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誠,肖安慶
(深圳市鹽田高級中學,廣東 深圳 518083)
1.國外創客教育的發展現狀
創客運動起源于美國,在全球也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美國的高校,絕大多數都開設了創客空間,它們不隸屬于任何院系,不分年級和學科,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選擇喜愛的創客類型。[1]與高校相比,美國中小學的創客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它們通過電子港科技中心,為中小學生提供創客空間,中小學生只要注冊課程就可以使用中心的技術設備開展課題研究;此外,中心還開設了豐富的課程培訓和研討會,用來推廣3D打印等新興技術,吸引學生加入到創客空間,一同享受創造的樂趣。可以概括地說,創客教育就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基于學生興趣,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字化工具,鼓勵學生創造,培養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
受美國創客教育的影響,世界上很多地區與國家紛紛開展創客教育活動。歐盟開啟了Living Lab計劃,旨在增強歐盟公民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哥斯達黎加、挪威、冰島、西班牙、印度、南非等國家陸續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創客空間實驗室。美國《連線》雜志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認為,創客教育真正從實驗室走向了大眾創業、個人制造,逐步拉開了第三次數字化革命的序幕。
2.國內創客教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教育界學術界對創客教育的關注,特別是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讓眾多創客脫穎而出,讓眾多創客自由創業”以來,我國的創客教育發展十分迅速,各地創客空間的建立如同雨后春筍。深圳、北京、上海、東莞等政府機構通過創客大賽、創客沙龍、創客發燒友和創客研討會等形式,極大地推動了創客教育的發展。同時,中小學校和教研機構積極建立創客示范基地,為每個創客基地提供充足的研究經費,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推動各地創客教育的蓬勃發展。
3.中小學創客教育存在的問題
(1)投入大,收益面窄
目前,按照創客空間的建設標準,建設一個中等標準的創客空間實驗室,動輒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對于一線城市的中小學校還勉強能支付得起,但是對于其他城市的學校而言,如果不是政府建設示范性工程,一般學校難以支付。
設立創客空間的意圖是實現萬眾創新。從現有創客空間的標準看,無論是硬件設備要求,還是場地容納量,中小學創客空間最多只能容納十多個學生開展創客活動,對于有五六百,甚至五六千學生規模的中小學校而言,受益面太窄,不能實現人人創造的目的。
(2)活動方式單一
創客活動剛剛興起,國家和地方層面尚未建立相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建立相關的課程標準,學校開展創客教育各自為政,正處于摸索階段,創客活動比較單一,還不能有效地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
就從現有的創客活動看,創客活動形式常常是3D打印活動、小制作、小發明之類,它們有的是從網絡上簡單下載,有的是從網絡上模仿制作一些“發明”模型,很少經過學生自己創新改進,如此創客教育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了。
(3)“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盡管創客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對待互聯網的地位,不同人的認識是不同的。既有“+互聯網”思維,也有“互聯網+”思維,但以“+互聯網”思維為主。[2]就整體而言,互聯網交流的多是一些關于創客的理論文章,如一些基礎性概念的討論或爭論,涉及分享創客的成果作品和創意的不多,這與互聯網的精神是不符的,需要創客空間的管理者進一步反思和改進。
第三次工業化革命要求的教育方式、學習環境、學習方法、教育理念和學習實踐向個性化、生命化、差異化、多元化、數字化、定制化的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創客教育應運而生,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價值特征將對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帶來深刻的影響。
1.創客教育的教育理念
創客的核心內容是動手實踐,創客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通過動手實踐培養中學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力和創造力。從認知結構看,創客教育是創新的,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洞察力和思考力,幫助學生克服傳統教育帶來的約束,諸如課程約束、思維約束、認知約束和領域約束。作為一種活動形式與探究模式,創客教育需要想象力、合作協作力和資源的整合力,優化學生的學科結構知識,改變傳統學習方式,克服傳統教育體制的束縛。
2.創客教育的價值特征
(1)工匠精神是創客教育的核心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體現了一種專業實踐的創新精神,反映了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創客教育的核心精神就是工匠精神,這種精神,一方面必須要創客們親自動手創造并磨煉出內生性品質,另一方面需要創客們熱愛自己所做之事并在實踐過程中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在實踐中形成,在實踐中應用,是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注重細節、一絲不茍的事業態度。[3]
(2)專業能力是創客教育的活動基礎
