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定權
(周口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所謂教學設計點,指的是對課堂教學設計具有核心作用的關鍵點,它是教學設計所要重點關注和精心設計的部分,對課堂教學效果具有核心作用。可以說,如果把課堂教學所有的設計點都找到了,并且做好了精心設計,那么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提高了。筆者近四年來跟隨河南大學魏宏聚教授與周口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聯合開展的以“教師教學技能訓練與高效課堂構建”為主題的校地合作課題組深入中小學課堂進行觀察,在課堂觀察和與中小學教師交流過程中發現他們存在的驕傲與困惑都是: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能找到某個或某幾個“點”,對其能進行優秀的教學設計,如在課堂導入中選擇何種材料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但所找的“點”卻不夠系統、全面,不清楚在課堂導入設計中一共有多少個值得關注的“點”。這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往往有閃光點,但卻不夠全面。那么如何才能系統、全面找到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設計點呢?本文就以課堂導入為例,通過課堂導入設計點的尋找過程,歸納出獲得教學設計點的基本方法。
課堂導入設計點的獲得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實現:
1.找到判斷課堂導入活動的價值標準,即找到課堂導入的功能或目的,它所回答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課堂導入才是優秀的?
尋找課堂導入活動價值標準主要是通過文獻分析,即查閱相關文獻,從理論上看課堂導入有哪些功能或目的。通過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連接新舊知識”“溝通情感”等是經常提及的課堂導入的功能或目的。但如果進一步反思會發現,這些功能或目的似乎不夠系統,缺乏相應的邏輯。換句話說,為什么這些功能或目的會成為課堂導入的而非其他環節的呢?從邏輯上講,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有效學習,而學生學習發生的條件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愿意學”,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動力,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學生“能夠學”,主要表現為學習能力、學習基礎與學習預期。按照這樣一種邏輯思考,我們歸納出課堂導入的主要功能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成新舊經驗(包括體驗、經驗、知識、情感等)之間的連接”“建立學習預期”三個方面(學習能力是長期形成的,不在課堂導入作用范圍之內),它們共同構成了課堂導入的價值判斷標準。其他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可以納入這三個方面,如“引起學生注意”可以納入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之中。
這樣,通過文獻分析,我們就找了判斷課堂導入是否優秀的標準,為我們進一步尋找設計點奠定了基礎。
2.找到課堂導入的基本要素(環節),即從一般意義上看,課堂導入由哪幾個基本要素或環節構成,這是我們進行課堂導入設計的具體對象。
尋找課堂導入的基本要素主要通過歸納的方式進行,即對大量課堂導入片斷進行分析后歸納出它包含哪幾個基本要素。為了具體說明,我們先看一個四年級語文《牧場之國》課堂導入案例。
教師:同學們平時喜歡旅游嗎?你們都去過哪些地方呢?這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1:我去過北京,北京的長城和故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2:我去過神農架,那里美麗的風景讓我都不想走了。
學生3:我去過拉薩,那里有藍天白云,有好喝的酥油茶。
教師:大家去過很多地方,在這些地方看著美景,品著美食,心情愉快不愉快?
學生:愉快。
教師:現在我們就帶著這種愉快的心情一起走進美麗的牧場之國。
從《牧場之國》課堂導入案例中,可以看出其存在三個基本環節:一是教師選擇了學生旅游經歷作為課的開始;二是通過問答的方式喚醒學生對旅游地方的體驗和感受;三是教師從旅游經歷、感受引導過渡到學習內容。在大量課堂導入片斷的分析后,可以歸納出課堂導入的基本要素或環節有三個:選材、呈現與引導。
選材指選用什么材料為載體導入課堂。課堂導入是為了讓學生從日常狀態進入到學習狀態,這需要用一定的材料作為載體來實現這樣一種轉換。《牧場之國》導入案例中,“學生的旅游經歷、體驗、認識”就是教師選擇進行課堂導入的材料。除此以外,課文的內容、學生生活經歷與體驗、歷史事件等都可以作為課堂導入的材料。
材料選好后需要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觀看、聆聽、理解,以發揮材料的作用,這就涉及“以何種方式向學生呈現材料”的問題。《牧場之國》導入案例中,“師生問答”就是呈現材料的方式。除此以外,語言描述、參與性活動、圖片視頻、情境創設、現場觀察等都是常用的材料呈現方式。
引導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方式讓學生從材料理解過渡到內容學習的過程。好的課堂導入材料與教學內容或目標之間必然具有“共同元素”,如何抓住這個“共同元素”,讓學生從對材料的理解過渡到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這需要教師進行引導。《牧場之國》導入案例中,“現在我們就帶著這種愉快的心情一起走進美麗的牧場之國”,這就是教師的引導。除此之外,設問、探究活動等都是常用的引導方式。
按照課堂導入這三個基本要素及其關系,課堂導入的基本過程可以描述為:依據學生、教學內容特點和教學條件精心選擇導入材料,將其有效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材料進行觀察、體驗和理解,教師以材料為起點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3.找到課堂導入要素與課堂導入標準之間的合理的關系,即如何進行選材、呈現與引導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成新舊經驗之間的連接”“建立學習預期”。
這主要是通過文獻分析與課堂觀察綜合獲得,可以從對象與過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從對象上看,需要“面向全體”,即通過課堂導入,要讓每個學生都進入到學習狀態,而不是部分學生;從過程上看,需要“高效達成”,即要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有效實現導入的功能。如在《牧場之國》課堂導入中,由于班級里學生大部分是農村孩子,并非每個學生都出去旅游過,因此,選擇“學生的旅游經歷、體驗、認識”作為導入材料,就違背了“面向全體”的要求。
4.把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視為三個基本維度,構建課堂導入設計框架,形成教學設計點,分析每個教學設計點的有效性,形成具體而有效的教學設計點。它所回答的問題是:哪些教學設計點是課堂導入所必須要著重關注的?
