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摘 要:該文結合小麥生產的理論及蕭縣當地的小麥生產現狀,對小麥高產栽培群體調控技術進行探討,包括品種選擇、藥劑拌種、深耕深松、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防病治蟲、農田建設等方面,以促進蕭縣小麥產量的提高。
關鍵詞:小麥;高產栽培;群體調控技術;蕭縣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031-03
蕭縣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邊,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降雨量、日照數分別為14.3℃、854.6㎜和2 408.5h,總體自然氣候條件優越,適合種植小麥。目前蕭縣小麥種植面積約8萬hm2,種植面積和總產均居各種作物之首,是當地種植的糧食作物中的主要種類,對糧食生產意義重大。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上出現大量的小麥新品種,加上栽培技術的不斷完善,小麥產量較以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特別是2005年以來由于全省開展了小麥高產攻關活動,蕭縣小麥的產量已經由原來的中等水平進入高產水平,生產實現了連續11a增產。但是和我國大多數地區小麥生產一樣,蕭縣小麥的產量水平不穩定,不同年度及同一年度不同地區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利于小麥產量的繼續提高。因此,為了促進當地小麥達到高產、穩產、優質的效果,結合小麥生產中的理論及蕭縣小麥生產的現狀,將淮北麥區乃至黃淮麥區小麥高產栽培的群體調控配套技術做一簡單總結,在提高小麥產量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小麥的品質[1]。
1 小麥產量構成因素
小麥單位面積的成產要素包括3個方面,即單位面積總穗數、籽粒的平均千粒重、每穗籽粒平均數[2]。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能夠反映出小麥群體數量的多少,而平均籽粒千粒重及穗粒數可以反映出個體的生長發育情況。三者相互聯系又互相制約。合理密植,使群體和個體達到統一,使單位面積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這3個產量的構成因素協調增長,既有足夠的有效穗數,又有健壯的個體,粒大、粒重,才能實現高產、穩產。
1.1 單位面積有效穗數 小麥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由2個部分決定:主莖穗、分蘗穗,分別由基本苗和分蘗生長發育而成。一般小麥群體具有一定限度自動調節能力。小麥的根、葉、蘗三者之間為同伸關系,小麥植株帶分蘗,長出的次生根才能比較粗壯、形成的地上部分才會健壯。一般來說衡量一個植株長勢的依據為分蘗數,其也可反映出植株的營養供應水平。
1.2 平均每穗的籽粒數 穗粒數的形成抽穗后基本決定,開花、受精結實后才能最后決定。小麥穗分化發育的外界因素有溫度、光照、水分、養分供應等都直接影響穗粒數的多少。
1.3 平均籽粒重 灌漿過程是決定粒重的關鍵時期,前期籽粒形成階段增重緩慢,乳熟期重量快速增加,進入蠟熟期后,重量增加速度逐漸減慢[4]。因此,要使小麥籽粒的重量增加,可通過選擇優良的品種、配套先進的栽培技術等,以增加小麥植株的光合作用。
2 蕭縣的土壤條件分析
蕭縣地形主要有黃泛沖擊平原和低山殘丘兩大類型。淤土地的面積為3.25萬hm2,兩合土面積為1.73萬hm2,沙土面積為5.31萬hm2。通過對土壤進行化驗,平均有機質含量淤土地、兩合土地分別為1.73%、1.61%;淤土和兩合土平均堿解氮81.4mg/kg;速效磷16.1mg/kg;速效鉀135.9mg/kg。沙土地平均有機質1.45%;堿解氮63.5mg/kg;速效磷14.7mg/kg;速效鉀80.4mg/㎏。
3 小麥高產栽培的群體調控技術
3.1 選用良種適期播種 選擇性狀優良的品種是小麥獲得高產、超高產的基礎。相對于產量中等或者偏低水平,高產栽培對品種性狀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對逆境有很強的抗性,而且還要抗倒、耐肥,具有較高的分蘗率和較好的增產潛力,綜合性狀優良。壓縮春性品種播種面積,增加冬性、半冬性小麥品種種植面積,淮北麥區適宜種植的中強筋小麥品種主要有華城3366、煙農5158、淮麥33、隆平518、百農207、山農28、周麥27、濟麥22等;通過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種子基地建設和種子市場管理,實現小麥良種化,使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在保證產量高且穩的同時還要提高小麥的品質,故應大力推廣產量高、中強筋、品質優、抗性強的小麥品種。
在適宜的播種期內播種可對冬前的有效積溫進行充分利用。由于近年連續出現暖冬,導致小麥發生凍害。因此,小麥播種要將適期早播調整為適期播種。冬性、半冬性小麥品種,秋季適宜的播種期為日均溫16~17℃,一般分別在10月5—15日、10—20日;春性小麥品種,適宜的播種時期為日均溫14~16℃。
3.2 藥劑拌種防病治蟲 播種前要精選種子,并經過充分晾曬、藥劑拌種。針對地下害蟲的發生情況和近年小麥多種病害偏重發生的特點,要大面積、高質量開展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大力推廣殺蟲劑、殺菌劑復合拌種技術,防治地下害蟲,預防小麥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等土傳、種傳病害。具體拌種方法是:每50㎏小麥種子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100~150g,或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30~35g。加60%吡蟲啉種衣劑80g,或70%噻蟲嗪種衣劑15~20g進行拌種。拌種時將藥劑加水1㎏稀釋,用種子包衣器械或用噴霧器邊噴邊拌,拌后堆悶2~3h,再攤開陰干播種。全蝕病重發田塊加混硅噻菌胺有效成分20~40g或1%申嗪霉素懸浮劑100~200g包衣防控。
