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婉倩
網絡學習環境下學習者學習行為研究
◆黎婉倩
網絡學習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也日益受到大眾的喜愛,對網絡學習環境下學生學習行為的研究,對于在線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闡述網絡學習環境的特點和網絡學習行為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網絡學習環境下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影響因素。
在線教育;網絡學習;學習行為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2.043
一般來說,環境分為主體和客體。環境的主體是指某一事物,客體是指在該事物周圍并對該事物能夠產生一些影響的外部空間、條件和狀況。對于網絡學習環境來說,主體是指人,客體是依附一些網絡學習平臺的,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前提條件下,一些可見因素和不可見因素的集合。可見因素包括大自然環境里的光照環境、外界噪音等,同時也包括依附計算機、網絡等一些硬件設備的網絡學習平臺,及平臺里的一些學習資源等;不可見因素是指學習者在參與網絡學習活動時,本體所產生的一些情感因素、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等,以及本體與其他參與網絡學習活動的個體產生的社會交互[1]。可見因素和不可見因素是有一定關聯的,可見因素的動態變化會對不可見因素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不可見因素的動態變化也會對可見因素的感知產生一定的影響。網絡學習環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開放性 網絡學習環境的開放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網絡信息資源的開放性和網絡思想文化交流的開放性。網絡信息資源的開放性是指網絡上的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都是面向全體學習者開放的,可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同時學習使用,沒有任何限制;網絡思想文化交流的開放性是指學習者在查看學習網絡平臺上的學習資源后,根據每個人的學習層次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學習者可以和其他的學習者自由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這種開放性也會促使網絡學習資源一直處于一種自我進化的狀態。
復雜性 “我們淹沒在網絡數據資料的海洋中,卻又忍受著知識的饑渴。”這句話就能很好地解釋網絡學習環境的復雜性。在網絡學習環境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各類搜索引擎來獲取需要的學習資源。但是網絡學習環境充斥著大量的信息,需要評估自身的能力,明晰自己的學習需求與學習風格等,通過各種現代化手段才能獲得自己滿意的學習資源。并且網絡學習環境的開放性也有可能會導致一些錯誤的資源信息出現,學習者還需要有一定的能力來判斷資源的正確性和實效性。
交互性 網絡學習環境下的交互性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種是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之間的交互,另一種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人際交互。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之間的交互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能力層次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并對這些學習資源中的知識信息做出相應的反應,根據學習者的反應,學習資源也能夠做出適當的調整反應。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人際交互是指學習者與其他學習者產生同伴互助的行為,或者從學習指導教師獲取相應的指導交流。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環境中的人際交互能夠使學習者獲得人文關懷,獲得相應的學習指導,提升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更加持久努力。
網絡學習環境下學習者學習行為是指學習者在計算機網絡創設的學習環境下利用信息化的溝通交流機制與豐富的學習資源,自主決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以及相應的學習資源,開展自主的學習行為。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利用各種信息化的通信交流工具,與其他網絡學習者產生同伴互助行為,支持網絡協作學習的發生;學習者也能夠及時取得來自該學習領域的教師、專家以及相應的學習支持系統的支持與幫助。網絡學習環境下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主動性 隨著人類知識不斷的進步與增長,社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對于公民的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于人才的知識儲備也越來越高。傳統的課堂已經開始不能滿足人們對于知識日漸增長的欲望,這為在線教育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學習者一般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以自己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驅動,形成一種發自內心的、有效的學習動機,主動引導網絡學習行為的發生。
選擇性 網絡學習環境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在充斥大量豐富、組織呈現多樣化的網絡學習資源中,學習者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人的學習行為是具有選擇性的,人們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會習慣性地選擇那些與自己理念相同并且被自己需要的信息,過濾掉不為自己所接受的信息[2]。而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是事先組織一些學習資源,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會選擇性過濾掉一些資源,這樣有可能導致學生對整個課堂的知識點有所遺漏。而網絡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者可以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最大限度地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作者:黎婉倩,華中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430079)。
交互性 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習交互,網絡學習是在學習者與網絡資源、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交互過程中實現的[3]。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存在交互行為,學習者與資源、學習者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者的交互都是面對面的,但是這種交互是被局限在課堂之內的。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的興起,網絡交流工具的增多,如郵箱、論壇、QQ、微信、貼吧等,使得學習者很容易地交換信息貢獻討論,并給學習者提供獲取檢驗替代性的視角的機會。學習者能一對一或一對多進行高交互性的交流,并為合作(如團隊項目)提供可能的機會。
