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京友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新橋麻緒小學)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探究
◆高京友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新橋麻緒小學)
作文是小學語文當中的重點及難點是,引導小學生寫作作文歷來為考驗該階段施教者施教水平的重要標志,對于小學生而言,寫作作文也有著較大困難。但是小學生沒有較強的語文功底,并不善于觀察,樂于表達,對于所捕捉事物,即便煞費心思將作文拼湊出來,也沒有充實的內容,調理雜亂,甚至不能用精準的語言表達心中之意,盡管師生都辛苦的進行著彼此任務,但收效甚微。
小學作文 新課程 樂于表達
伴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傳統的作文講解模式也勢在必行,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作文課的時候,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新教材下的作文并不容易講解!依據以上情況,筆者探究其癥結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令受教者可以“樂”學,注重累積。
注重對相關知識的積累,在循序漸進之中提升作文的寫作質量。寫作要有閱讀作基礎,沒有閱讀,學生就會陷入無序表達事物狀態的泥淖。需要受教者借助閱讀,在其中感知意蘊,進而將情感培養起來。需要受教者閱讀環節應當將全身心的投入到這一過程中,令自我情感和作者思想擦起一種火花,生發出共鳴。所以,“圖書角”被設置在班級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課外書刊捐贈到這里,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圖書交流閱讀的機制,使得彼此能夠讀到更多的知識。讀書氛圍的營造,令受教者能夠在閑暇之余可以用讀書來充實自我。古詩可以讀于課前、作文書讀于課后、故事書讀于休息環節、名著讀于節假日。由此,班級中就可以構建起良好的讀書機制。
第二,作文立意選取學生熟識且有興趣的內容。
興趣是孩子們走向成功的最佳引領元素。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趣味,他們自然會有較強的寫作興趣,帶著一種積極主動的意識投入到寫作之中,生發出濃厚的興趣。心理學者曾經提到,小學生其興趣集中于經驗知識及具體事實方面。所讀內容較為新奇就能將其誦讀興趣激發出來,但是作文卻不是這樣,個體更為熟識事物才可以令其寫作興趣大增,將其宣泄情感的欲望激發出來。作文寫作練習時可以令其將周圍熟識的人、物、事、景予以選取,進而將情感融入敘述的過程中。施教者施教環節,擇取其興趣濃厚的話題,展開其感興趣教學互動,借此令其帶著濃厚的興趣投入其中。
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指導的時候應當注重彰顯其主體地位,注重訓練其思維,進而將其思路不斷拓展。靈感唯有收獲于思維之中,在寫作環節,學生才可以信筆書寫。因此,作為家長也應當時常帶學生感知外在環境,令其可以有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體味對周圍事物觀察之后的心里富足感。逐漸將學生善于發現存在于生活中的美的習慣培養出來。所以令其可以在家門和校門之外,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借助對社會的廣泛接觸,令其可以掌握對社會、生活等進行觀察的方法,之后將耳聞目睹的事物及事件予以記錄,這一環節,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尊重,鼓勵其積極表達,哪怕他們的毛病或者一些缺點教師都可以以包容的態度予以對待,由此令其帶著一種自信大膽寫作來,因此,不但能夠將其思路拓展,更可以令其思維靈動于作文寫作之中。
假如教師單純將寫作聯系集中于一學期的八次練習是遠遠無法實現對小學生寫作能力鍛煉的目的。提升其寫作水平需要令其經常記錄所見所感。筆者在三年級上半學期就將四次小的寫作練習制定出來,而下學期也將三次寫作練習制定出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上述寫作訓練制定出來并不是就達到了訓練的目的,實際上還需要教師在施教環節將創造性發揮出來,將更多便于其寫作的機會創造出來。閱讀之中將寫作訓練進行滲透也是不錯的方法。依據教材特征,擇取讀寫的契合之處,將可供參考的對象提供給學生,令其可以在模仿中進行創造,進而令運用語言能夠有深厚的基礎。可以說,寫作練習應當在閱讀之中隨之生成,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者的寫作能力。
而今,新課的背景之下,著眼于教學實踐,學生進行寫作練習的環節通常應當要有思考消化的環節,我們應當清楚,受教者在上課的時間就寫出令人滿意的練筆很難實現,一些學生也存在寫作為了應付的情緒。所以,應當具備學生負擔不加重的條件下,能夠將這種練習拓展至課外,令其寫作能夠有更充足的時間,之后施教者應當認真評改,彰顯寫作的實效。《觀書有感》中朱熹提到:“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由此可見施教過程就好像是行舟的道理,教師對練筆進行設計,自當將一江的“春水”為其引入,令其在特定的情景中生發出樂于宣泄的欲望。
綜上所述,筆者經常考慮作文授課環節,到底何為作文?這一刻我終于明晰其中內涵,作文,實際上即為真情實感的載體,應當將真實情感書寫其中。假如作文教學環節教師能夠保持那份真實,相信作文教學必定會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
[1]張正石.“2+1”綠色作文教學.內蒙古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
[2]王樂之.小學中年級作文兒童化觀察的實踐.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