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萍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有效開展,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最終使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樂觀、向上地面對生活和學習,為今后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377-01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指出:“一位負責任的教師,最重要的,不僅要給學生以眼前的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有利于未來,有利于人類的個性”,關注心理健康、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代的召喚、社會的需要,也是教師的責任之一。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有很多種,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方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能使教學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最終使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樂觀、向上地面對生活和學習。
一、在教授具體課文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蘊涵著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主題,大多表現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謳歌,對假惡丑的鞭撻與擯棄。在備課時,就要提煉出能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各種因素,針對性地預防和治療學生可能發生的心理障礙。此外,中學語文教材中有甚多大家,這些大家的人格、思想品質都受后世所景仰。如蒲松齡落第卻發憤創作,蘇東坡屢遭貶謫卻樂天超脫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的很好榜樣;人,應該振奮精神,充滿樂觀的信念,只有這樣,才會在不斷的探索與追求之中,永遠保持蓬勃的朝氣,不斷地去開創新的業績。此外,在現代文中也可以有很好的應用,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提醒幸?!返日n文時,可以結合其謳歌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二、推薦學生課外美文閱讀,在學生在閱讀中健全心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將一些美文推薦給學生,挖掘其人文意義,讓學生獲得感悟,在閱讀中健全心理。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從課外讀物中找一些成功人士的奮斗事跡或者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例子來進行閱讀,了解如霍金、海倫·凱勒、張海迪、桑蘭這些通過努力奮斗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生動例子,使學生明白真正健康的人生含義,可提高學生自己的心理素質,并可以引導學生克服狹隘、自卑、消極、悲觀等不良心理,增強自信心,樹立遠大的理想;
三、豐富語文活動,加強心理引導
在實踐中,有個別的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差,對別人的言行舉止十分敏感,不愿見人,回避與人接觸,見人緊張,怕在他人面前說話,怕與別人的目光接觸。我們則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豐富語文活動來讓學生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比如,我們可以組織開展朗誦、辯論、答記者問、即席采訪等活動,在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凸現學生的自我意識,鍛煉他們的能力,誘發他們的心理潛能,展示他們的自我價值,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獲得自信;又如,開詩歌朗誦會,可以讓學生坦然地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教學詩歌單元后,可以指導學生寫詩歌,明確告訴學生在詩歌朗誦會上每個同學都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再如,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創作小品、相聲、舞蹈、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本劇等,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也培養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或者組織學生熟讀、背誦名言警句,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事實證明,這些活動不但能使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高漲,而且能有效提高他們的綜合心理素質。
四、通過學生作文實施心理教育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文來感悟學生的思想,作文最直接地關聯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價值等,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一種表達和宣泄的通道,是得到理解和支持的來源,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有利渠道,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多得的良機。學生平時那些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如師生、同學之間的沖突,學習、生活中的自卑、挫折,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喜悅,還有青春期的萌動、茫然等,都可能會不經意地訴諸文字。此時,教師應在批改時,一定要認真揣摩、分析,做到細心觀察、仔細聆聽,對其思想上的偏激、看問題的片面在適當的時機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和心靈的撫慰,引導學生的心理發展方向。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習作洞察他們的心理,并嘗試著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獲得學生的理解與信任,也就為之后的心理教育滲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踐證明,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而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反過來會促進作文教學的發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達成一個雙贏的局面。
五、使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中學生在學習上有成功感,就能夠為自己的點滴進步而高興,成功感越多,心情越開心,越不容易思想偏激。自信它也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可以激發較高的水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達到最佳狀態。而不論是什么樣的學生,都總會有優點和長處,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及時加以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喜歡自己、肯定自己,從而增強自信,具有良好的心境。我們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學會說“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難”,并創造機會,適當降低難度,使他們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充滿自信,樂觀面對生活。
總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是現代教育所必然的要求。所以,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在給學生傳授知識文化的同時注重培養他們的道德理念和健全人格,認真踐行“教育對人的未來負責”這一教育理想。
參考文獻:
[1]吳洪清.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J].文理導航(上旬),2014,(8):14.
[2]劉丹.潤物細無聲——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J].文教資料,20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