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 要】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同學們正一遍遍誦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然而誦讀只是培育核心價值觀的第一步,知曉不一定理解,不一定認同,更不一定踐行!《品德與社會》課程著重提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中段歷史題材的教學,讓學生感知祖國的歷史知識,感受祖國歷史的源遠流長,感悟祖國發展的日新月異,從而“打開心靈的窗戶,觸動內心的感動,激發內心的感悟”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愛國價值觀”。這樣“尊重學生、啟迪心靈、滋養美德” 的教學源起和教學實踐才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一種使命!
【關 鍵 詞】 歷史題材;愛國價值觀"培養;品德與社會
誦讀聲朗朗,卻難走進心坎里。開展“愛國價值觀”有效培養實踐的目的:任何道德行為的踐行,都需要經歷獲得道德認知、積累道德情感、磨礪道德意志這前三個階段,“愛國”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也是如此。“愛國價值觀”的提出,是黨的十八大對全體公民提出的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如僅僅將“愛國價值觀”的培育定位在誦讀層面,那么簡單的知曉一定不會對“理解認同、感悟反思、銘記立志、實踐行動”做出任何有價值的指導。
開展“愛國價值觀”有效培養實踐的迫切性:筆者認為,學生在品德與社會的歷史題材課堂學習應是高效的,其中包括依托《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我與祖國”這一知識序列,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學生道德發展特點”開展分階段的讓學生有知識增量,更有內心感悟,乃至“觸動心靈”的歷史題材之有效教學。以下結合對中段“我與祖國”這一知識序列將實踐與思考做闡述,愿與同行剖析探討實踐之價值所在。
一、重方法選擇,甄選學習載體:“動手動腦”感知
“重視學生個體差異,跳脫流水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在認知階段有所嘗試從而為獲得相應的內心感受做鋪墊。認知的最初一步就是看一看、讀一讀,了解一下。然而看過了、讀過了、了解了,真能夠理解明白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看和讀不能激發學生興趣,沒能引起學生思考,那么看和讀就成為工廠生產線上的流水步驟,只是在走程序,只為了看而看,讀而讀,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具有“年齡差異、心理差異、學能差異”的生命個體。
如何針對學能差異,“甄選教學載體,擇優教學方法”,促成學生獲得道德認知和情感?①及時捕捉課堂生成。尤其應該正視和重視不符合教學預設的學生反饋,不忽略,不將預設“進行到底”。②適時引導探究方向。如能當堂了解并確定暫時影響認知的關鍵點,定出釋疑的下一步調整方法為佳,或也應在課后及時通過查閱、請教等方法,做出調整嘗試。③善用學生實踐探究。鼓勵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去做,成也好,失敗也好,都是寶貴的學習經驗。即使失敗也能獲得失敗的經驗。④細致指導實踐探究。指導分:前期指導,著重探究前講明目標、提出方法;中期指導,著重跟蹤實踐中的實際情況,把握關鍵、做出調整、及時糾錯;后期指導,著重反饋收效成果,指導交流性展示、小結方法經驗、鼓勵優秀作法。
【案例】
解決認知疑難:《臺北故宮》釋疑“鄉愁”
