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蕾 裴 振 王金勝 牛香蘭
(長治醫(yī)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
PRL-3、MMP-2和CD105在食管鱗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霍小蕾裴振王金勝牛香蘭
(長治醫(yī)學院,山西長治046000)
摘要〔〕目的探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L)-3、基因金屬蛋白酶(MMP)-2和細胞膜糖蛋白(CD105)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與食管鱗癌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方法選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該院收集的食管鱗癌患者手術組織細胞標本為研究組,同時取該組患者癌旁組織細胞標本為對照組,應用免疫組化SP檢測PRL-3蛋白、MMP-2蛋白和CD105-MVD的表達,并計算PRL-3蛋白、MMP-2蛋白和CD105-MVD陽性表達與食管鱗癌臨床病理學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結果PRL-3、MMP-2和CD105-MVD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陽性表達率顯著高于癌旁組織(P<0.05)。MMP-2和CD105-MVD與食管鱗癌患者的分期、淋巴結轉移、浸潤程度有相關性,而PRL-3與食管鱗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有顯著相關性。結論PRL-3、MMP-2和CD105-MVD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高表達,提示三者聯(lián)合檢測或可以篩選成為食管鱗狀細胞癌診斷的早期標志物,而MMP-2和CD105可以作為預測食管鱗癌侵襲轉移和評估預后的生物標志物。
關鍵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金屬蛋白酶-2;細胞膜糖蛋白-MVD;食管鱗狀細胞癌
第一作者:霍小蕾(1981-),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組織胚胎學及腫瘤學相關研究。
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是食管癌,每年食管癌的死亡率約有30萬人〔1〕。雖然近年來對癌癥的診治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還存在預后較差的特點,主要原因是食管鱗癌的侵襲和轉移速度非常快,且早期癥狀不明顯難以獲得早期診斷。因此,對食管鱗癌早期診斷和侵襲轉移程度的生物標志物進行判斷有一定的價值。本研究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L)-3、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和細胞膜糖蛋白(CD105)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進行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收集的食管鱗癌患者手術組織細胞標本為研究組,共60例。這些組織細胞樣本所屬的病例均經(jīng)過病理診斷為首次發(fā)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37~82〔平均(51.2±7.9)〕歲,術前均未接受過放化療治療。按照國際食管癌分期標準進行劃分:浸潤程度可以劃分為4個級別,T1:腫瘤已侵及黏膜固有層或下層;T2:腫瘤已侵犯肌層;T3:腫瘤已經(jīng)侵犯食管纖維膜;T4:腫瘤已經(jīng)侵犯到鄰近的器官。淋巴結轉移的劃分也分為4個等級;N0:淋巴結沒有轉移;N1:食管或是食管周圍已經(jīng)有淋巴結轉移,大約為1~3枚;N2:食管周圍已經(jīng)有≥4枚淋巴結發(fā)生轉移;N3:血管干旁已經(jīng)有淋巴結轉移。食管鱗癌分期劃分為4個階段,Ⅰ期:T1N0M0或T2N0M0;Ⅱ期:T3N0M0或T4N0M0;Ⅲ期:任何TN1M0或任何TN2N3M0;Ⅳ期:任何T任何NM1。同時取該組患者癌旁組織細胞標本為對照組。本組食管鱗癌患者無淋巴轉移14例,淋巴結轉移46例;Ⅰ期7例,Ⅱ期18例,Ⅲ期22例,Ⅳ期13例;中高分化25例,低分化35例。
1.2方法
1.2.1主要試劑美國proteintech Grop公司生產(chǎn)的PRL-3一抗、MMP-7一抗和CD105一抗,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磷酸鹽緩沖液(PBS)和免疫組化SP試劑盒等。
1.2.2主要實驗儀器設備石蠟包埋機,日本OLYMPUS公司生產(chǎn)的組織切片機和雙目顯微鏡,以及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免疫組化濕盒。
1.2.3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步驟(1)脫蠟以及水化,30 min,60℃烤片,然后利用二甲苯浸泡,10 min/次,共2次。再用無水乙醇浸泡,5 min/次,共2次,然后用95%乙醇浸泡,5 min/次,共2次;(2)30 min利用3%H2O2阻斷,并用雙蒸水沖洗3次,每次5 min;(3)利用枸櫞酸鹽緩沖液進行抗原修復,利用高火檔微波處理,每次5 min,共2次,等待冷卻,然后再用雙蒸水沖洗,每次5 min,共3次,再用PBS洗,每次5 min,共3次,每次沖洗后對試管進行輕微振蕩;(4)將10%的羊血清滴加入試管,放進恒溫箱孵育,溫度設定為37℃,共30 min;(5)滴加一抗,再次放進恒溫箱孵育,溫度設定為37攝氏度,共30 min,放置到冰箱過夜,溫度調至4℃,第2天,復溫后利用PBS進行沖洗,每次5 min,共3次;(6)滴加二抗,鏈親和素抗生物素過氧化物酶溶液;(7)利用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顯色,并控制好顯色時間,終止染色;(8)利用蘇木素對其進行再次染色和脫水,最后用樹膠封片,待觀察。
