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菊 尹則琳
(天津市眼科醫院,天津 300020)
?
天津市60歲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視力患病率及致盲原因
孟艷菊尹則琳
(天津市眼科醫院,天津300020)
摘要〔〕目的探討天津市60歲及以上人群的盲和低視力患病率及致盲原因。方法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天津市60歲及以上居民5 872例為調查對象,進行基本情況問卷調查及眼部檢查。結果實際共檢查5 520名調查對象,按世界衛生組織視力損傷標準,單眼低視力患者290例(5.25%),雙眼低視力患者243例(4.40%),單眼盲患者266例(4.82%),雙眼盲患者145例(2.63%)。盲和低視力患病率與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年收入、親屬是否患病等因素有關;單眼低視力主要致病原因為白內障(45.17%),屈光不正(22.07%)、黃斑變性(8.28%),雙眼低視力患者主要致病原因為白內障(50.62%)、屈光不正(19.75%)、黃斑變性(11.11%),單盲主要致病原因為白內障(54.51%)、眼球萎縮/缺如(9.77%)、屈光不正(9.02%),雙盲主要致病原因為白內障(44.82%)、青光眼(10.34%)、黃斑變性(7.59%)。結論天津地區老年人群盲和低視力患病率較高,白內障為老年人的常見眼病。
關鍵詞〔〕盲;低視力
第一作者:孟艷菊(1969-),女,主要技師,主要從事屈光不正和低視力的矯正研究。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進展,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和特殊醫療保健問題日益突出,其中老年人盲和視力損傷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1〕。天津是我國率先進入老齡化的城市之一,但尚無關于天津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盲和低視力患病率的調查。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天津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盲和低視力的患病率,分析引起視力損害的因素,為本地區防盲治盲及眼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4年1~12月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從天津市隨機抽取河東區、紅橋區、西青區、津南區、靜海縣等5個區縣,再從每個區縣隨機抽取5個街鎮或街道辦,然后從每個街鎮或街道辦隨機抽取5個自然村或居委會,對其中60歲及以上的常住人群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所有參加調查的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組織實施確定目標人群后,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各街道或居委會取得聯系,制定調查時間表。調查地點設在各居委會活動室,由天津市眼科醫院醫生、經過培訓的視光學醫師、社區服務中心醫師組成視力普查小組,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1.2.2問卷調查設計統一的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家族史等。
1.2.3眼科檢查由視力普查小組對調查對象逐人進行裸眼視力、日常生活視力檢查,并對盲和低視力的原因進行鑒定。采用E型國際視力表檢查視力;使用裂隙燈顯微鏡(YZ5E型,蘇州六六視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檢查受檢者的結膜、角膜、前房深度、虹膜、晶狀體渾濁度等;采用直接檢眼鏡檢查研究對象的玻璃體、眼底。
1.3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2〕,盲指較好眼最佳矯正視力<0.05或視野半徑<10°;低視力指視力較好眼最佳矯正視力0.05~0.3。各致盲眼病按照《眼科學(第七版)》診斷標準進行診斷〔3〕。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定性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盲與低視力患病率選取調查對象5 872例,實際參與調查5 520例,受檢率94.00%;其中男2 471例,平均年齡(71.2±10.8)歲;女3 049例,平均年齡(72.8±11.4)歲。在參加調查的5 520例中,單眼低視力患者290例(5.25%),雙眼低視力患者243例(4.40%),單眼盲患者266例(4.82%),雙眼盲患者145例(2.63%)。
2.2不同特征老年人群患病情況單眼低視力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年收入、親屬是否患病等因素有關(均P<0.05);雙眼低視力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年收入等因素有關(均P<0.05);單眼盲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年收入、親屬是否患病等因素有關(均P<0.05),雙眼盲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年收入等因素有關(均P<0.05)。見表1。
2.3盲與低視力原因分析見表2。診斷的290例單眼低視力患者中,前三位致病原因為白內障、屈光不正、黃斑變性,243例雙眼低視力患者中,前三位致病原因為白內障、屈光不正、黃斑變性,266例單盲患者中,前三位致病原因為白內障、眼球萎縮/缺如、屈光不正,145例雙盲患者中,前三位致病原因為白內障、青光眼、黃斑變性。

表1 不同特征老年人群患病情況〔n(%)〕

表2 老年患者盲與低視力原因分布〔n(%)〕
2.4調查對象眼科檢查情況調查對象1年內進行常規眼科檢查者占51.01%(檢查1次者2 097例,檢查≥2次者719例),其中開展眼底檢查的占39.00%(其中做1次眼底檢查者1 545例,做2次及以上眼底檢查者608例)。
3討論
