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楠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82-01
數學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是思想教育和學科學習的辯證統一,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德育也是影響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故而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養在于教育,而德育則是教育的首位。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四有”新人。以上充分說明了,必須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做的:
一、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體現的人格魅力
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基礎,是學生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心理學家羅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讓人感覺到合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在數學課堂中實施民主教學,創造寬松、和諧的參與環境,才能夠提供學生以足夠的心理安全感,激發他們產生學習的需求和興趣,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從而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等。拿數學教學來說,我們經常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必須共享一個觀念:個人目標和小組目標的一致性。古人云,學學半。意思就是教會別人也是提高自己的一種方法。這樣的話,學生們一起學習,既教會了別人,又提高了自己,從而產生合作共贏的目的。在這種情境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另外,在合作過程中,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巧妙地對待學困生,如何對待同學的不同意見等等,這些,都可以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尊重他人和謙讓寬容的品質。
三、努力培養學生審美素質
審美素質是形成一個人良好的思想修養、道德行為的最重要的因素。數學是一門既美又真的科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在教學中,只要認真挖掘,就可以發現相當可觀的美育資源。如許多幾何圖行就閃爍著美的風采;有些數學內容則蘊藏著更深層的美:符號美、抽象美、統一美、和諧美、對稱美、形式美、奇異美等等。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教材內容,抓住其中的美學因素,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審美觀念的培養。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圖形翻轉得到的軸對稱平面圖案,讓學生欣賞其中的動態美及對稱美,由此引人新課。學習完后,再讓學生利用軸對稱進行簡單的圖案設計,并加入平移與旋轉,體會對稱與參差的和諧美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通過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升華美的過程,提高了審美素質,也發展了審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我在教有理數乘方時,要求同學們計算:(+1)2008和(-1)2008的值。并提示學生思考2008這個數字,很多學生就回答2008是個吉祥的數字,也有相當一部份同學說2008年,在我國北京召開過奧運會。我就順勢講了我知道的當年我國在2000年爭辦奧運會主辦權的失敗原因,要求我們學生要為中華掘起而努力讀書,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方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再例如,《拋物線》知識與飛船運行軌跡有關,我列舉嫦娥三號成功登月的實例。這樣的例子在教學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都可以使學生受到教育。
五、通過學習老一輩數學家的光輝歷程,培養學生勤勞勇敢、追求上進的作風及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我們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版數學教材中,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在教學中適時地、自然地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有關幾何的一些知識》、《中國最早使用負數》、《勾股定理》、《關于圓周率》、《我國古代有關三角的一些研究》、《楊輝三角》、《我國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閱讀教材后,告訴學生,我國自古在數學研究應用方面就有輝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發現早于世界其它國家1 1 0 0多年,楊輝三角的發現先于其它國家4 0 0多年;祖沖之對圓周率二值的計算、負數的使用、方程組的解法都比歐州早1 0 00多年,我國古代的科學成就令世人矚目。現代,我國科學的豐碩成果同樣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自豪,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發起、推廣的優選法,被廣泛地應用于生產和科學試驗,創造了很大的經濟價值;陳景潤成功地證明了數論中“(1十2)”定理,被譽為“陳氏定理”;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因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而榮獲諾貝爾獎等,這些真實典型的數學史實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個重要的并且需要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課題,每一位教師應該在進行德育滲透的同時,做到與時俱進、文遂結合,使數學學科諸因素與德育內容和諧而統一。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在學生純潔無暇的心田里種下美好的種子,必須開出絢麗的花朵。這種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是其他德育方法無法代替的。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在教學中點點滴滴,有機滲透,一定能夠達到德育、智育雙豐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