專業能力既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也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蘊含著對某一領域專業活動的創新性、內發性和能動性。創客教育的活動基礎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并將這一能力轉化為職業標準和社會需求的關鍵能力,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智慧與機智突破實踐瓶頸。這種能力不是通過證書和榮譽證明的,而是在實踐中顯現出來的,是主體精神和專業智慧的具體表現。
(3)做中學是創客教育的主要路徑
做中學為主要途徑的創客教育強調其自身與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融合,注重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機融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積極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基本的專業實踐技能,將知識技能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融入學科教學當中,達到學以致用、創造性學習的目的。
(4)全人發展是創客教育的終極目標
創客教育不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革新,而且是中小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專業技能、問題意識、團隊協作和組織能力等諸多方面素質的提升,它以人的發展為基礎,注重人的主體性和發展的完整性,彰顯理性與感性,注重做事與做人、科學與藝術的平衡,這正是全人發展的教學理念。以全人發展為終極目標的創客教育,既符合中小學生的需要,也符合未來社會需求。
1.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學段和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多元目標體系的創客教育
盡管創客教育蓬勃發展,創客氛圍日益濃厚,但是,中小學創客教育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在創客教育的目標體系的建立上,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學段和認知水平,在設計創客教育的目標體系時,應充分考慮創客教育的分層性與對接性,設計多元目標體系的創客教育。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好奇心和想象力比較豐富,在創造力的培養上,應注重搭建創意空間,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激發其想象力,同時,也應注重差異,注重創新素養的提升,使有創新潛力的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處于邏輯思維水平,主動性強,意向性明顯,開始由感性發展階段向理性發展階段轉變,是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期。在創造力培養上,應提供多元的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s的縮寫)課程,設計解決真實問題的探究性課程,提高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和藝術等素養與能力。
2.社區:最大限度地為中小學提供社區創客資源
中小學和社區都具有培養創新人才的職責,在創客教育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但現實是二者處于一種割裂狀態,各方難以形成共識與合力。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區和學校共同協作、相互銜接和有效溝通,打破阻礙創新人才培養的壁壘。
社區創客空間應重視周邊學校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提升社區內中小學生對未來數字時代的職業準備程度和綜合能力,支持中小學將學科學習內容與社區創客空間資源的整合,為創客教育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最大限度地為中小學提供社區創客資源,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另外,社區還可以開展創客活動周,展現社區創客成果,來吸引更多中小學生的參與。
3.中小學校:大力創建創客空間
創建中小學創客空間,應注意三點。一是明確建設創客空間的功能目標,即創客空間是為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動手實踐,將奇思妙想轉變為現實,具有開放實驗室、圖書館和社團活動的綜合功能。二是具備必要的條件,這包括場地和工具,有則高配,條件緊張則簡單配備,不必死套標準,貽誤創客教育的好時機。三是制訂科學的工作計劃,配備專業教師進行親自指導,有計劃地開展研討會和主題活動。[4]
4.創客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優質創客課題
只有優質的創客課題,才能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優質的創客課題,具有八大特征:一是目的性強,讓創客積極參與研究;二是時間充裕,能讓中小學生有足夠時間參與到課題研究活動;三是復雜性合理,能激活學生知識和技能,能讓創客提的創意付諸實現;四是強度高,課題活動能提供一個可以完成的高強度的學習任務;五是關聯性好,學生能夠通過課題與相關專家進行聯系,合作學習;六是資源充足,學生隨時都能獲得材料和工具,開展課題研究;七是有利于分享成果,便于激發學生的研究動機和共享觀點與創見;八是新穎性強,使研究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5]
目前,創客教育的開展方興未艾,它不僅僅推動著教育結構和理論的更新,更為重要的是教育思維方式的轉變,進而帶來教學方式的轉變、課程體系的轉變、學習和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文化和政策的轉變。創客教育具備很強的優勢,也面臨很多問題,我們只有不斷思考創客教育改進策略,才能防止創客教育流于形式,為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21(4):13-22.
[2]王竹立.“互聯網+”與創客教育[J].今日教育,2016(2):10-13.
[3]楊剛.創客教育:我國創新教育發展的新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16(3):8-13,20.
[4]田友誼.創客教育:緣起、內涵與可能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1):22-28.
[5]祝智庭,孫妍妍.創客教育:信息技術使能的創新教育實踐場[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