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萌 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陜西西安 710082
?
基于生態修護視角的西安臺塬地貌保護模式
文/ 楊萌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陜西西安710082
【摘要】黃土臺塬是西安的特色地貌,本文從生態保護與歷史傳承的角度,對西安黃土臺塬與城市的關系進行了剖析,對臺塬的保護內容及方法進行了探討,以期在保護城市生態格局和歷史文脈的同時能夠彰顯地方特色、塑造獨特風貌。
【關鍵詞】黃土臺塬;歷史文化;保護
陜西自古就是生態環境優美之地,歷史時期的西安更是擁有“南山北塬”、“九塬六崗”等特色自然環境和臺塬地貌,這些臺塬地貌是城市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標志,對塑造城市特色和構建生態文明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1黃土臺塬與山水格局的關系
西安古代城市的營建體現出崇尚山水文化、尊重自然環境的特點,城市建設與周邊環境、地理形勢緊密相關。西周時期的豐鎬位于灃河兩岸,隔河相對,組成雙子都城;秦代咸陽城初期建于渭河以北,北山以南,后來發展至渭河以南,形成“渭水貫都,以象天漢”的格局;西漢長安位于渭河南岸、龍首塬北麓,“因天才,就地利”將北城墻曲折仿北斗七星而有“斗城”之稱;隋唐長安城坐落于渭河以南,背靠龍首塬而面向秦嶺,腹地遼闊、山環水抱,成為理想人居場所。
1.2黃土臺塬的組成及特征
“九塬六崗”是西安自隋唐以來的自然環境特色之一,這里所說的“九塬”即指:在古代渭河沖積階地的基礎上,被風積黃土覆蓋,復經晚近地質垂直斷裂運動與河流切割后形成的階梯狀或臺狀地形,廣義上仍屬于渭河平原。作為西安市的一種特色地貌,為與沖積階地相區別,人們習慣上稱之為“黃土臺塬”[1]。
所謂“六崗”是指從秦嶺山北麓伸向渭河的六條高坡,是廣義龍首塬(也稱龍首山)向西發育的支脈,同樣,由于秦嶺與驪山兩大凸起板塊共同作用,“六崗”呈現南高北低、東西向梁川相間分布且東部相對較高的地理特征。六崗基本東西向貫穿了主城區,是西安地形地貌的重要組成部分。“九塬”與“六崗”共同構成了西安的黃土臺塬地形地貌。
1.3黃土臺塬承載的歷史信息
臺塬地區地勢高亢、可免受洪澇災害,長期以來,與人類關系密切。在城市中觀布局方面,“六崗”在長安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影響了長安的規劃布局,成為隋唐長安城的城市骨架。
西安的黃土臺塬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留下了眾多的文物遺存,它們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環境和地貌特征,而是將西安的傳統文化和自然格局融為了一體。
西安黃土臺塬主要分布在西安城區東南的臨潼、藍田和長安境內,周至縣西南的秦嶺山前也有少量分布,此外,還有閻良西北部。分別為荊山塬、代王-馬額塬、銅人塬、白鹿塬、少陵塬、八里塬、神禾塬、樂游塬以及竹峪-翠峰塬,面積64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6.46%。
作為隋唐長安城的城市骨架,一千多年來,城市建設均在“六崗”范圍內,經過歷代修筑道路、填挖土方等城市建設,特別是近年來高密度、高強度的城市建設疊壓,如今僅能通過局部地形以及道路坡度的變化依稀感受大致的起伏,而隋唐時期的恢宏氣勢早已不復存在,地形地貌破壞嚴重。
臺塬地貌是西安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對臺塬地貌的保護需要與上位規劃以及相關規劃銜接,需要與臺塬有密切關系的限定因素結合,本文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3.1地質災害
在各區縣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地形地貌、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隱患點發育密度、規模、氣候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強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將全市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和不易發區。
3.2水土保持
為保護臺塬本體不被破壞以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需要在塬面邊緣以及坡腳附近劃定一定的防護范圍,在此范圍內不得進行城市建設,需要進行水土保持工作,以防塬體流失以及滑坡帶來的危害,避讓災害與防治災害相結合。
3.3地形坡度
根據對臺塬地區的坡度分析,西安臺塬地區地面坡度類型主要為:平坦(小于3度),較平坦(3-6度),平緩坡(6-15度),緩坡(15-25度)以及較陡坡(25-30度)。針對不同的坡度類型,安排不同的城市建設類型。
3.4城市建設
針對西安市現狀用地狀況,結合現行總體規劃期末的城市開發建設邊界,科學合理地預留城市發展空間,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4.1確定空間管制區劃
綜合上文中的各類限定因素,將其影響的空間范圍疊加,確定出西安市域內臺塬的空間管控區劃,具體劃分為地貌保護區、有條件建設區和適宜建設區三類。
4.2研究開發建設容量
針對不同的空間管制區,分區域分類別對區域內建設項目的用地布局、用地規模、開發強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以及綠地率等提出不同的控制要求,以達到保護臺塬地貌形態、保護大遺址、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對大遺址周邊的建設項目,還應要求其建筑選址、體量、高度、色彩與遺址保護要求相協調。
4.3引導生態環境修復
對黃土臺塬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建設提出控制和引導。塬邊滑坡地區應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措施來增加穩定性,如降低地下水位,有計劃地布設居民點,合理使用水庫、池塘,對水利工程采取嚴密的防滲措施,在居民點附近合理地進行土坡開挖等。
黃土臺塬在西安城市的數千年發展史中留下了眾多的文化基因,是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的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承載著西安的歷史滄桑。未來西安城市的發展應將這些寶貴的自然環境格局和傳統文化脈絡加以傳承和弘揚,對城市建設進行有序的引導,在堅守城市生態底線的同時,將西安市塑造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展示教育基地。
參考文獻:
[1]朱士光,吳宏岐,主編.《古都西安·西安的歷史變遷與發展》.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2]李令福.隋唐長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對城市建設的影響[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7):120-128.
[3]西安市城建系統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市城建系統志》.陜內資圖批字2000(AX)040號.
[4]西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西安市志》.第一卷(總類1996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