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宇
摘要:版權保護和全民閱讀這樣兩個重要的時代課題,內在的相關性客觀存在。在社會發展視閾下,二者具有同一性、互動性和矛盾性。
關鍵詞:版權保護;全民閱讀;關系
關于事物間關系的探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范疇。“所有存在物都是一定關系下的存在物,存在物只有在一定關系中才可以描述其存在及其存在的意義。”版權保護和全民閱讀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兩個重要課題。從歷史源頭上看,二者關系緊密,在以平面媒體為主的時代,版權保護的物質載體和全民閱讀的物質載體高度重合——主要是書報刊等出版物。就現實作用而言,二者協同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版權保護和全民閱讀以精神產品為紐帶,通過不同的方式促進文化建設、服務社會民眾、傳承人類文明。對這樣兩個現實事物,基于社會發展視閾,運用哲學辯證思維,厘清其邏輯關系,既是理論建設的需要,有利于從相關性視角更好地把握二者的特點和功能,也是推進實踐的要求,有利于從協同角度更好地發揮二者的社會作用。
如何認識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的關系?其內涵如何?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物質世界的事物處于普遍聯系之中;而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那么,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最基本的關系就是這種關聯性。而我們探討的根本,則是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其關聯性的內涵和表現進行梳理和歸納。我們認為,作為實踐范疇的事物,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關系的主要類型為同一性、互動性和矛盾性。
一、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的同一性關系
所謂同一性,主要指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的內在一致性、趨同性,兩者相互貫通、相互融合。
首先,從內在屬性上講,二者以精神文化活動為根本。版權保護的核心在于保護“作者對其創作的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依法享有的某些特殊權利”,進而鼓勵人們從事精神生產、創造精神成果。離開了精神成果,版權就無從談起,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現實中,版權保護的各種人身權、財產權,不論其表現形式如何,核心還是對合法精神文化活動的保護。而全民閱讀,從國際上看,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讀書日,而在我國,則是為了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戰略舉措。全民閱讀的核心是讀書,進行文化接受與傳播,而非一般文化商品的消費。特別是在依托載體層面,版權保護的重要內容是對出版物相關責任人權利的保護,而全民閱讀的重點是倡導全社會讀書,以圖書等出版物為重點進行閱讀,構建“書香社會”。
其次,從目標導向上看,二者最主要的作用是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成果創作與傳播的根本保障,版權保護通過強有力的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確保了現代社會中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和壯大。版權法專家鄭成思曾言:“在靜電復印、網絡和數字技術如此發達的現代,沒有版權必然會妨礙精神成果的創作與傳播。”而全民閱讀,作為一種集體文化行為,旨在倡導文化建設、提高全民素質、優化社會風尚。在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上,全民閱讀作為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被寫入會議報告。并且,在現代社會,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也成為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版權保護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一種文化資源保護,“建立著作權保護制度,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還有利于減少對外國作品的依賴和減少智力資源的外流。”對于全民閱讀來說,則是通過強化知識、文化的傳承傳播,一方面反擊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對公眾精神文化空間的擠占,另一方面提高全民文化認知、開發和創新的能力,進而實現主動、積極的文化安全。
第三,從實施主體上說,二者都具有強烈的行政色彩。版權保護作為一種利益保護手段,原初是由版權相關權利人提出,但是真正成為一種社會機制,則有賴于政府力量。現代版權制度的濫觴,是18世紀初英國頒布的《安娜女王法令》。同樣,現代的版權保護體系,最主要的是由世界各國政府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構建的制度體系。特別是在我國,版權保護當前是行政和法制手段并重,行政力量相對較強。全民閱讀的提出,是將個體的、自發的文化行為上升為集體的、自覺的社會行動。除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世界非政府組織提倡,許多國家更是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推動。比如美國的《卓越閱讀法》、韓國的《讀書振興法》、日本的《關于推進兒童讀書活動的法律》等。我國也在著手制定《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每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各地政府大力開展多樣的全民閱讀活動,推動公共文化建設。
二、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的互動性關系
