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氡 郝美嘉 何 艷 張 煜
(湖北省中山醫院超聲影像科,湖北 武漢 430033)
?
超聲造影在肝細胞癌和肝局灶性結節增生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王氡郝美嘉何艷張煜
(湖北省中山醫院超聲影像科,湖北武漢430033)
摘要〔〕目的探討超聲造影在肝細胞癌(HCC)和肝局灶性結節增生(FNH)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收集該院腫瘤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5例HCC患者和30例FNH患者,分別應用超聲檢查,比較兩組超聲檢查定量參數和評價超聲鑒別診斷價值。結果超聲檢查HCC的注入造影劑到最大峰值強度增高1/2時間(RT)短于FNH的超聲結果,從開始增強到造影劑聚集最大時所需時間(TTP)、造影劑平均通過時間(MTT)、峰值強度(PI)均長于FNH的超聲結果(均P<0.05);超聲診斷HCC靈敏度、特異度、一致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4.29%、83.33%、89.23%、86.84%、92.59%,對FNH分別為83.33%、94.29%、89.23%、92.59%、86.84%,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造影在HCC和FNH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均具有較高靈敏度和特異度,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肝細胞癌;肝局灶性結節增生;超聲造影;鑒別診斷
第一作者:王氡(1974-),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超聲影像學方面的研究。
肝細胞癌(HCC)是臨床上常見的原發性肝癌,臨床上主要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結合超聲檢查對肝癌做出診斷,可以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1〕。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FNH)是肝臟一種少見的良性病變,是僅次于肝血管瘤的肝臟良性腫瘤之一,占肝臟原發腫瘤的8%,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0.9%,至今發病原因不清,近幾年來患病人數逐漸增多〔2〕。超聲檢查是FNH的主要診斷方法,但是超聲下HCC和FNH影像學檢測特征極為相似,很容易發生誤診或者漏診〔3〕。本文擬評價超聲造影在HCC和FNH中的鑒別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腫瘤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5例HCC患者和30例FNH患者。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過影像學和病理確診,并且不患有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②患者無超聲檢查禁忌證,未服用可能對評價有影響的藥物。③符合家庭倫理道德,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肝、腎、心器官功能衰竭疾病,或者不適合超聲檢查患者。②對本次研究不依存、不配合或者容易失訪患者。③研究期間不按照規定檢查或者患者轉院治療者。兩組性別、年齡、腫瘤直徑及病程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的比較±s)
1.2研究方法使用飛利浦iu22彩色超聲診斷儀、57.000數字化通道、多段變頻、多維聚焦探頭、自然組織諧波成像(Native Tissue Harmonic Imaging)、造影諧波、全景超寬成像(Freestyle),三維表面成像(3D-surface)、多普勒組織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等,配備相干脈沖序列技術(CPS)和自動追蹤造影定量分析軟件(ACQ),15 L寬頻探頭,發射頻率7~14 MHz;以意大利博萊科(Bracco)聲諾維(Sonovue)微氣泡造影劑,其內含高密度的惰性氣體六氟化锍,穩定性好,使用前應用5 ml生理鹽水配成渾濁液,開始造影時抽取2.4 ml(采用靜脈團注)。
檢查方法:首先對HCC和FNH患者腫瘤及周邊進行彩超和二維檢查,觀察病灶的大小、形態、血流狀況以及回聲。經過肘靜脈團注入造影劑,觀察病灶的血流方法以及腫瘤周圍組織超聲波增強情況,連續掃描3 min,記錄并存盤。圖像分析:通過ACQ軟件選定感興趣區(ROT),根據注入造影劑繪制時間-強度曲線(TIC),每次掃描都具有腫瘤組織和癌旁正常組織兩條線。主要參數:①從開始增強到造影劑最聚集最大時所需時間(TTP)。②注入造影劑到最大峰值強度(IMAX)增高1/2時間(RT)。③指造影劑平均通過時間(MTT)。④峰值強度(PI)。
1.3研究指標觀察兩組患者TTP、RT、MTT、PI超聲檢查定量指標間差異;超聲檢查兩種疾病靈敏度、特異度、一致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等比較。靈敏度=超聲檢測真陽性/實際病例數×100/%,特異度=超聲診斷真陰性/對照組例數×100/%,一致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陽性預測值=真陽性/超聲檢測全陽性,陰性預測值=真陰性/超聲檢測全陰性。
