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摘 要】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它對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實踐領域,對有關學校文化內涵的理解,存在著“四種”傾向。筆者從管理學組織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學校文化的含義,提出了全面理解學校文化含義的五條思路,歸納提煉出了學校文化的五個特征,得出了應該把“學校有沒有文化”的問題,轉變為“有什么樣的學校文化”的結論。
【關 鍵 詞】 組織文化;角度;理解;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學校文化與其發展是無法剝離的,學校文化在學校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它對學校持續、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問題提出
當前實踐領域有關學校文化的理解,盡管有一些文化學、管理學的色彩,但總體上是一種教育學的思路,主要從教育教學資源的角度看待學校文化。由此,在實踐過程中容易陷入口號化、形式化、物化的誤區,這種教育學思路的學校文化建設因此收效甚微。就當下現實來看,我們討論學校文化建設問題時,已經不是在說學校的某一項具體工作,而是在談整體的學校發展戰略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從管理學組織文化的角度思考學校文化的含義。
二、目前,對學校文化的理解主要存在著四種傾向
透過當前中小學文化建設的實踐來看,對于學校文化概念的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四種傾向。
一是,將學校文化理解為“歷史”的傾向。有的學校依托于所在地的歷史提煉學校文化,比如某城市一所小學,圍繞當地具有若干歷史的水源,提出以“水源品質、水源情懷”為核心價值的“上善若水文化”建設目標。有的學校則依托與學校有關的歷史名人表達學校文化。還有的學校基于學校自身的歷史闡發學校文化。
二是,將學校文化理解為“教育理念”的傾向。很多創立歷史不長的學校,往往采用這種方式構建學校文化。不同的學校其文化所表達的理念維度有所差別,有的學校文化側重于表達一種教育態度。還有的學校文化側重于學生培養目標的表達,如某省一所鄉村小學,以“自強不息”為學校文化,意在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鼓舞學生,把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自信剛健”的人。另外有些學校文化側重于表達教育教學方法上的追求,如某市一初級中學,將學校文化定位為“追求卓越”。
三是,將學校文化理解為“品牌”的傾向。無論是借助歷史還是基于教育理念提出的學校文化,很多時候都是希望以此形成學校的品牌。品牌概念下的學校文化建設,有兩個主要特征:其一,在認識上,突出學校文化的獨特性。即認為“學校文化是一種個性、一種品味”,“是學校建設、管理、發展的獨特品格和風采”。所謂個性或獨特風格,有一個簡單要求,即學校文化要與其他學校有所區別。其二,在操作上習慣用品牌形象設計的套路“打造”學校文化。很多學校都參照“企業形象識別系統的模式(CI),從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幾個方面”,建設與表達學校文化。一些學校甚至委托專門的品牌形象設計、咨詢公司,策劃與推廣學校文化。CI具有“差別性、標準性、傳播性、系統性、戰略性等特征。”導入CI后,往往能使組織的各個方面從深層的組織理念到表層的組織標志均發生積極的改變,從而綜合作用到組織的相關機構和個人上,產生全方位的功能。
四是,把學校文化理解為“環境”的傾向。盡管沒有任何一所學校會說,學校文化就是學校“環境”。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工作和重點投入都是放在環境方面。從標牌、標語,到文化走廊、文化墻,再到文化景觀、文化建筑,為了“讓每一面墻會說話,每一株花草樹木會微笑”,有些學校的環境布置可謂做到了極致。
將環境面貌、學校標識、學生活動等理解為學校文化是不恰當的,它們只能算是學校文化的淺表層。環境的確很重要,但不能將文化與環境混用,環境是文化的反映,不是文化的本身。
三、全面理解學校文化含義的思路
1. 學校文化是有關“人”的文化。只有人類才有文化,文化是因“人”而生的。在人未出現之前,不存在文化,在文化出現之后,文化又影響著人的發展。文化將人與自然事物和動物區別開來,離開“人”就談不上什么文化。理解學校文化首要是要明確,它是有關“人”、指向“人”的。它意味著,學校文化要“目中有人”,要意識到,文化的焦點是“人”,而不是“物”或“事”。同時,作為一種組織文化,學校文化關涉的又是“當下之人”與“現實之人”。一方面,盡管學校文化的形式與過去的積淀有關,但它主要是當前學校成員情況的反映。另一方面,盡管學校文化包含對理想的期待,但它主要是學校當下之人現實情況的反映,那種偏重“理想”而與人之“實際”缺乏關聯的文化,不是真實的學校文化。
2. 學校文化是有關人之“關系”的。與它有關的不是個體的人,也不是多個個體的簡單集合,而是人們之間所形成的關系。因此,從“人作為關系存在”的本質來看,學校文化也不是個體人的體現,而是人之關系的體現,也只有定位于“關系”,才能發掘學校文化的價值,彰顯學校文化建設的意義。榮格曾說過,“一切的事物都沉淀為人格,重要的不是個體人格而是集體人格”。
3. 學校文化是學校外部適應與內部整合過程中形成的。人們普遍誤認為學校文化是組織的內在方面,是一種內部構建的組織文化,而幾乎忽視了學校文化的社會背景。這種學校文化,不僅想當然地認為學校文化是自身獨特性的體現,容易將學校文化視作手段和工具,是管理者可以根據管理需要進行控制的變量。一所學校能夠存續,保證正常運行,必定要在組織成員之間形成一組彼此相互理解的語言和概念范疇、一套處理相互關系的規則、一種開展工作與活動的規范,這些語言、概念、規則和規范等內容,就構成了學校文化。
4. 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延續不是為了守護而守護。守護的目的,除了確立文化認同,還要選擇歷史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加以發揚光大,使得歷史文化所構筑的靈魂,既能成為確認學校文化身份的標識,又能夠在新時代里引領學校健康發展。守護歷史文化并不是意味著回到歷史,而是立足于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要選擇有利于當代人全面、健康發展的文化。
5. 學校文化建設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文化層面講,它包含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器物文化固然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構成部分,但如果學校缺乏相應的科學管理制度和有序的制度文化,缺乏進取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先進的文化理念,器物文化就可能淪為毫無生命和意義的東西。因此,在思考學校文化建設中,要樹立整體性和協調性的觀念,在頂層設計階段就要全盤顧及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協調發展。
四、結束語
對前述有關學校文化含義的理解,并結合組織的使命,筆者認為,值得我們期待的學校文化應該有“人本化、合作化、整合性、繼承性、系統性”五個方面的特征。其中,“人本化”是因為學校文化是有關人的;“合作化”是對學校文化是有關人之關系的積極回應;“整合性”是學校文化作為外部適應與內部整合的產物的正面要求;“繼承性”是對學校歷史文化的守護和延續;“系統性”是在學校文化構建中注重頂層設計,注重全面、協調、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當下,不少人常用“這個學校有文化或沒有文化”來評價一所學校,這種評價思路不夠妥當。文化是一個中性概念與現象,學校文化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因此,“有沒有學校文化”的問題,應該轉化為“有什么樣的學校文化”或“如何構建學校文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余秋雨. 何為文化[M]. 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2012.
[2] 管寧. 城市品牌建構的文化思考:基于文化選擇與創造的視角[J]. 文化產業研究,2014(2).
[3] 許潔虹. 管理學教程[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4] 周三多. 管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