網絡學習的發起者是學習者本身,學習者需要控制整個網絡學習的進程,故學習者本體對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影響因素有學科知識背景、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信息素養、協作能力。
學科知識背景 當學習者定下一個新的學習目標,他需要以原有的相關學科知識為背景來支撐后續學習,原有的相關學科知識對于學習者在網絡學習活動中有重要的意義。原有的學科知識背景可以輔助學習者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識,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并且在網絡學習過程中,牢固的學科知識背景可以使學習者更加清楚幾個學習關鍵詞中的聯系與區別,能夠更好地參與和控制學習資源搜索和學習的過程。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并使該學習活動逐步趨近一定學習目標的心理歷程[4]。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學習者對知識有一種自發的需求,對學習本身感興趣,并且愿意為之努力;外部動機是指學習者被外界一些事物誘導,完成某件事情之后可能會有一定的獎懲制度。故由外部動機所引起學習行為的學習者對學習結果比較感興趣,而不是對學習的本身感興趣。無論是內部動機還是外部動機,在影響學習者學習行為的各個因素中,學習動機是十分突出的一個。它是學習者產生學習行為的原始推動力,它的強弱能夠直接影響學習者在展開學習行為過程中的努力程度,是能否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影響因素。
網絡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者一般是自主進行某一知識學習,學習動機的強弱更能影響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在網絡學習環境下,學生需要主動發起網絡學習行為,并且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自主控制學習發展。因此,在網絡學習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學習者如果有較高的學習動機,特別是內在學習動機,能在眾多的信息中抵抗外界的干擾,獲得更高效的學習;反之,如果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較弱,很容易出現半途而廢的現象。
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目標的驅動下,有意識地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一套操作過程,是學習的規則系統,是學習的過程或步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學習者的學習方法與技巧[5]。網絡學習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對于學習者自身學習策略的考驗是十分大的。首先,學習者需要分析學習任務與自己的學習風格特點,然后根據這些特點有意識地制訂適當的學習計劃。學習者如果使用了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習效果會有顯著增強;反之,如果學習者學習毫無章法可言,可能因為長期沒有得到想要的學習效果而出現半途而廢的現象。學習策略在網絡學習過程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態,隨時隨地調整學習策略,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信息素養[6]信息素養是全球信息化趨勢下一種必不可少的綜合能力,主要由信息需求、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組成。信息素養的核心是信息能力,是指獲取、理解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及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學習者如果是一 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他能夠利用各種檢索工具制訂成功的檢索方案,從而獲取信息,評價信息對于自身的實用性,并能夠組織應用于實際中。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學習者如果能夠熟練使用信息技術,網絡學習活動也會更加順暢,這對學習者網絡學習效果有直接且顯著的影響。具有較強信息素養的學習者,能夠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將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與新的知識信息進行融合,并且在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過程中使用信息。
協作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習者會在教師的引導下與同班同學進行協作交流討論活動。與傳統課堂相似,網絡學習環境下的協作交流活動是學習者通過網絡,利用一些信息交流工具與其他學習者取得聯系,形成同伴互助,共同為達到某一目的而努力;或者與某些專業人士取得聯系,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工作以攻破某個課題。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較,網絡學習環境下的協作能夠突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更大程度上取得更多的資源,實踐應用自身知識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同樣,如果學習者不具備較強的網絡協作能力,可能在復雜的網絡學習環境下處于一種孤立的狀態,得不到充分的人文關懷,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而放棄學習。
與傳統的學習環境相比較,網絡學習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它給了人們更多的機會來接觸不同的事物,學到更多的知識,使得身在山村的學習者也有可能獲得最好的教育;而其學習資源呈現方式的多媒體性和網狀化、學習形式的多種多樣性和多向交互性,使得學習者容易迷失在知識的海洋里。網絡學習環境下的學習由學習者主動發起,并自主選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由學習環境會造成學習的不確定性,但網絡也可以通過生冷的硬件、多樣的軟件與全世界的人和資源取得交互,可以實現在充分的人文關懷下獲得最好的教育。雖然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會對學習者的網絡學習造成影響,但是只要人們在這個領域多加研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網絡學習環境下的學習將有無限的可能與更美好的前景。■
[1]李盛聰,楊艷.網絡學習環境的構成要素及特征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6(7):52-55.
[2]林陽.網絡學習環境與學習者[J].中國遠程教育,2002(9):28.
[3]Anderson T. Modes of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Recent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questions[M]//Moore M. Handbook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3:129-144.
[4]范曉玲.教育統計學與SPSS[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99.
[5]穆志剛.我國學習策略研究綜述[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7(8):29-30.
[6]章慧敏,傅德榮.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01(9):17-19.
G652
B
1671-489X(2016)12-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