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作三個不同的維度,它們共同定位著課堂導入設計:價值標準維度為課堂導入設計提供判斷依據;基本要素維度從順序上提供了具體的設計對象;關系維度指明了設計對象與判斷標準二者之間的達成關系。在三個維度的交叉處,就形成了課堂導入的設計點。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點上,我們用“強關系”與“弱關系”表示設計對象與判斷標準之間的關系程度(參見圖1):“強關系”表示二者之間必須建立緊密的聯系;“弱關系”表示二者之間可以不建立緊密關系,如“選材”與“激發學習興趣”之間呈現“強關系”,意味著“選材”對“激發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選擇相應的導入材料;“選材”與“建立學習預期”呈現“弱關系”,意味著“選材”對“建立學習預期”的作用不大,教師在選擇課堂導入材料時可以不著重考慮能不能建立學習預期問題。與此同時,達成程度維度中“面向全體”與“高效達成”作用于所有的“強關系”,是“強關系”實現的基本要求,面向學生越多,花費時間和精力越少意味著課堂導入的效率越高。

圖1 課堂導入的具體教學設計點
這樣我們就獲得了課堂導入的五個教學設計點,以問題的方式呈現,他們分別是:
1.選材是否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選材是否與學習內容或目標直接相關?
3.材料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和興趣特點?
4.教師引導是否在材料與學習內容之間產生了合理的聯系?
5.教師引導是否有效建立了學生的學習預期?
課堂導入的五個教學設計點是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設計時的基本行動指南。依據這五個設計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對象、內容、環境等創造性地展開具體課堂導入設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反思總結以上課堂導入教學設計點的獲得過程,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活動的有效方法。把這種方法運用于教師日常的教學設計與教學研究中,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1.對課堂教學進行“切片”,把課堂教學劃分為不同的環節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活動系統,基于課堂教學整體去尋找教學設計點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很容易遺漏,不能夠系統、全面地獲得。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要求把課堂教學活動系統劃分為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環節,為尋找教學設計點奠定基礎。河南大學魏宏聚教授關于課堂教學技能的分解方法值得參考。[(1]參見圖2)此方法將課堂教學活動系統劃分為七個相對獨立的課堂教學環節,在環節內部可以尋找教學設計點。當然,各位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理解和經驗進行劃分,環節的 數量也可以增減。

圖2 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最基本或最常用的教學技能(行為)分解圖
2.在環節內部尋找教學設計點
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相對獨立的,他們具有自己特有的活動過程、功能或目的,這就成為尋找教學設計點的前提。具體方法如“尋找課堂導入教學設計點”一樣:首先通過文獻的方式尋找該環節的功能或目的,形成判斷標準;其次通過大量該環節教學片斷的歸納分析獲得該環節的基本要素;再次從對象與過程兩個維度思考基本要素和判斷標準之間的達成關系;最后以這三個維度構建分析框架,獲得具體教學設計點,并在理論思考和教學設計實踐中考查設計點的“強”“弱”關系,從而獲得有效、全面的教學設計點。
3.從環節教學設計點擴展至課堂教學設計點,并進行精簡、融合
當獲得課堂教學某環節教學設計點后,根據課堂環節的劃分,把這種方法遷移到其他環節,獲得其他環節的教學設計點,使課堂教學設計點逐漸豐富、完整。同時,各個部分的教學設計點會彼此關聯,相依相存,如結束課堂的教學設計點與課堂導入的教學設計點會存在呼應關系,這就需要理清各個教學設計點之間的關系,把它們進行融合,使課堂教學設計點變得精煉而完整,從而構建起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點系統。▲
參考文獻:
[1]魏宏聚,孫海峰.教學技能視頻訓練的內涵、原理與步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