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俐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實驗小學校)
談多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的融合
◆李凌俐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實驗小學校)
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很廣,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可以動畫模擬,有利于同學們對圖形的認識;多媒體還適宜用于傳統方法難以講清楚的變、透、動等方面;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突破教學難點,發展學生思維。
小學數學 多媒體技術 激情引趣 化靜為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一個人一旦對某一問題發生了興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會達到驚人的程度。”在教學中,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學習情境中,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興趣,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如教《循環小數》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一位老師制一個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紅綠燈幻燈片。上課開始時將此片映出后老師讓學生觀察幻燈片。并讓學生說出日常看到的紅綠燈,學生說出了交通崗上的紅綠燈,并說出了綠、黃、紅燈總是依次的變化。這時,老師接著說:“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研究。”這樣的教學導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認識數字排列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小學生的注意特點是穩定,不能持久。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通過形象直觀的動畫,將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便于突出特征,揭示規律,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理解概念,掌握公式、法則。
例如,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歷來是教學的難點。通常的教學,總有一些學生會忘掉小數點的同時移動,針對這個難點,計算機設計了下面的教學過程,先出現兩道除法算式:0.84÷0.21,84÷21,請他們猜猜,這兩題的商誰大?這時眾說紛云,各抒己見。然后,在電腦屏幕上顯示,使0.84和0.21的小數點同時向右移動一位、兩位,這個過程學生看得清清楚楚,從而推出:它們的商相等,根據是商不變的性質。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可以怎樣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由于動覺的參與,學生很快掌握了算理算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相遇問題也是是小學數學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特別是第二種解法,用速度和乘以時間求得路程,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運用計算機進行分解演示,聲像并茂。如果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相遇的動態情境學生就容易理解。“這是兩人1分鐘走的,這是兩人2分鐘走的,這是兩人3分鐘走的,這是兩人4分鐘走的,他們相遇了”。化靜為動,又化動為靜,學生很快發現“速度和×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知識差異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同學們解答。可是在做練習、布置作業時,卻很難按學生的層次區分。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有效幫助,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資源。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題。不同的同學對知識的理解、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練習時,要注意資源的重組和整合,由易至難地編排練習。
多媒體輔助教學打破了齊步前進,解決了傳統教學不能解決的“多邊互動,因材施教”問題。即優秀生可以快一點前進,后進生可以慢一點。利用計算機的分組輔導,個別輔導、交互輔導功能,教師可以將整體教學和個別輔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因材施教,比較自由充分地發揮個性,不至于因為要照顧差生放慢速度而使優生吃不飽,也不至于因為要照顧優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難度而使差生吃不消,優生和差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優生從被動等待中解放出來,差生從被動壓抑中解放出來;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呈現出多邊互動、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場面,每個學生都在自覺地尋求知識發展自己;于是主動性、積極性、趣味性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介入而融為一體,學習效率和教學技能相應得到提高。
總而言之,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立足點應是“輔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趕時髦,擺花架子。我們應該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發揚傳統教學的長處。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表現力、參與性、重視力和受控性強的特點,既能達到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又能實現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的目的。總之,我們只有不斷探索、研究,注重實效,優化整合,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發揮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的優勢,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1]劉紅俠.淺析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