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平 常朝華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麻醉二科,山東 濟南 250033)
?
硬膜外復合全麻與單純全麻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腹部手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任平常朝華1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麻醉二科,山東濟南250033)
摘要〔〕目的探討硬膜外復合全麻與單純全麻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腹部手術后并發癥的影響。方法收集該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壓且施行腹部手術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給予硬膜外復合全麻,對照組給予單純全麻,觀察兩組麻醉和手術基本情況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芬太尼、異丙酚用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術后發生肺部感染、術后躁動、術后惡心嘔吐、低氧血癥和通氣不足、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術后至清醒時間、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硬膜外復合全麻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腹部手術麻醉藥物用量少,并且術后并發癥少,更具有安全性。
關鍵詞〔〕高血壓;腹部手術;硬膜外復合麻醉;單純全麻
1山東省榮軍總醫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任平(1982-),女,住院醫師,主要從事麻醉學方面的研究。
老年高血壓患者由于其特殊身體狀況和免疫能力,臨床上對腹部手術一般采用全身麻醉方案〔1〕,傳統上單純的全身麻醉效果較好,但是麻醉使用的藥物劑量大,術后患者恢復較慢〔2〕。并且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單純的全身麻醉會出現煩躁、昏迷等嚴重并發癥,近年來臨床上開始采用硬膜外復合全身麻醉方法,麻醉藥物劑量使用較好,患者術后恢復蘇醒快,可以盡快恢復自主呼吸,降低了手術對患者損害〔3〕。本文旨在觀察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腹部手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心內科2013年6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壓且施行腹部手術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60~85〔平均(72.56±6.85)〕歲。納入標準:①經過明確診斷患有高血壓,并且經過抗高血壓治療后,符合開腹手術要求。②均符合全身麻醉條件,并且對于麻醉所使用藥物無禁忌證或過敏者。③符合家庭倫理道德,研究不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的肝、腎、心等器官衰竭性疾病或具有全身麻醉或硬膜外穿刺禁忌證者。②麻醉風險較大,即美國麻醉師協會(ASA)等級≥Ⅳ級者。③正在服用可能影響治療藥物或者患者高血壓無法有效控制者。④不依存、不配合、不按照規定進行身體檢查或者有可能轉院治療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基礎資料無差異(P>0.05),見表1。
1.2研究方法觀察組給予硬膜外復合全麻,對照組給予單純全麻。患者術前均按照階梯降壓,先給予利尿劑,再給予利尿劑加β-受體阻斷劑,最后給予血管緊張素等,控制血壓在正常范圍并且穩定。術前準備好器官插管、心肺功能檢測儀、給氧設備、麻醉機以及一些急救藥品等。硬膜外穿刺:穿刺選擇側臥位,穿刺部位選擇胸12至腰2棘突間隙,采用旁入法正中入路穿刺,待感覺穿刺到位后留置硬膜外導管,間隙注入局麻藥利多卡因5~10 min。全身麻醉:①全麻前處理: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設備的準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藥。②麻醉誘導:首先患者深呼吸4次,增加肺部氧的飽和度,靜脈注異丙酚,根據患者體重、性別、年齡等適當調節藥物劑量,按照2 mg/kg緩慢靜注,直至臨床上產生麻醉作用,靜注芬太尼2~5 μg/kg,順式阿曲庫胺0.15~0.2 mg/kg,加壓通氣3~5 min進行氣管插管,維持一定機械通氣。③麻醉維持:芬太尼3~5 μg/kg+異丙酚4~8 mg·kg-1·h-1+肌松藥維持。觀察組患者給予硬膜外持續性注入利多卡因(2%),6 ml/h,對照組持續注入生理鹽水。④麻醉恢復:患者蘇醒時間與中央室(血漿)麻醉藥的濃度密切相關,手術結束前停止硬膜外麻醉,同時開啟鎮痛泵,緩慢注入鎮痛藥物。
1.3研究指標觀察兩組麻醉時間、麻醉藥物用量(芬太尼、利多卡因、異丙酚)、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兩組術后基本情況,包括感染、術后躁動、術后惡心嘔吐、低氧血癥和通氣不足、心功能不全、術后至清醒時間、拔管時間、支氣管痙攣、腦血管意外、冠脈綜合征、腎功能損害、術后至排氣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手術基本狀況比較兩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芬太尼、異丙酚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術后基本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肺部感染、術后躁動、術后惡心嘔吐、低氧血癥和通氣不足、心功能不全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至清醒時間、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支氣管痙攣、腦血管意外、冠脈綜合征、腎功能損害、術后至排氣時間差異不明顯(均P>0.05),見表3。

表1 兩組基本資料的比較(n,n=40)

表2 兩組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表3 兩組術后基本情況比較〔n(%),n=40〕
3討論
硬膜外復合麻醉是現在臨床常見的麻醉方式,是將局麻藥注入硬膜外腔,阻滯脊神經根,暫時使其支配區域產生麻痹。經過大量臨床實踐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全身麻醉加硬膜外穿刺麻醉具有明顯的麻醉優勢,但是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適合此麻醉方式〔4〕。主要適應證為腹部及以下的手術,包括泌尿、婦產及下肢手術。頸部、上肢及胸部雖可應用,但管理復雜〔5〕。主要禁忌證〔6〕: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穿刺部位感染或者菌血癥可致硬膜外感染、低凝狀態者,近期使用抗凝藥物未停用足夠長時間者,穿刺部位術后、外傷、畸形者,腰背部疼痛在麻醉后可能加重者、患者及家屬有顧慮者、精神病、嚴重神經官能癥以及小兒等不合作病人。
由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輸注的藥物不同,復合麻醉由于麻醉效果較好,可以維持到整個實驗結束,硬膜外復合麻醉持續性給予硬膜外麻醉藥物,患者可以盡早進入麻醉狀態,并且患者手術期間無蘇醒危險性發生,可以保持整個手術過程較好的麻醉狀態,節省了單純性全身麻醉手術期間繼續麻醉的時間,手術質量好。單純全身麻醉患者可能中途會有知覺,會導致再次麻醉,延誤手術進行,并且符合麻醉使用芬太尼、異丙酚用量等麻醉藥物劑量較少,患者術后蘇醒較快,術后恢復較快,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硬膜外復合麻醉已經在很多疾病治療中使用,并且得到了較好的麻醉效果和治療效果。此外,本研究與有關硬膜外復合麻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較高的報道不一致〔7〕。可能是整個硬膜外穿刺給予患者傷害或者個人體質不同造成的麻醉效果差異。
參考文獻4
1徐翔.氣管全麻或硬膜外復合全麻對胃癌根治術患者麻醉效果和術后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實用癌癥雜志,2014;29(12):1601-3,1606.
2馬海燕.硬膜外復合全麻對腹部手術患者血液循環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6):24-6.
3朱洪遠,劉充衛,姜華華.硬膜外復合靜脈全麻與全憑靜脈麻醉在上腹部手術中的比較〔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0):4306-9.
4周巖,王東信.硬膜外阻滯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腹部手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10):968-70.
5黃劍波,黃強,涂素蘭.硬膜外阻滯復合全麻對胃癌手術患者血漿IL-2、IL-4濃度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3;24(18):2678.
6艾志群.硬膜外聯合全麻在腹腔鏡下腹部手術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29-30.
7文利東,代傳興,林麗,等.不同全麻方式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認知功能影響的比較〔J〕.重慶醫學,2013;42(29):3508-11.
〔2015-05-16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1-0141-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