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亦銀
(山東省昌邑市濰水學校)
讓學具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亮麗的風景線
◆姜亦銀
(山東省昌邑市濰水學校)
學具是數學教學的重要部分,更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突出數學學科的操作性,將抽象的知識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與活動,不僅可以激起小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操作與思考,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數學學具 學習興趣 理解水平 數學思維
教學具同樣是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有現代信息技術所不具備的優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學具的制作與運用中,我們要以新課改所提出的先進教學理念為指導,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的探究中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使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原動力。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本身并沒有形成較強的自主意識與學習能力,在認知活動中學習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外界的不斷刺激。只有對教學精心設計,善于借助教學手段讓教學富有活力與魅力,自然就可以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讓學生快樂參與其中。而學具的制作與運用更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教學活起來,動起來,這樣才能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三角形內角和的求解,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親自動手來制作一些三角形,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制作的三角形來展開三角形內角和的探究。這樣的教學不再是復制教材機械而枯燥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借助學具在操作活動中展開,這樣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思維特點,自然能夠換來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實現學生由苦學到樂學的轉變。
小學生處于認知初級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主要從具體可感的事物與活動中獲取形象的感性信息,而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如果只是單純地就知識本身來進行講解,只能是架空的理論灌輸,小學生難以真正地理解,而只能讓學生成為公式、定理的機械記憶者與運用者。而學具的運用可以將難以用語言講解清楚的抽象的數學知識點化為直觀而形象的模型之中,化抽象為形象,可以幫助學生從中獲取直接而直觀的感性信息,再經由學生的思考上升為理性認知,這樣才能在學生的深入思考中深入知識本質的真正理解。
如“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我們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來制作學具,準備泡沫板、牙簽與繩子,然后讓學生在泡沫板上畫出長4厘米的正方形,長6厘米寬2厘米、長3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再在四個角上插上牙簽,然后讓學生用繩子繞著牙簽圍成一圈。接著,再讓學生在作業本上來計算這三個圖形的周長與面積。學生計算完畢,教師將三個矩形的周長與面積計算過程板書于黑板上,接著讓學生根據操作學具與計算過程來思考:周長與面積指的是什么?周長與面積的計算方法是什么?周長與面積的計量單位是什么?在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思考下學生自然就可以總結出周長與面積二者存在著概念、計算方法、計量單位的不同。但學生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邊長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都是4*4,那是不是說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是完全相同的?讓學生再次操作與思考來說一說是否相同?學生通過充分的討論與交流后得出雖然邊長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計算都是4*4=16,但代表的是不同的周長。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周長與面積的不同。
學具的制作與運用,實現了手腦并用,讓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更能讓學生的雙手成為思考的工具與鏡子,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學具(兩個大小一樣的透明水杯、橡皮或石子或其他小物品)來展開這樣的操作。一是在其中一個杯子中裝滿水,在另外一個杯子中放入小物品,然后將裝滿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入裝有物品的杯子中直到水滿;二是在一個杯中倒入部分水做好標記,然后將小物品拴上繩子,慢慢地放入水中,記錄下沉入一半、完全沉入時的水的高度。這樣借助簡單的學具操作,學生通過第一個實驗觀察到水還沒倒完另一個杯子就滿了,得出體積的概念就是物體所占據空間的大小;通過第二個實驗學生觀察到隨著物體浸入水中,水杯中的水是不斷上升的,進而得出物體浸入水中部分的體積就是物體所排開的水的體積,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體積這一抽象的概念,同時在學生的動手與動腦中更能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樣更加利于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學具就地取材,現實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學具。將之運用于數學教學中,更能讓原本枯燥的教學更加生動,更貼近生活,更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1]賈永高.學具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學生之友,2012,(11):23.
[2]蔡林飛.玩得快樂 學得開心——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學具的運用.小學教學參考,2009,(08):28-29.
[3]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的有效使用.小學教學參考.201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