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禮
(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第一中學)
淺析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
◆楊花禮
(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第一中學)
所謂課堂教學有效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和做探究活動時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可思考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良好教學效果。
生物教學 有效提問 教學效率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工作在一線的教師首先要轉變轉念,要從思想上接受和支持新課改;其次要付諸于行動,要從實際行動上借鑒和嘗試新教法,改變以往一味的填鴨式教學,采用“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探究式教學。然而,我們的教師在實際探究活動中缺乏的是教學提問的知識和技巧,課堂提問的隨意性很強,缺乏目的性、問題有時過難有時又過于簡單,課前很少設計,導致很多問題是無效的,甚至還會誤導學生,教學效率低!
維果茨基關于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知水平就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問題太易,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課堂時間;問題太難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不僅使學生無法保持探索心理,反而會使提問失去價值。教師要善于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在學生可能形成數學思想、價值觀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長點處設置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終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化歸為“已知區”。
教學“細胞吸水和失水”內容時,如果我們直接問學生,為什么細胞會吸水和失水?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是什么?課本上有答案學生會直接念出來,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如若我們在課堂上先做一個小實驗:材料有水、新鮮白蘿卜條、食鹽、小塑料杯,做法將蘿卜條分為A、B、C3個組;A、B兩組放進塑料杯內灑上鹽,C組放入塑料杯不作處理,一段時間后學生觀察并觸摸蘿卜條的硬度;然后再將A組蘿卜條取出放入另一只塑料杯內倒入清水,一段時間后再次觀察和觸摸。學生會告訴我,灑鹽的蘿卜條出水了而且軟了,放入清水的蘿卜條又硬了。這時,我門再提出問題:為什么會這樣?總結什么情況下細胞吸水和失水?發生滲透作用滿足的條件?這樣的問題符合“最近發展區”而且與學生生活現象聯系起來了,學生通過眼睛直觀的看到了,無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改提出初期,不少教師認為課堂上頻繁的提問是討論式的課堂,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課堂上熱熱鬧鬧、氣氛活躍,而收效甚微、誤人子弟。事實上,成功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提問過多反而使內容繁瑣、缺乏系統性、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得不到化解,從而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要避免這種誤區,就要問得適時、適量,問得巧妙、有趣,問得有價值、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如何做到呢?我認為,這就需要教師依據大綱鉆研教材,同科教師之間探討,把握學生的學情,圍繞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科學地設計問題,問題要難度適宜,針對性強,同時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還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學生要樂于思考的問題。例如:“伴性遺傳”可以設計一組問題:根據人類紅綠色盲系譜圖,第一代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第二代的2號?這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從圖中看,只有男性才表現為紅綠色盲,對嗎?有沒有其他的情況?為什么第二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癥?是否傳給了2號,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這幾個問題有明確的指示,學生不會茫然,會順著問題找答案;有色盲基因卻沒有表現出色盲癥,該問題會讓學生進入思考狀態,找出伴性遺傳的相關特點。其實教師在備課時,吃透教材、深掘教材、精心設計有效問題,做到少而精、精而練,則會使教學輕松愉悅!
課堂提問中應注意提問對象的選擇。我曾經講過一堂公開課,課堂上問了很多很好的問題,可惜的是我提問的對象始終是那幾個成績好的,哪怕是簡單的問題。我是怕差生回答不上來而影響教學效果。其實,真正的課堂教學并不是作秀、也不是沒有問題和沒有瑕疵,而是真正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設置的問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針對差生的問題“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斷型問題,簡單容易回答;第二類,是針對中等生的問題“是什么”和“怎么樣”的描述型問題和“為什么”的分析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識記有關知識甚至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解釋和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三類,是針對好學生的問題“你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問題,對一般的學生來說,很難很好的回答,只有好學生知識儲備量足夠,分析能力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是提問要得“法”,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課堂提問一味地問“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你“怎么看”之類的問題,這樣會使學生感到乏味,造成學習上的“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的出現,最終教學效果下降,甚至無效。應該注重形式多樣的提問,如在學習“伴性遺傳特點”內容時,我們可以轉化教學思維,改變常規教學,課堂設計成探究模式:分組討論“證明色盲基因在X染色體上而不是在常染色體上。”這樣一來,既可以改變形式單一的提問,又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能體現團隊合作精神。
總之,提問是一門藝術,巧妙運用提問的藝術,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才有助于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順利實現有效教學;只有靈活地掌握了這些技術,因地制宜,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才能真正成為一位善問的教師。
[1]趙敏霞.教師課堂提問新探[J].北京教育,2003,(11).
[2]路東霞.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的調查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