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強
【摘要】 目的 分析擴張預制超薄穿支皮瓣用于面頸部瘢痕修復中的效果。方法 20例面頸部廣泛性瘢痕患者, 均給予擴張預制超薄穿支皮瓣進行修復治療, 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20例面頸部廣泛性瘢痕患者經擴張預制超薄穿支皮瓣治療后, 19例患者皮瓣成活良好, 其中有1例患者皮瓣遠端壞死。術后隨訪3年, 患者皮瓣厚度比一般擴張皮瓣薄, 可不必進行二期皮瓣修?。恢亟骖i部輪廓結構分明, 表情傳遞與五官功能均較為理想。結論 擴張預制超薄穿支皮瓣用于面頸部瘢痕修復效果顯著,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擴張預制超薄穿支皮瓣;面頸部瘢痕;修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44
面頸部作為人體外露的重要部位, 其形態(tài)美和容貌美之間的關系密切, 是人體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性的面頸部瘢痕可導致患者下唇、頦、頸部及胸部軟組織有不同程度的粘連現(xiàn)象, 影響其外形及功能;部分嚴重患者甚至可見胸椎、頸椎曲度改變現(xiàn)象。臨床上一般是先對其瘢痕進行松懈切除, 隨后利用皮瓣轉移、皮片移植來對創(chuàng)面進行修復[1]。為了提高廣泛性面頸部瘢痕患者的修復效果, 將擴張皮瓣、超薄皮瓣以及穿支皮瓣技術充分結合, 得到擴張超薄穿支皮瓣, 在面頸部瘢痕患者修復中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20例面頸部廣泛性瘢痕患者為研究對象, 男11例, 女9例, 最大年齡53歲, 最小11歲, 平均年齡(24.5±7.1)歲。其中面頸部嚴重毀形患者8例(顏面部瘢痕>2/3患者4例, 嚴重頦頸粘連患者4例), 累及3~4個面部分區(qū)或中度頦頸粘連患者12例。瘢痕病程最長為19年, 最短為0.5年, 平均病程(4.1±4.1)年。
1. 2 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MDCT(多排螺旋CT)實施穿支血管術前評估, 利用多普勒超聲血流探測儀對穿支血管進行探測并將大致位置標出。根據(jù)患者供皮區(qū)及受區(qū)情況, 于其頭頸部穿支的解剖學基礎上確定患者預制皮瓣區(qū)域, 隨后篩選出恰當?shù)墓┭┲В?設計擴張器埋置區(qū)域。①一期擴張器置入。根據(jù)患者擴張器埋置區(qū)域選擇長方形或腎形擴張器, 面部1~2枚, 50~100 ml;頸部2~3枚, 100~300 ml;背部2~4枚, 600~800 ml, 根據(jù)患者供、受區(qū)情況, 部位間可聯(lián)合應用。術中可經小切口入路, 通過腫脹技術于患者擴張器預埋置區(qū)域內緊貼真皮下層進行剝離, 盡量不攜帶或少攜帶皮下脂肪組織, 常規(guī)留置負壓引流, 分層縫合關閉即可。術后3~5 d后將負壓引流管拔出, 并注水使擴張器保持充盈狀態(tài), 待患者切口愈合后, 進行1~2次/周的注水擴張。②二期擴張預制皮瓣轉移修復。患者接受血管造影進行皮瓣設計, 同時采用MDCT灌注成像技術對患者供皮區(qū)皮瓣血流灌注情況及血管構筑情況進行分析, 根據(jù)患者創(chuàng)面情況保留一側穿支血管為蒂設計皮瓣。將擴張器取出后利用透光試驗將較厚的包膜去除, 隨后對面頸部大面積瘢痕進行一次性轉移修復。皮瓣類型:面頸部皮瓣10例, 頸肩背皮瓣7例, 頸胸皮瓣3例。穿支血管主要包括頸淺動脈、肋間動脈穿支、旋肩胛動脈、胸肩峰動脈、枕動脈穿支、頸橫動脈穿支、胸廓內動脈穿支、面動脈穿支等。
