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238-01
葉瀾教授指出:“只有關注學生的潛在性,才會促使學生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日俱增,基本技能逐漸提高,并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思維、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推理、判斷能力。這就為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提供了潛在性。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通過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開啟他們的心智,以期讓學生學會學習,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如何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實踐告訴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
興趣是每位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探索的內驅力。閱讀教學中首先應當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生一旦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就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為課堂理想的教學效果提供了前提條件——學生想學。
小學語文教材語言生動形象,可視、可感、可說、可演性很強。教學時,我們可充分利用這些特點,或介紹背景,或語言描述,或越用多媒體展示精彩場面,或現場表演,讓學生身臨其境,對課文運用精妙的語言描繪的場景、刻畫的人物、抒發的情感、闡述的哲理產生興趣,對這些場景、人物、情感、哲理如何用精妙的語言表達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教學《桂林山水》時,我通過創設“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學生帶入桂林,接著描述:“到了桂林,呈現在我們眼前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畫。”隨即出示一張課文放大的插圖,并給這段內容配上輕柔的音樂,學生欣喜地看著,入情地聽著,而這時我則以導游的身份范讀課文。語言的美、圖畫的美與音樂的美相結合,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習的興趣盎然產生,激活了學習潛能,這時再讓學生自己當小導游,試著介紹一下桂林的美景,放手讓學生自學課文。
二、營造氛圍 體驗學習過程
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龍澤武指出:“在促進兒童學習方面,不能無視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織在人的思維中或者成為障礙,或者成為刺激。”必須建立平等、和諧、情感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愉快、輕松、民主的氛圍,形成良好的學習壞境,使學生精神振奮、輕松自由,克服學習上的自卑感和恐懼心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敢于表現自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水平,體驗學習的過程。課堂上,老師要甘做“人梯”,做“幕后導演”,把學生推向語文學習的前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善鼓勵。忌猜忌,善于運用言情、表情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學習。我們還要設計多種學習形式,如自學感悟、討論交流、集體評議、師生共同探討等,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如教學寓言故事《揠苗助長》時,我總是不遺余力地為學生搭建朗讀平臺,營造朗讀氛圍,潤物無聲地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地體會農夫的“筋疲力盡”,我會隨著學生抓住“一棵一棵”等詞,這樣引導:“累了一整天的農夫,他累嗎?讓學生自己討論說一說,說完后再把這份感受送進去讀一讀。”在反復地讀中慢慢品味詞語的妙處。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設計學生參與學習的多種形式,就是給學生搭設敢學、敢辯、敢發表見解的大舞臺,為他們創造展示自我、激發潛能、開啟心智的空間。
三、加強指導 提高學習能力
學生想學、敢學并不是最后的目標。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要以教材為例重視學法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有法,但無定法,我們應當研究如何引導學生以教材為例,分為別類地去認識各類文章的特點和規律,從中體會不同文章的不同學法,使之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當我們教學描寫美好景物或者美好事物的課文時,首先應當指導學生抓住文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語句,讓學生品味語言感受美,熟讀成誦體會美,總結提煉升華美。最后讓學生能說出讀后自己“感受到什么”和“怎樣感受到的。”或者,當我們教學介紹動物、植物或自然環境以及各類產品的說明文時,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數字說明、類比說明、舉例說明等語句,從中體會到所介紹對象的本質屬性、生活規律等有價值的東西,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認識到了什么”和“怎樣認識到的”。我們如果能夠經常按照這些方法指導,學生便會養成注意運用學法的習慣。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實現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