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
摘 要:該文闡述了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成效和主要措施,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藏糧于地的戰略目標意義重大,其經驗為土地整治項目管理水平提高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蚌埠市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115-02
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區土地平整度大大提高,田間道路通行能力明顯增強,田間排灌配套渠系基本建立,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增強,農田機械耕作條件大幅度改善,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 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成效
1.1 耕地數量增加質量提升,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蚌埠市五年來共完成93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規模118 320hm2,平均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87,新增耕地
1 100hm2,此外,通過大力開展高標項目區空心村復墾2.2hm2,改建、新建中心村居民點9 527hm2,促進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布局,項目區新增糧食產能15 099萬kg,蚌埠市糧食連續五年豐產,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藏糧于地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是配套完善了農田基礎設施。蚌埠市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要求,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新建和改建農田排灌、田間道路、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工程,不但大大提高農田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而且規范了基礎設施占地,提高節約用地水平,蚌埠市高標準農田的基礎設施占地率平均為6.4%,低于國家規定的8%。二是改善了農田機械作業條件。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新修或改建田間道2 218km2,硬化田間道1 306km,新建、改建生產路1372km,使項目區道路通達率達到100%,極大改善了農業機械化交通條件;新增機耕機收面積10.7萬hm2,占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90%。三是改善了農田灌排條件。蚌埠市5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新增和改善農田防澇面積10.5萬hm2,占建成總量的88%;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8.1萬hm2,占建成總量的68%。新建、改建各級灌、排(渠)管道、排水溝、灌溉兩用渠道4 310km,新建、改建農用橋6 235座,新建、改建機井6 149眼,新建、改建涵洞、渡槽、倒虹吸12 246座,新建、改建各類水閘3 038座,新建、改建泵站200座,新建輸電配線42.59km。四是提升農田防護能力。蚌埠市93個項目區共建造防護林134.20萬株,新增農田防護面積11.8萬hm2,防治水土流失面積5.9萬hm2。不僅在防御自然災害、防風固沙、保水固土、涵養水分、凈化大氣、減少污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維護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優化了農田景觀,為項目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保障。五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蚌埠市通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效推動機械化耕作和適度規模經營,搭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培育和發展了20個新型農業經濟體,同時流轉土地7 873萬hm2(通過問卷調查涉及項目區),其中農業企業和種糧大戶流轉土地5 927萬hm2。如2014年度固鎮縣連城鎮良種場高標農田項目,通過土地整治完善了項目區的排水灌溉工程,建成四通八達的田間道路,部分企業和個人對整治后的土地非常滿意,先后流轉土地近66.7hm2,建起了特色葡萄園和綠色有機蔬菜大棚,產品遠銷南京等地。
1.3 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滿意度 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一方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擴大了農民增收的途徑,解放了大批勞動力進城務工。蚌埠市5年來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受益人口達866 830人,通過懷遠縣、固鎮縣調查問卷統計:蚌埠市農民新增土地租金0.91萬元,參與高標準農田項目施工勞務收入3 504.73萬元,土地流轉后剩余勞力進城務工增加收入75 475.65萬元。
在提升農民滿意度方面:蚌埠市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廣泛參與的高標準農田實施機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項目選址、規劃設計方案論證、工程質量監督、項目驗收及建后管護利用等工作,把農民意愿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農民對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滿意度。蚌埠市在懷遠縣、固鎮縣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調查問卷活動,通過6 299份調查問卷數據統計:農民對工程建設質量情況滿意度為97.03%,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推進土地整治項目滿意度98.44%,農民生活便利程度提高值93.76%,農民總體滿意度達97.40%。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獲得了項目區干部、群眾的高度肯定。
2 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5項制度 一是建立目標考核制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內容納入各縣區政府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二是建立工作例會制度。三是建立高標準農田項目巡查制度。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動態巡查,并制定了《土地整治建設項目巡查制度》、《土地整治建設項目巡查計劃》。四是建立重點督辦制度。對重點項目或進度異常的項目及時開展聯合專項督辦。五是建立信息報備制度。為更好的完成高標準農田項目在線監測監管工作,建立了信息報備平臺,定于每季度第3個月的25日,集中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報備和維護工作。
2.2 建立市級土地整治專家庫 規范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的評審和驗收工作,面向社會廣泛征集農、水、林、財、交通、審計、工程等行業專家,建立土地整治評審驗收專家信息庫。
2.3 通過購買社會服務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一是公開招標確定項目財務決算審計單位,對項目開展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將審計工作貫穿項目建設始終,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合理性。二是通過招標確定復測單位,開展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竣工驗收復測工作,復測合格的項目再組織市級驗收。三是對高標農田項目建設中的部分單體工程開展第三方質量檢測,針對大型農橋(單跨6m以上)及田間道路(砼),要求必須提供第三方質量檢測報告,有效認定高標項目單體建設質量,為驗收工作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
2.4 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大數據建設 在項目申報、驗收等方面堅持“以圖管地”,充分利用收集的項目信息和數據,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高標準農田項目在一張圖上的分層管理和即時跟蹤,形成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大數據,滿足多類別多層次管理需要。
3 建議
(1)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與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化經營相結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支持貧困村脫貧致富;要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注重發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美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2)高標準農田項目要實行綜合整治。根據本區域自然資源特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等因素,差別化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注重“雪中送炭”,不忘“錦上添花”,鼓勵開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實現高標準農田數量穩定、質量提升、景觀優化,生態良好。
(3)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引導農民采取多種方式參與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趙凡.土地整理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2(7).
[2]吳海洋.“十二五”時期中國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13(3).
[3]王洪波,程峰,張中帆.中國耕地等別分異特性及其對耕地保護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1(11).
[4]夏方舟,嚴金明,劉建生.農村居民點重構治理路徑模式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4(3).
[5]燕超凡,塔金璐,高思培.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及后期管理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5(32).
[6]龍花樓.論土地整治與鄉村空間重構[J].地理學報,2013(8).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