情境再現:組織引導《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東西南北中》的《我們都是龍的傳人》一課時,在已介紹完香港、澳門、臺灣被迫與祖國大陸分離的歷史及香港、澳門順利回歸,臺灣與大陸關系日漸回暖,兩岸已通商通航,相互促進旅游貿易等知識后。筆者請同學們讀讀余光中老先生的《鄉愁》,體會海峽兩岸是一家的骨肉親情。很多學生仍然表現為對海峽兩岸分隔、家人分離的不解。他們問道:“為什么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為什么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課中困惑:筆者反思,雖然臺灣的歷史已遠離這代孩子的生活,但遠得不至于不能以了解與感受的心態走進這段歷史。了解歷史需要一個逐步的過程,更應借助教材,選用一個合適豐滿的教學載體,讓學生們擁有其年齡段必須具有的愛國情懷。
解決方法:筆者沒有直接回答,卻說要在下節課開設專門的視頻觀賞,觀片后答疑。同時,還請學生做臺灣歷史知識的資料搜集查找。此時,筆者想到一套絕妙的教學視頻——央視在2008年12月播放的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此片以北京故宮珍品南遷,臺北故宮博物院創建發展歷史為縮影,折射寶島臺灣歷史,是一部視角獨特、生動翔實的好教材。
【反思】
上段教學中,甄選了兩個載體,也是前后兩個教學步驟:一是資料查找,重課外,以鼓勵學生探究為主;二是觀賞紀錄片,重課上,以激發學生感受為主。前者作為初步認知的鋪墊,后者是較為被學生所接受的形象化的認知過程。沒有比親身查找資料、獲取知識更讓學生們印象深刻的道德認知學習。他們通過書籍、互聯網獲得許多臺灣歷史圖文資料,也通過詢問家長朋友獲得許多口授知識。而后,學生們深深地被紀錄片《臺北故宮》吸引,第一集里國民黨軍隊渡海峽撤離大陸的珍貴黑白影像,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兩岸骨肉分離的真實歷史,給學生們帶來極大的內心震撼。
“愛國價值觀”的培養先從“了解國史”邁出了第一步。多元途徑引領“動手、動腦”的有效實踐性學習和全程的有效思考:以上兩個教學步驟,讓學生心生許多感動,這種感動非同我們一般理解的是受到別人幫助后的感動,更多的是一種被震撼后的發自心靈的觸動,這種感受來之不易,它不會是“空中樓閣”高懸于“聽來的,老師告訴我的”這樣的無效教學,它有最真實的基礎就是學生動起來了,不是靜態地坐于課堂一味地讀和聽。借助教材、音像、網絡資源以及同伴、家長、老師等人力資源達成了解臺灣最初步歷史知識的探究目標,在教學載體的推進下,學生們有了對臺灣這段歷史的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初步理解。
二、重情感激發,珍視課堂瞬間:“動心”感動
“重視學生適時情緒,激發情感共鳴”是為了緊抓學生已有的課堂情緒和內心感受從而為獲得相應的內心感動做鋪墊。感動發自內心尊崇獨到的心靈感受,如能經過思考的錘煉,就成為專屬于學生個體的獨到思考所得,值得珍視。筆者認為如能緊抓某個教學瞬間,重視情感的激發,定能促進學生思考,從而生成獨特的道德感悟。而最終感悟也將為日后的行為實踐奠定心理基礎,并指引方向。
如何緊抓學生情緒,“珍視課堂瞬間,達成情感激發”,促成學生獲得內心感悟和感動?①緊觀課堂表現。重視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具體情況,分組傾聽,不要遺漏。②選取典型個案。重視學生反饋中有價值的討論點,全班展示。③鼓勵逐一談感受。可以說給同伴聽,也可以說給全班聽,有話則長,無話可短。④重視“為什么”這類追問或認同語。教師可在學生抒發感受的后,追問一句“為什么?”或者表示認同的引導語,如“還有哪些同學也是這么想的?老師也感受到了,謝謝你的分享!”等語言,發揮語言在情感上激發感動的因素,進一步促進全班情感上的共鳴。
【教學實錄】
促進情感升華:“曬”收獲,“享”心情
第二節課上,筆者問:課前做了臺灣歷史資料收集查找的同學請舉手。孩子們齊刷刷地舉起小手,手里有著各種顏色的卡紙,上面貼著一些打印照片也寫著一些字。筆者又說:真不錯,請大家先在小組里按順序分享給伙伴好嗎?一會兒,每組推薦一位代表先來說。筆者在以往的教學中已經習慣按照同學們的性格脾氣、志趣愛好、知識構成等要素,讓孩子自發組成了8個“自然學習群落”,每組4人,一切以孩子們自愿喜歡為主,在小組里即使某個孩子不愿意說,也可以做個好聽眾。孩子們開始分享材料了,筆者開始巡回聽,找找有沒有什么很棒的切入點。
很快筆者發現一些有價值也貼近孩子們自己生活的匯報點,于是各小組開始發言了:一個孩子得意地指著卡紙上打印的“百度知道”欄目說他在媽媽的幫助下找到了1992年余光中老先生在闊別祖國大陸43年后接受央視記者的采訪錄,了解到《鄉愁》的創作背景是在他離開大陸整整20年時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成,僅僅用了20分鐘。一個孩子蹦蹦跳跳地走上講臺指著卡紙上的一幅白菜圖說,這是她按照故宮博物院“翡翠白菜”的照片畫的,她又告訴大家這顆白菜的真品原本應該待在北京故宮呢;一個孩子拿著她在卡紙上手抄的《鄉愁》,說在家和爸爸一起練習過朗誦,現在懂得里面的意思了,她想朗誦給大家聽;還有一個孩子拿著好幾張卡紙講了個“臺灣原鄉”的故事。
