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影霞
【摘 要】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科學教育將是一種開放化、素質化、活動化、個性化和社會化交融的教育。小組成員在交往中合作,合作中探究,體驗著成功的快樂。這種合作與挑戰的精神,也是社會經濟所必備的。也可以說在這樣的課堂上,培養的是加入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今后的時代里,善于交往和合作,不僅是生存的必要條件,更是發展自己的必要條件。
【關 鍵 詞】 合作探究;科學;教學
合作是人際關系的一種形式,是指個體與群眾成員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齊心協力,產生一致行動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人們合作完成。培養21世紀所需的人才,必須使其具有整體意識和合作能力。當前我們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缺少同等地位的合作伙伴,缺乏合作性的活動,兒童理解別人、關心別人的態度很難在家庭中形成。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呢?
一、讓學生進行合理分工
合作探究就是以小組為形式,利用教學中各個因素的關系來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小組成績為評價的標準,共同達到教學目的的過程。其中,恰當的分組分工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條件。
首先是學生自愿分組與教師指定相結合。學生要明確分成幾個合作探究小組,一般是分為10個探究小組,每個小組是以5~6人組成的。讓學生自愿組合,目的是便于學生選擇與自己興趣相同且喜歡的學習伙伴為合作探究奠定感情基礎。但這樣做可能會出現小組優勢差距過大的可能,這時教師必須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做適當的調整,為下一步合作探究學習打下基礎。事實上每一個小組的構成在性別比例、興趣指向、成績水準、性格特點、交往意愿、言語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守紀狀況等方面綜合考慮的,合理分組,使之組成一個在組內異質且又相互依賴的功能團體。
其次是小組內的分工也是合作探究順利進行的條件。小組內要有明確的分工,每一個成員都擔當一定的角色,并且角色是唯一的,就像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這樣每一個成員不僅明確了各自的任務,而且看到了自己的價值,避免了個別人無所事事的情況。如果成員沒有明確責任,就會出現成員不參與,甚至成為避風港,為了讓所有成員參加活動,必須進行有效的分工。分工有一個過程,剛開始可以由教師確定好角色種類,然后可以過渡到學生自己協商分工。分工時必須讓小組成員意識到每個人所承擔的責任都關系到共同體的任務完成質量的好壞。要讓每個人都能最大限時地發揮自己的長處:“能使槍的用槍,會耍刀的耍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實踐證明:學生自己分工是合作探究學習發展的必然,分工協作又是保證任務順利完成的基礎。
如教《怎樣加快溶解》一課時,在小組內選出一名小組長,主要負責組織小組內的探究活動,然后讓小組長進行分工,如安排兩名實驗員,負責各種方法的實驗過程,安排一名記錄員,負責記錄每種實驗的情況,安排一名保安員,負責小組的安全工作,安排一名發言人,負責在班上交流合作探究的成果。此外,教師還應盡量引導學生嘗試擔任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的探究快樂,得到各種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的交流習慣
交流是合作的開始,通過交流,使學生聽取不同的意見,進行比較,以達到對問題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產生新穎的創見,而小組討論,是培養學生交流習慣的好時機。
對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有自己的想法,卻不一定能夠很好地表達。我們在課堂教學實際中,常會發現一些總是沉默的學生,他們有的是不敢表達,對自己的發言有種種顧慮:自己的意見能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同?會不會讓同學笑話?和大多數同學的看法有沒有矛盾?有的是不善于表達,他們的發言總是只言片語,這就需要教師的鼓勵,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理清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同學。
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寬松的交流氛圍,要求實驗小組的同學對每一名發言者都報以掌聲,教師對表達的內容多作正面評價。有的想法很難用語言表達,如實驗裝置的設計、動物的運動姿態等,可以鼓勵學生用圖畫、手勢結合語言來表達。
交流的目的是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共同提高。當小組有了多種意見時,必須歸納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要理解別人的發言,不隨便打斷同學的發言,聽清發言的內容,理解別人發言的意思。對討論中的各種意見作分析,想想哪些意見是合理的,自己應該吸收;哪些意見是不合理的,為什么不合理。最后,不能讓討論莫衷一是而不能進展,要肯定較合理的意見,用簡潔明了的話來歸納討論結果,歸納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
三、及時評價,優化合作
及時評價小組合作探究的情況,能夠使每位組員更清楚自己的每一點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興趣。對小組學習的評價應該堅持以評集體為主,評個人為輔;以評全面為主,評特色為輔;以評過程為主,評結果為輔。通過鑒別評定小組學生的參與行為與效果,給予價值肯定,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不斷“碰撞、對接、融合”,就可以不斷提高小組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因此用好這個評價調控機制,也是小組合作成效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小組合作過程中的評價調控問題更要引起老師的重視。不要以為小組自己會合作探究了,老師就清閑了,其實此時的教師更忙了,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及時的評價與調控,或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那么又如何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做好評價調控呢?這就需要教師能把握好評價時機。
如在教學《怎樣加快溶解》活動——“哪一塊肥皂溶得快”這個內容時,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討論交流,提出了三種使肥皂溶得快的方法。怎樣來證明大家的猜想呢?
生:實驗。
師:怎么做?是三種方法一起用還是一個一個來實驗?
生:一個一個來做,如果三種方法一起做,那我們就不知道到底是哪一種方法好了。
師: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生:兩杯水的多少、溫度、肥皂大小應該一樣,不然就不公平。
師:同學們,不光這樣說,實驗中更應該這樣做。
……
科學實踐是認識上的較高層次的探究活動。活動設計宗旨是通過非觀測變量進行有效的觀測,因此在科學探究實踐中,對于學生在進行對比實驗時是否能保持實驗參量恒定不變或者實驗時是否按照計劃進行,這些時機中評價的把握顯得尤其重要。
當小組內發生意外的問題時,教師就要以一個與學生平等參與者的身份及時給予幫助;當小組學生的意見出現較大分歧時,教師就要對小組成員的這種敢于質疑的行為表示贊賞,然后再以一個公正人的身份參與小組的討論與分析;當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當小組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耐心地引導學生明確任務及操作程序。為更加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組織評價調控時,可以充分使用互動性評價,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處理問題。這樣的評價與調控,可以讓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在曲折的探究中獲得深刻的過程性體驗。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科學教育將是一種開放化、素質化、活動化、個性化和社會化交融的教育。小組成員在交往中合作,合作中探究,體驗著成功的快樂。這種合作與挑戰的精神,也是社會經濟所必備的。可以說在這樣的課堂上,培養的是加入新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今后的時代里,善于交往和合作,不僅是生存的必要條件,更是發展自己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李麗.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中),2015(8).
[2] 王京虎,蔡學林. 在科學教學中進行“合作探究”的嘗試[J]. 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5(2).
[3] 馬震圣. 合作探究促提高 教學煥發新活力[J]. 華夏教師,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