3.3 深耕深松精細整地 由于機械旋耕土壤,導致耕層較淺,形成了明顯的犁底層,不利于小麥根系的下扎和其對水份養分的吸收。同時秸稈還田面積逐年擴大及秸稈還田數量的增加,也不利于小麥種子與土壤充分融合和發芽出苗。要以農機農藝結合為突破口,以機械配套、機手培訓、規范作業等環節為抓手,開展土壤深耕深松,努力提高整地播種作業質量。實施小麥秸稈還田必須要深翻,旋耕整地播種后必須鎮壓,堅決克服旋耕不實帶來的透氣跑墑、易旱易凍等弊端,切實提高整地質量。推廣深耕深松技術,耕深達20㎝以上并逐年加深耕層,做到耕層深淺一致,符合上虛下實和耙碎耙透的要求。播前要作畦開溝,以利排灌。
3.4 合理密植擴大機播 為了實現穗多、籽粒飽滿、高產等目標,種植的密度宜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在目前我國小麥生產條件較以前有所提高、產量過渡到高產、超高產水平的階段,可大范圍推廣精少量播種技術。結合目前蕭縣的小麥生產條件,宜在播種量上適當控制,不宜過大,以培育出長勢健壯的個體。在保證有效穗數充足的同時,提高穗粒數、增加籽粒的重量。對于冬性、半冬性品種來說,若產量水平在7.5t/hm2左右,則適宜的播量為150~165kg/hm2,若產量水平在9.0t/hm2左右,則適宜的播量為120~135kg/hm2。對于一些播種較晚、分蘗率不高、籽粒較大類型的小麥,播種量宜適當增加。在播種量減少、基本苗數控制到一定量的基礎上,要擴大機械播種的面積,增加行距,擴大到22~23cm,對田間透風性、透光性的改善有較好的效果。播深3~5cm,做到不重播,不漏播。確保苗勻、苗齊、苗壯,達到一播全苗。
3.5 增施有機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要實現小麥的高產、穩產,一項重要的環節即為適當增加肥料的使用量特別是有機肥。適當地增加有機肥的施入量,不僅可對土壤條件進行改良,增加土壤的肥力水平,還可以使土壤中缺乏鉀元素的問題得以彌補。目前,根據蕭縣小麥生產的現狀,采取的平衡施肥方案包括增加有機肥及磷肥的施入量,適當地補施鉀肥,穩施氮肥。不同產量水平的田塊,施肥水平存在差異。如小麥的產量水平為7.5~9.0t/hm2,則施入的有機肥應該至少達到45t/hm2,或至少施入充分腐熟的秸稈15t/hm2。此外,在適當增加有機肥施入的同時,還需要分別施入純N、P2O5、K2O、鋅肥、硼肥225~255、90~120、105~135、15.0~22.5、7.5kg/hm2。將全部的有機肥、鉀肥及磷肥施入作為基肥;氮肥要分幾次施,將氮肥的50%~60%、40%~50%作為基肥、拔節肥,即將適量的氮肥后移,這項技術目前在蕭縣地區得到大范圍的推廣,對小麥產量的提高、籽粒品質的改善等作用明顯。此外,施肥過程中要適當深施,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減少浪費。
3.6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 在小麥生產過程中,種植是基礎,管理是關鍵。一是在小麥的苗齊后及時做好查苗、補苗工作,將田間的疙瘩苗清理出去。二是在冬前選擇適宜的化學試劑進行除草,此時草的長勢弱、密度較小,防治的效果好,而且此時與收獲小麥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會發生藥害。蕭縣地區適宜進行化學除草的時間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三是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及時追施氮肥總量的45%左右作為拔節肥。為了提高追肥的效果,采取穴施、溝施兩種方式。一旦發生干旱天氣,要在追肥的同時及時澆水。四是在小麥生長進入拔節初期,為了防止細胞長勢過旺而造成植株發生倒伏,可選擇壯豐安或者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等進行噴施處理。五是在病蟲害防治上加強管理,近年來,蕭縣小麥生產上多發紋枯病,當發病率達到15%時,即可在3月的中旬或者下旬進行防治。小麥揚花期若遇陰雨或霧霾天氣,于小麥初花期(揚花10%)選擇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和持效性較好的農藥,如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 500g/hm2,或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525g/hm2,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g/hm2,對水噴霧預防。
3.7 搞好農田基本建設增強抗災能力 干旱的問題已成為實現小麥高產、超高產的主要限制因素。農民習慣于澆救命水,而忽視增產水。澆灌方式仍采用大水漫灌。節水意識淡薄,遇旱澆水,變成了大水漫灌澆地。由于河道沒有較強的調蓄水能力,不能充分將其功能發揮出來,利用率較低,配套設施也不完善。因此,當前蕭縣農田建設的重要任務即為搞好基礎建設,將機井等設備修復好,并對河渠等進行適當整修,積極發展河灌和井灌,盡可能增加灌溉的面積。同時要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田間排灌配套工程。打好畦田,做到遇旱能澆、遇澇能排。小麥全生育期應澆好“三水”,一是播種底墑水;二是分蘗越冬水;三是撥節孕穗水。同時,要增強抗災意識,及時做好小麥倒伏的預防和凍害的防御等。實現小麥高產必須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集成推廣。
參考文獻
[1]孫元敏,季吉慶,季國慶,等.小麥超高產群體調控技術研究[J].江蘇農業學報,1996(4):7-11.
[2]孫公江.超高產小麥品種特點與群體結構調控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9):200.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