1.2.4實驗對照和判斷標準陽性對照使用的是已知的食管鱗癌陽性片,要保證所有切片的實驗條件都一樣。對PRL-3和MMP-7結果的判斷以胞質內出現(xiàn)黃色到棕褐色的顆粒,并且采用半定量方法對陽性表達進行計算,兩個因素相乘得到總分,一是陽性細胞百分比,一是染色強度,然后進行結果判斷,陽性病例是總分≥2分者。CD105-MVD的結果判斷,對色密集區(qū)的血管數(shù)目進行計算。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結果
2.1PRL-3、MMP-2和CD105在食管鱗癌中的表達PRL-3蛋白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陽性率為48.3%(29/60),顯著高于癌旁組織表達陽性率10%(6/60)(χ2=8.143,P<0.05)MMP-2蛋白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陽性率為86.6%(52/60),顯著高于癌旁組織16%(10/60)(χ2=8.126,P<0.05)。CD105陽性信號主要位于血管內皮細胞胞質和胞膜上,鏡下可見在BC組織標本切片中血管內皮細胞呈現(xiàn)不同程度黃染(圖1)。CD105-MVD在研究組和對照組中的表達分別為(11.59±4.85)mol/L和(41.57±15.38)mol/L,相比差異顯著(t=2.323,P<0.05)。

圖1 食管鱗癌CD105的表達(SP,×200)
2.2PRL-3、MMP-2和CD105的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MMP-2和CD105與食管鱗癌患者的分期、淋巴結轉移、浸潤程度有相關性,而PRL-3與食管鱗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有顯著相關性(N1、N2、N3期PRL-3陽性率分別為33.3%、61.6%、100%,N0期為14.3%)。MMP-2與食管鱗癌患者的分期、淋巴結轉移、浸潤程度有相關性。在食管鱗癌中,MMP-2蛋白的陽性表達在低度分化和中度高度分化中有明顯差異(P<0.05),在中晚期癌癥和早期癌癥中也有明顯差異(P<0.05),在有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也有明顯差異(P<0.05),而在性別、年齡的表達中無顯著性差異(P>0.05)。CD105與食管鱗癌患者的分期、淋巴結轉移、浸潤程度有相關性。見表1。

表1 食管鱗癌中MMP-2蛋白、CD105-MVD的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
3討論
MMP-2是一類具有Zn-(2+)依賴性的內源性蛋白水解酶,主要功能就是參與細胞表面和細胞外基質蛋白降解,激活基質成分〔2,3〕。PRL-3是屬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的一員,在結腸癌肝轉移中的高表達已經(jīng)被明確證實存在〔1,4,5〕。CD105是一類細胞膜抗原,與增生有關,屬于轉化生長因子受體復合物的成員,能夠調節(jié)細胞對轉化生長因子(TGF)-β的反應,促進血管的形成等〔6〕。本研究提示三者或可以篩選成為食管鱗狀細胞癌診斷的早期標志物,而MMP-2和CD105可以作為預測食管鱗癌侵襲轉移和評估預后的生物標志物。
參考文獻4
1Kuang SQ,Liao L,Wang S,etal.Mice lacking the amplified in cancer 1/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3 are resistant to chemical carcinogen-induced mammary tumor genesis〔J〕.Cancers Res,2005;65(17):7993-8002.
2承澤農(nóng),于東紅,郭冰沁,等.食管癌MMP-2表達與p53表達和腫瘤侵襲轉移的關系〔J〕.中國腫瘤臨床,2004;31(8):471-2.
3周彩云,姚濟芬,陳曉瑞.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9及其抑制因子TIMP-1,2在子宮頸鱗癌中表達的研究〔J〕.癌癥,2002;21(7):735-9.
4Nishida K,Nakamura Y.Loss of MAL expression in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the esophagus〔J〕.Ann Surg Oncol,2007;14(5):1670-7.
5Sun P,Liu YL,Gao J,etal.RNA interference(RNAi)-mediate vascular endow the growth factor reduction with genesis in sensitivity of cancer cells〔J〕.Mol Cell,2008;308(1/2):161-8.
6Flamand V,Sornasse T,Thielemans K,etal.Murine dendritic cells pulsed in vitro with tumor antigen induce tumor resistance in vivo〔J〕.Eur J Immunol,2010;24(3):605-10.
〔2015-05-16修回〕
(編輯袁左鳴)
通訊作者:裴振(1981-),男,在讀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生理學及腫瘤學相關研究。
基金項目:長治醫(yī)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No.CX201407)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1-0113-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