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玉霞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城市新城區開發案例分析
——廣鋼新城AF040417地塊、AF040418地塊項目案例分析
文/ 黃玉霞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1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地因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城市化伴經濟、人口和用地規模的擴大,城市中出現了一系列伴隨著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建設城市新區,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城市化;廣鋼新城
本項目位于廣州花地生態城中心位置,規劃范圍東臨芳村大道、西接花地大道、北靠鶴洞路、南臨環城路,有著非常良好的區位優勢,交通便利,總用地657.4公頃,包括廣鋼集團地塊、三條村(鶴洞、東塱和西塱)以及周邊舊城、舊廠等用地。
規劃總建筑面積1024萬平方米,規劃居住人口19萬人。
規劃基于花地生態城的整體空間、交通、濱水景觀格局,同時依據廣鋼新城的功能布局要求,廣鋼新城將重點結合廣鋼地塊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以及周邊城中村的基地特點,突出工業文化和嶺南文化,提出廣鋼新城“兩軸、五片、多廊道、多節點”獨具特色的規劃結構。
“兩軸”,即廣鋼之路中央園生態軸、南部東沙產業軸。“五片”,指綠色居住片區、水景居住片區、裕安圍居住片區、環保科教園片區和產業片區。“多廊道”則為社區綠色走廊、廣鋼之路生態走廊、濱水綠廊、產業服務走廊;“多節點”指代商業節點、交通樞紐、文化節點、生態節點。
地塊北側接黃埔大道,緊鄰西側花地大道,地塊南側規劃廣鋼公園,退地塊用地紅線15米,地塊北側規劃路12米,與相鄰居住小區地塊相接,地塊東側規劃路20米,與相鄰居住地塊相接。北側,東側交通形成次一級的城市干道網絡,可以方便到達城市各個方向,交通設施便利。本案距離地鐵站約200米。
1.總體布局
根據基地的特性,將低層住宅1-3棟和6-9棟樓房布置在了基地的東南側,將10-12棟樓房布置在了基地的東北側,將安置房4-5棟布置在了基地的西北側,將幼兒園和小學布置在了基地的西南側,底層商業布置在基地的東、北沿街處,中間為小區的“中心庭院”。總體布局收斂有序,動靜分明,分區合理。
用地功能布局:依據基地景觀向和朝向,將項目的戶型大致劃分為一線景觀戶型和二線景觀戶型,將一線景觀戶型布置在基地的東南側,一線景觀戶型具有南北通透的特性和“雙公園”的景觀優勢。將二線景觀戶型布置在基地的東北側,也擁有“中心庭院”的景觀享受。
立面設計特點:建筑體量點板結合,高低錯落。半圍合和院落式方正布局,空間層次豐富,軸線關系 明確,創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間。
2.豎向設計
現狀地形介紹:本工程坐標為廣州高程系統。本項目場地平坦,場地地面形式采用平坡式。黃埔大道、華南快速干線為已建成道路,道路標高已滿足最低標高要求,規劃標高采用現狀標高,道路坡度采用平坡。
場地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時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場地的規劃高程應比周邊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米以上。
3.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路網結構:本設計實現人車分流。
各功能分區合理,車流與人流在基地內合理組織,減少城市道路的壓力。
人行流線從西、北面進入居住小區,幼兒園、托兒所通過南側道路進入,小學則通過北側道路進入。
住宅機動車流線設置在東、南、北面,住宅小區車流通過東、北兩面3個出入口分別可在小區入口位置進入小區地下車庫,幼兒園則在南面規劃道路上臨時停靠接送,小學小型客車則與住宅小區北向入口合用直接駛入與住宅連通的學校機動車庫部分。學校大巴及臨時接送等機動車輛則在小學北面機動車入口及臨時車位停放以保證與人流完全分開,互不交叉。
本項目停車布局以地下車庫為主,局部設置地面臨時停車場。地下車庫出入口為三個,其中兩個在場地西側主入口位置,另外一個設置在場地北側,有利于實現人車分流。
為了體現本項目的文化內涵,營造出本項目出眾的樓盤特質,吸取并借鑒了法式古典園林特點,強調空間的等級與秩序,營造出多層次的空間體驗,讓住戶從社區到入戶過程體驗到不同層級的認可感以及歸屬感。將本項目打造成具有濃郁古典風貌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居住小區。
在建筑造型方面,本方案以“尊重人與自然,尊重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為基本理念,建筑風格強調新古典風格,明快儒雅,以及順暢的韻律,使人有回歸寧靜與自然的情感,既注重居住舒適,又注重外觀立面效果。強調功能與審美相統一的原則。一方面根據新古典建筑理論,既注重建筑局部的和諧,又強調建筑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配稱。另一方面注重通過空間容量與體量在組合構圖中的比例配置,在實現功能滿足的前提下,去營造美。
本項目的景觀設計,強調以法式古典園林特點的空間分隔手法把握整個小區空間,做到以小見大,開合有度,環環相扣,天然渾成。在具體的景觀設置上,建立以“暢”、“幽”、“靈”、“雅”為形式風格和以“體(得體,園之端正也)”、“宜(物物合宜、物景合宜)”、“因(景到隨機、因地制宜)”、“借(借景)”為基本法度的營造模式,試圖使每一處景致,都能讓人領悟到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意味雋永和深厚價值,從而為我們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
根據項目建筑規劃空間的布局,在小區當中設計了綠色組團,創造一個寧靜祥和,自然親切,充滿畫意與柔情的優美景觀,綠地的平面構圖充分考慮到從住宅俯視花園的視覺效果,通過對設計圖案的提煉和藝術加工,展現出多姿、絢爛美麗、雍容大度的姿態,結合植物造景,突出裝飾性,增加視覺沖擊力,圍繞中心綠色組團,小區人行入口廣場,架空層綠化、休息廊架、帶狀噴泉水池,特色鋪裝等通過交通環道依次展開,組成有機的整體,形成視線相互呼應,空間開合有致,步步成景,美不勝收的景觀效果。
為了提升整個項目的品質,利用地勢的變化,在小區內的局部位置將建筑底層架空,將花園延伸入建筑底層,精心搭配種植蔭生或半蔭生植物,布置旱溪、木橋、汀步石道、健身路徑。使綠化與建筑巧妙整合,將花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延續,創造出步移景異的勝境。架空休閑庭園的塑造,不僅豐富了景觀的層次,更滿足了居住者品茗、對弈、納涼、鍛煉等各種休閑活動的需求,成為風雨無阻的泛會所和運動空間。
在花木設置上,設計尋求由“簡單綠化”向“富有意味的園林形態”的突破。在小區組團中心風景帶及水系旁邊種植校高大樹種,形成蔥郁的疏林,增加自然氣息;在每一棟樓間種植常綠樹種,巧妙的圍合空間,使居家與“綠”常相伴。在景觀點之間,通過行道樹、綠籬、花壇、花廊等各種形式,將此景觀與彼景觀聯系起來,全面提升小區景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