盲及低視力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低下,并且不能矯正或視野縮小,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本研究調查發現,天津地區單眼低視力、雙眼低視力、單眼盲、雙眼盲等的患病率高于長春〔4〕、滕州〔5〕、湖南花垣〔6〕、上海陸家嘴〔7〕、甘泉〔8〕、廣州東莞〔9〕等地患病率,低于昆明〔10〕、遼寧農村〔11〕、南通〔11〕、云南瀘西〔12〕等地區患病率,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
眼病調查結果顯示〔13〕,年齡是致盲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經濟狀況、性別、受教育程度等也對盲和低視力有影響。本研究發現,盲和低視力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這與相關研究一致〔10〕。可能與隨年齡增加,老年人各器官衰老,眼也同樣衰老,功能退化,相應免疫力減弱,眼部相關疾病患病率逐漸升高有關。老年女性盲和低視力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與齊慧等〔7〕關于老年人盲和低視力調查結論一致,可能與本地區女性壽命長于男性,或女性生育、雌性激素分泌等生理因素影響有關。有研究表明絕經期婦女雌激素缺乏可增加晶狀體渾濁的危險性〔14〕。但也有研究顯示〔11〕,盲和低視力患病率無性別差異,這也能與不同經濟狀況、城鄉地域差異有關。文化程度對盲和低視力也有一定影響,教育程度低的老人盲和低視力患病率明顯高于文化程度高的老人,這與黃曉燕等〔15〕研究一致。這可能與接受的教育水平低,大多從事戶外勞動接受紫外線照射較多致白內障發病率高和經濟條件差無力支付治療費用等有關;同時,所接受眼科常識和醫學知識教育少,對疾病認識不足也有關。因此,在今后防盲工作中除了要普及眼病相關防護知識外,還要適當降低手術治療的相關費用。
白內障是致盲和低視力首要病因,這與全國其他調查研究一致〔7,10,12〕,說明白內障仍是目前防盲治盲工作重點。此外,屈光不正是致盲與低視力的第二病因,也需要重點關注。而且,近年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長迅速,且對視力損傷巨大,因此也應密切關注。應針對目前的致盲和視力低下的眼科疾病譜進行積極干預,使老年人群積極預防并盡可能在發病初期得到針對性治療,從而使視力受損程度降到最低。本研究還發現,老年人群1年內進行常規眼科檢查及眼底檢查的比例較低,這也發映出眼科醫療資源的相對不足,應建立眼科醫防工作機制,深入社區開展眼病的篩查。
參考文獻4
1唐麗君,鄧仁政.重慶市55歲以上中老年人群眼病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7):1465-6.
2孫煒,于佳明,尚琢,等.遼寧省農村地區50歲及以上人群致盲眼病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4;43(8):706-8.
3趙堪興.眼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4凡文博.長春市60歲以上老年人群眼病調查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4):112-4.
5王桂敏,周成超,畢宏生,等.2008年滕州市50歲及以上農村居民盲與低視力患病及其原因分析〔J〕.預防醫學論壇,2012;18(8):574-6.
6段國平,王運,賀貴云,等.湖南省花垣縣50歲及以上人群盲與低視力流行病學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8):1423-5.
7齊慧,楊琛,陳華,等.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60歲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視力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8):748-50.
8黃燕,孫嘉禧,龔程,等.上海市甘泉社區60歲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視力現況調查〔J〕.上海預防醫學,2014;26(6):298-300.
9張立新,郭海科,羅中伶,等.東莞市橫瀝社區中老年居民盲和低視力的患病率調查〔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3;7(10):4558-60.
10吳敏,朱明.昆明市老年人群盲和低視力患病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眼科新進展,2009;29(8):617-9.
11胡健燕,季何清,王旭光,等.南通市近郊農村50歲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視力的現況研究〔J〕.交通醫學,2010;24(2):133-6.
12蔡寧,陳苗苗,袁援生,等.蔡山云南省滬西縣盲與低視力患病率及病因調查〔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34(2):39-43.
13奕秀麗,朱麗梅,許陽.北京市豐臺區55歲及以上老年人群眼病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1):2349-51.
14賈建芳.南寧市4782例體檢者眼病調查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2):604-5.
15黃曉燕,葉親穎,梁曉東,等.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農村50歲及以上村民盲和低視力流行病學調查〔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4;32(1):105-7.
〔2015-08-24修回〕
(編輯袁左鳴)
通訊作者:尹則琳(1967-),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青光眼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No.2011BAI02B06)
中圖分類號〔〕R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1-0176-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