FNH超聲陽性判斷:輕微的低回聲或等回聲,經??梢姷椒秩~狀輪廓及低回聲聲暈,而腫塊內部回聲分布均勻,可有點線狀增強,邊緣清晰,無包膜,星狀瘢痕為輕微的高回聲,中央有粗大的動脈向四周呈放射狀,動脈血流速高而阻力低為FNH的特征性表現。HCC超聲陽性判斷:動脈明顯擴張,腫瘤區血管走型偏移或牽伸,新形成的血管畸形或扭曲,門靜脈栓塞,有時血管硬化,管腔不規則呈節段狀,異常的血管限定在腫瘤區內,與腫瘤實際大小相符。造影可能顯示1~2 cm大小的腫瘤結節,可以定位;可能發現肝內的子瘤灶。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超聲檢查定量指標比較超聲檢查HCC的RT短于FNH的超聲結果,TTP、MTT、PI長于FNH的超聲結果(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超聲檢查定量指標比較±s)
2.2超聲造影在HCC和FNH鑒別診斷價值評價超聲檢查結果為HCC陽性33例(94.29%),陰性2例(5.71%)。FNH陽性25例(83.33%),陰性5例(16.67%)。經計算超聲診斷HCC靈敏度、特異度、一致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4.29%、83.33%、89.23%、86.84%、92.59%,對FNH分別為83.33%、94.29%、89.23%、92.59%、86.84%,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FNH是肝細胞的一種良性占位性病變,按照WHO診斷標準,FNH是指肝實質增生并被星形纖維瘢痕間隔成結節狀,很少并發出血,也無肯定惡變,局灶結節樣增生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多見于女性,FNH 80%無臨床癥狀,有癥狀者不足20%,大多數肝功能正常〔4〕。多為體格檢查或其他疾病檢查發現,極少數病人肝區有輕微觸痛和叩擊痛〔5〕。臨床一般采用二維超聲檢查,FNH通常表現為輕微的低回聲或等回聲,很少為高回聲,經??梢姷椒秩~狀低音回聲,但是實質性腫塊回聲比較均勻,邊緣清晰,無包膜。彩色多普勒掃描檢查病灶中央具有大動脈并且向四周散開放射狀,動脈血流速度高低就可以判斷疾病類型。FNH超聲造影中85%~90%的患者動脈早期增強,病灶中央動脈呈現放射狀,動脈晚期病變為均勻的高回聲,門脈期及血竇期為輕微高回聲或等回聲,中央瘢痕在動脈期及門脈期都是低回聲〔6〕。超聲造影技術在肝臟局灶性病變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造影劑更新,超聲檢查可以清晰地觀察病灶中血流方向和病灶形態、大小〔7〕。
HCC隨著肝癌逐漸增大超聲顯像顯示內部回聲由低回聲、高回聲、混合回聲變化。直徑<2 cm的腫瘤常見低回聲結節型;2~3 cm者顯示低回聲與周圍回聲頻率相同;3~5 cm者多為周圍低回聲;而5 cm以上者多為高回聲或混合回聲〔8〕。隨腫瘤增大除上述多型性和多變性特點外,HCC還具有以下特征:①聲暈表現明顯的腫瘤包膜,腫瘤組織高回聲較清晰均勻,周圍組織為低回聲。②結節中結節:在高回聲型腫瘤區內具有不同回聲的結節,提示肝細胞癌中生長的新瘤灶。超聲顯像在作肝癌定位外,并可顯示門脈主干及其分支內有否癌栓形成,了解腫塊與大血管的解剖關系,有否癌腫播散及腹腔內淋巴結轉移,對術前確定治療方案,估計切除可能性及選擇肝動脈栓塞適應證和術后監測復發均有重要價值。超聲檢查肝細胞癌和FNH鑒別診斷具有重要作用〔9〕。
本研究說明造影劑在HCC微血管較豐富,達到峰值強度時間短,并且微血管是逐漸增多的。另外,超聲檢查在兩組中均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所以不僅可以應用于疾病鑒別診斷,而且可以應用于疾病篩選和高危人群確定,在臨床和疾病預防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超聲檢查由于費用、操作方面,不能應用于大規模的人群疾病篩檢中,所以臨床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降低費用和操作方便等。
參考文獻4
1秦勝亞.超聲造影在肝臟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與進展〔J〕.淮海醫藥,2014;32(2):201-4.
2楊潔,卓忠雄.超聲造影在肝局灶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2):231-2.
3趙志華,廖錦堂,唐宏偉.超聲造影在肝臟局灶性病變定性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4;16(9):637-9.
4陳瀚勛,盧敏艷,舒琦,等.超聲造影在肝細胞癌和肝局灶性結節增生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5;22(1):85-7.
5張炳跡,李遠,畢濤,等.中國肝細胞癌患者TACE術后死亡原因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6):5152-7.
6孫秋紅.超聲造影在肝臟良性局灶性病變中的應用〔J〕.醫學研究雜志,2014;43(10):186-8.
7張煜,周靜,李明星.超聲造影在肝臟局灶性病變良惡性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2):272-7.
8李振燕,杜瑞清,馬春華,等.超聲造影在肝臟病變中的應用分析〔J〕.河北醫藥,2015;37(3):410-1.
9張智群.原發性肝Ca和肝局灶性增生結節的超聲臨床對比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4;10(1):151-3.
〔2015-05-16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1-0119-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