所謂互動性,主要指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交互作用,互為條件、相互影響、相輔相成。
首先,版權保護為全民閱讀提供了基礎與保障。作為以保障精神產品權利人利益為主要內容的版權保護,經過300多年的發展,既是世界公認的基本人身權利的保護,也是普遍認可的知識產權的保護。版權保護最重要的兩大作用,一是保護作者,尊重其勞動價值和權利地位,鼓勵其從事精神生產活動,二是保護作品,確保其在合乎社會制度體系的范疇內使用,不致被不當使用,損失其價值。這樣,版權保護以強有力的約束手段,一方面保證了大量的精神文化作品源源不斷地流向市場,使全民閱讀有書可讀,并且,由于版權保護而使精神勞動者獲得經濟和精神利益的現實,也有益于更多人自覺而理性地投身閱讀,另—方面,也保證了精神勞動者理性而自覺地投身精神生產活動,從根本上滿足持續不斷、豐富多樣的閱讀需求。而且版權保護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保護健康合法的精神產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全民閱讀的作品環境。
第二,全民閱讀為版權保護提供了動力和支撐。版權保護的要義不在于精神產品相關權利不受侵害,而是使精神產品價值通過合法的途徑得到最大化的體現。而全民閱讀,既是一種文化行為,也是一種經濟行為。大量的閱讀活動必然帶來大量的閱讀消費。“提倡全民閱讀,推動了書籍閱讀在公民精神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就是在擴展出版業的產品市場”,也就真正彰顯了現代版權制度的作用。并且,一個社會越重視閱讀,人們也就越重視精神勞動價值,也就有可能有更強的版權保護意識。更重要的是,全民閱讀能夠有力地提升公眾文化素養,從源頭上提高精神勞動者的技能和水平,有利于培養更多優秀的高素質精神勞動者,使版權保護的對象不斷豐富擴充——毫無疑問,沒有源源不斷的精神產品,版權保護也就失去了意義。
第三,全民閱讀與版權保護相得益彰,促進文化建設。應該說,全民閱讀和版權保護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作用體現在文化建設方面,但是二者的實踐特點又有所差別。相對而言,全民閱讀是一種主動性、擴張性活動,它以積極的方式推動人們從事閱讀文化活動,版權保護則是一種消極性、約束性活動,它以限制的方式規范制約人們的文化接受活動。相對來說,全民閱讀強調實踐活動的利己性以及集體意義,重在繁榮發展文化,版權保護重視實踐活動的無害性以及長遠意義,重在保護扶持文化。從現實情況看,二者在許多國家都處于一種并行不悖、平行發展的狀態——重視閱讀的國家,往往也相對重視版權,比如美國、英國等。這既表明二者內在的關聯性,也說明在實踐上對文化建設以至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的矛盾性關系
所謂矛盾性關系,主要指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相互排斥、互相限制,在現實中存在著沖突性、對抗性的一面。
首先是版權保護的限制性對全民閱讀的約束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神產品的商品化必然帶來文化閱讀行為的市場化——閱讀過程必然伴隨經濟學上的價值讓渡過程。也就是說,滿足社會的閱讀需求,內在地包含了利益的獲得,而進行閱讀的過程,自然有經濟利益上的付出。版權保護的顯性結果之一是杜絕不符合市場交易原則的閱讀行為或改編、編譯等再創作活動,毋庸置疑,這也會把有強烈閱讀需求而無經濟實力的閱讀者排除在外。所以,現實中可能會出現版權保護對全民閱讀產生阻礙作用的狀況,比如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弱勢群體當中。即使不考慮經濟水平差異,過于嚴格的版權保護制度也可能會傷害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影響閱讀消費行為選擇。蔡翔教授等人提出,版權制度對文化產業有一定的消極作用,會“減少社會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影響文化產品的供給”,并且提出了版權保護強度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負相關性的概念。
第二,全民閱讀的不可控性對版權保護的破壞性。全民閱讀的內涵是提倡全社會的民眾進行大規模的自覺的閱讀,這必然伴隨閱讀行為的遍及化、便捷化和便利化,由此而來的可能是版權利益的減損。因此,那些或真或偽以服務大眾閱讀、促進文化傳播為宗旨的個人和集體行為,很可能會和版權保護的理念與規則相違逆。比如私人復制,或許有利于更好地讓更多的人閱讀作品,但是在英國等版權制度嚴格的國家,這卻是被禁止的行為。再比如IT巨頭們的數字圖書館行為,的確能夠推動閱讀和文化的普及,但是在版權保護方面,卻很少能夠提出合理的實現模式。更為典型的是傳播技術的發展與版權制度的完善。回顧歷史,每每信息傳播技術獲得大發展,人們有了更加高效而實惠的閱讀工具,版權保護的范圍也就會迅即擴大、方式也就會不斷豐富,極力限制人們利用新技術對精神文化產品進行不當使用——似乎傳播技術的發展給版權保護帶來更多的是挑戰和考驗。
第三,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工作方式的差異性導致現實沖突。在現實工作層面,版權保護往往側重于行政管理、司法保護,更多的力量投入在對重要的市場交易平臺和內容傳播平臺的監管,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健全制度體系、打擊非法活動保障合法利益,較多重視法治公平、規范合理,較少關注人文關懷、精神需求;全民閱讀一般注重公共利益、文化服務,更多的力量用于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公共閱讀服務的提供,更多用一種人文性、服務性的方式驅動公眾的內在自覺,較多關注文明傳承、文化自覺,較少關注利益平衡、社會公正。因此,在工作出發點和措施落腳點上,兩者難免各自為政,甚至抵牾、沖突。比如,版權保護以法制為依據,全民閱讀以文化為重心,設計工作載體、制定工作方案,往往有較大的差異性。一個值得思考的現象是,雖然集中的全民閱讀活動和版權宣傳活動均設立在每年的4月份,但是在彼此的融合合作上,卻一直沒有明顯的突破。
總體上看,作為兩種事物,版權保護與全民閱讀緊密相關、密切相連,不論是基于版權保護還是全民閱讀工作本身出發,抑或從文化建設、社會發展的大局著眼,都需要重視二者的相關性聯系,強調平衡性和協同性,正如有的學者提出的,“就版權制度與相關政策的協調性而言,版權保護只是實現精確政策目標的‘鈍器,因此只有把版權制度與其他政策結合起來,相關政策建議才有可行的依據。”而這,也是我們討論二者關系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