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勤文
(湖北省襄陽市護士學校)
新課改下中職醫學教育《病理學基礎》教學模式探析
◆甘勤文
(湖北省襄陽市護士學校)
病理學基礎作為一門基礎醫學學科,是中職醫學教育的必修課,同時也是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因此,中職《病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根據實踐教學經驗,就新課改下中職醫學教育《病理學基礎》教學模式改革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
中職 《病理學基礎》 教學改革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是現階段中職教學的新目標,這就要求在中職醫學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學生綜合醫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強化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就現階段的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工作而言,只有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才能切實順應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需求。
1.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要求
就傳統的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工作而言,多采用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即每堂課的過程主要表現為教師在講臺上就一些《病理學基礎》的概念、規律進行講述,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違背了現階段“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原則。就傳統的《病理學基礎》教學工具而言,以“教材、掛圖及教師黑板板書”為主,缺乏對于現代化教學資源的利用。就現階段的中職學生而言,生活在信息化、網絡化、大數據時代,在《病理學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順應現今時代潮流,充分利用信息化、網絡化等資源,并對其加以整合、優化,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教學模式“面面俱到”,缺乏教學針對性
就中職《病理學基礎》的教學內容而言,多表現為研究病變組織器官的形態、功能的變化。掌握正常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等學科知識內容是學好該門課程的前提。而多數學生對于基礎醫學知識掌握不牢固,導致在《病理學基礎》課程學習過程中較為吃力。而就教師而言,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雖然可以面面俱到,但是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點卻大打折扣。
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不能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做出相應的改變,缺乏靈活性,使學生對于《病理學基礎》產生一種距離感,學習效率低下。
1.教學方法的改革
上文已經提到,《病理學基礎》對于中職學生醫學課程的學習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如何提升教學實效,教師除了應對課程教學精心組織、計劃之外,還應加強教學模式創新,結合學生自身學習需求,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項目教學法、討論教學法、PBL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的特點是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病理學基礎》課堂教學中來,加上教師的科學合理引導,能夠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現筆者就以項目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為例,就《病理學基礎》教學模式改革進行分析:
(1)引入項目教學法,強化學生實踐操作。對于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而言,項目的確立應能夠符合教學過程,同時還要便于組織教學。在項目設計過程中,首先應順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教學目標,為學生選擇典型的工作任務,然后根據學生自身接受能力、學習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對項目進行取舍,保證項目教學實施過程的順利進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深入調查研究,如就“乙肝”病毒的傳染途徑探究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以網絡查詢、小組討論等形式,深入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真正參與其中。
(2)引入討論式教學法,注重課后強化。上文已經提到,《病理學基礎》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因此臨床談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為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討論式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以小組談論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共同研討。
2.注重實驗教學的改革,強化學生拓展提升
中職《病理學基礎》實驗教學能強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鞏固,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實驗課堂的開設與開展。并將其作為課程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中職院校而言,應建立專業病理試驗室,鼓勵學生參觀病理標本、病理模型,從而使學生構建起縝密的病理學思維。
總之,注重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改革,能切實順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辦學宗旨。在今后的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出發點,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強化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創新,積極引導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和主動性,在提升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實效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病理學專業素養的提升。
[1]周璐.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方法改革芻議[J].中外醫療,2011, (24):112-113.
[2]黃潤興.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5,(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