每年已有近萬t珠茶毛茶銷往浙江。為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承接珠茶產業轉移,拓展我市茶葉出口,建議依托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司發展珠茶精加工和出口,爭取、安排項目支持該公司標準化珠茶精制廠建設,開拓珠茶出口業務。
4.4 改進加工工藝 要根據不同季節鮮葉特點和產品質量要求,提高機采鮮葉標準,保證鮮葉嫩度、質量。茶葉初制干懆工序要堅持使用烘干機、炒干機,淘汰使用曬場。茶葉初制過程中要剔除非茶夾雜物,嚴禁摻加白糖、米粉等任何非茶添加物。
4.5 支持出口茶外貿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快速提高自營出口比重 有關部門應加強出口茶企業的市場開拓和人才的培養,支持出口茶營銷網絡建設,引導企業抓住國際性的產品展銷會、洽談會、訂貨會的機會,加強對外宣傳力度,使企業能及時、直接面向國內外市場。定期邀請有關專家對出口、加工企業進行針對性地集中培訓,以提高企業的管理素質,培養其增強出口營銷、開拓國際市場的先進理念,引導和支持企業引進、培養、用好管理人才和出口營銷人才,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出口競爭優勢。
4.6 加強部門協作,提高對出口茶產業的監管水平 宣城市出口茶產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提高認識,全面落實對出口茶產業的監管,農業、質監、衛生、市場管理、商務、出入境檢驗檢疫、海關等部門需協同配合,合力推進。農業部門要指導出口企業重視、加強在當地的原料種植備案基地的建設和生產,指導出口茶產區初制廠清潔化改造,規范茶園農藥安全使用,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大力推廣采茶、耕作、植保等機械化生產。質監部門要重視出口茶加工原料的質量安全,切實加大對外市、外省等外來原料的監管力度,督促出口茶加工、出口企業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履行質量責任業務,嚴把原料進貨、加工過程、出廠檢驗關。市場管理部門要抓好出口茶流通環節的質量監管,確保流通過程質量可追溯。衛生部門要加強對出口茶加工企業的衛生監管,改變加工場所臟亂差的落后面貌,優化環境衛生,保證出口茶的衛生質量。
4.7 加大投入,支持出口茶基地建設 扶持本地出口茶原料基地建設,鼓勵和支持出口企業在本地建設原料種植基地,統一、規范茶園管理和初加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經營成本,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和質量追溯。有關部門要安排項目和資金,支持出口茶基地加快衰老低產茶園改造,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加快建設標準茶園,完善茶園道路、溝渠、綠化等基礎設施,方便作業和運輸,優化產地環境;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完善的茶園農事活動檔案記錄及茶園投入品登記制度;推行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購置安裝使用太陽能殺蟲燈、粘蟲板和生物農藥;推動茶葉初制廠清潔化改造,開展標準化初制茶廠建設,更新配套加工設備。出口茶生產基地要創新茶企、茶農合作模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茶葉種植與加工分離,規范鮮葉交易;推行茶園流轉,實現茶園規模經營。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