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穎
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要凸顯實效性,其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第一,學生是否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能否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自己完善和建構(gòu)知識的組成,形成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和學生共同進步發(fā)展。第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通過自主學習悟出了多少道理。因此,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師的日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簡要談談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方法。
一、正確定位師生角色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處于領(lǐng)導者的地位,課堂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新課程理念要求要以人為本,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使學生在自我實踐中逐漸提升文學素養(yǎng)。而教師作為引導者、組織者,指導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提升能力,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定位,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對師生角色進行了正確定位。
二、用活教材,激發(fā)興趣
教學過程中教材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要發(fā)揮教材本身的吸引力。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用活教材,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jīng)驗,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溝通好語文教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并通過課文的學習,為學生滲透一些傳統(tǒng)文化,將語文課堂教學進行課外延伸,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也有語文。此外,還可以舉辦學生喜愛的語文課堂活動,如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小小主持人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帶來的快樂。
三、溝通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要想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語文教學中去,就要將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與生活多結(jié)合、多溝通。如在作文教學中,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yè):欣賞歌曲“聽媽媽的話”,朗讀歌詞,并結(jié)合課文寫一篇日記。這不但沒有成為學生的負擔,反而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文學來源于生活,學習最終也是為生活服務。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要深入挖掘課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并將其進行有效整合,設計出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此外,還要將生活中的資源為語文學習所用,這也符合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這一觀點。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自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今后的生活學習都有很大幫助。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多質(zhì)疑,并通過生生交流,讓學生親自解決、互相合作,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樣可以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讓學生在體會、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解惑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自主學習能力還較差,需要教師做好要求,細致、耐心地為學生做好指導,并逐漸放手,讓學生體會到通過自己努力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在基礎教育中起著奠基作用,它是各科學習的基礎。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改進教學方法,首先要改變的是觀念,用觀念指導行動。盡管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只要語文教師深入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一定會探索出更多適合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