【反思】
學生們在介紹自己的調查所得時,情緒是飽滿的。有的同學在自己的調查資料上寫下“我終于知道臺灣的故事了!”“我好想在這個假期去一次臺灣!”這樣的話語。“終于”“好想”表達的是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的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和一種迫切想要進一步了解的心情。這種獨到的感悟因學生了解國情、尊重國情而顯得如此自然真實。
“愛國價值觀”的培養又從“尊重國情”邁出了第二步。同伴分享引領“動心”的有效實踐性學習和全程的有效思考:課堂上,所有同學都盯著發言的同學,生怕漏掉一句話;同學們時不時還發出“原來是這樣”的認同聲,說到好時,還情不自禁地鼓掌。不管是原鄉故事里遮不住的鄉愁,還是臺北故宮里的國寶故事說的都是那段臺灣的歷史,也是祖國的歷史,雖然滿目瘡痍,但這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因此維護祖國統一,深信世界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土地這樣的愛國情感的種子,也深深地在同學們心里扎了根。
三、重課后實踐,鼓勵自主實踐:“動身”感悟
“重視學生自主實踐,促進道德行為”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已有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上做出相應的道德實踐。筆者認為,課后的實踐既是課堂的延伸也是檢驗教學效度的手段,更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實踐自己思考的有效途徑。以“提升歷史知識學習效度,實踐愛國價值觀”為出發點,筆者制定出“四級”進階式“微日志”操作:①確立主題框架:依據學情和教材系統中歷史內容的分布,確立個性化“微”日志的各個學習主題。②確定時間起始:依據主題框架,結合教學步驟,確立個性化“微”日志在課前、課中、課后開展的時間點。③確定創作形式:依據課前、課中、課后的任務要求,確立個性化“微”日志的創作形式。④確定固定板塊:依據主題、時間點、創作形式等,定位個性化“微”日志的各個板塊,形成一種適用于中段的歷史學習操作模式。以下將三、四年級歷史題材相關教學內容結合“微”日志列出操作方向。“愛國價值觀”的培養再從“嘗試實踐”邁出了第三步。
1. 讓感知成為學習的初始。無論是培養“愛國價值觀”還是任何一個道德品質,感知過程中教師應甄選合理精彩的教學載體做好教學內容呈現,從而讓動手、動腦的探究、感知真正成為學習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
2. 讓感動成為學習的推進。感動有無數種原因,但不同的感動中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必然觸動了學習者的內心,因此要善用“動心”感動這樣寶貴的課堂教學情緒,讓感動成為教學過程有效的推手。“愛國價值觀”的培養正需要無數基于祖國認知的感動積累起厚實的基礎,并不是無情感的“空中樓閣”所能構建出學生的愛國品質。
3. 讓感悟成為實踐的基礎,讓實踐促成道德的踐行。感悟因為有了悟出的道理、方法而成為實踐重要情感基礎和方法基礎。因此在“愛國價值觀”的踐行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體系,結合課堂所授為學生創設相關的課后實踐內容,并積極利用好課內時間指導、反饋。
讓我們用“尊重學生、啟迪心靈、滋養價值觀”的教學觀來開展品德與社會的歷史教學,用尊重甄選學生適用的教學載體,讓學生感知;用啟迪喚起學生內心感動,啟蒙感悟;用滋養的視角看待學生的感悟;用實踐培養擁有“愛國價值觀”等12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符合其年齡身心特點的新一代學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李稚勇. 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