2 結果
本次研究的20例面頸部廣泛性瘢痕患者經擴張預制超薄穿支皮瓣治療后, 19例患者皮瓣成活良好, 其中有1例患者皮瓣遠端壞死, 壞死面積為5 cm×4 cm;2例患者術后有表皮水泡出現(xiàn), 未給予特殊治療, 約1周后自愈, 剩下患者均未發(fā)生動脈缺血以及靜脈瘀血現(xiàn)象。8例面頸部嚴重毀形患者中, 3例靜脈頸肩背跨區(qū)擴張預制超薄穿支皮瓣為窄蒂皮瓣, 蒂為5 cm×4 cm, 最大皮瓣面積為35 cm×10 cm, 嚴重頦頸粘連接受松懈后, 蒂部旋轉無“貓耳”現(xiàn)象, 不需要接受二期手術即可。術后對所有患者隨訪3年, 患者皮瓣厚度比一般擴張皮瓣薄, 可不必進行二期皮瓣修薄, 患者對其外形較為滿意;重建面頸部輪廓結構分明, 表情傳遞與五官功能均較為理想。
3 討論
采用傳統(tǒng)皮片移植及遠位皮瓣轉移手術治療面頸部嚴重毀損患者, 其手術后期易出現(xiàn)皮瓣臃腫及攣縮現(xiàn)象, 移植組織和受區(qū)皮膚比較, 顏色及質地存在一定差異性, 且仍有供區(qū)繼發(fā)缺損問題, 難以被廣大臨床醫(yī)生及患者認可?,F(xiàn)階段, 采用擴張預制皮瓣修復無論是其色澤還是質地均與正常皮膚接近, 不僅具有轉移方便的特點, 還可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額外的皮膚組織, 修復后與人體生長發(fā)育特點更一致, 并且未出現(xiàn)供區(qū)繼發(fā)缺損問題, 在臨床上取得了理想的應用效果[2]。
超薄穿支皮瓣主要指的是穿支血管供養(yǎng)的真皮下血管網皮瓣, 但受技術、認識等方面的影響, 目前仍攜帶較厚脂肪甚至是全層脂肪的皮瓣。在體表血管解剖學基礎上可知, 超薄穿支血管依賴的血管系統(tǒng)均屬于真皮血管系統(tǒng), 是皮膚營養(yǎng)的血管系統(tǒng), 所以不論皮瓣有多薄, 其各層血管網均可為其提供充足血供, 所以在置入擴張器時盡量不攜帶脂肪[3]。擴張器置入后, 擴張器上的皮瓣和基底組織處于分離狀態(tài), 能夠有效對皮瓣血管增生形成刺激, 有利于真皮下血管網的形成。術前患者接受MDCT檢查, 輔助選擇穿支, 對皮瓣進行設計, 有效解決了穿支血管定位、穿支皮瓣分離層面以及供血范圍確定等難點問題, 提高了皮瓣設計的靈活性, 有利于患者眼、鼻、口等器官進行一期修復, 降低了皮瓣設計的盲目性, 同時也降低了修復手術的風險。
綜上所述, 擴張預制超薄穿支皮瓣用于面頸部瘢痕修復中的效果理想, 不僅皮瓣成活率高, 且其顏色、質地和周圍皮膚相似, 術后患者供區(qū)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 手術安全性高,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程銀忠, 王偉鵬, 薛哲民, 等.擴張后胸三角皮瓣在面頸部瘢痕修復中的應用.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0, 10(11):1285-1286.
[2] 李鵬程, 胡國棟, 賈赤字, 等.雙側胸三角區(qū)擴張皮瓣修復面頸部瘢痕的效果.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3, 93(14):1055-1057.
[3] 商子寅, 趙宇, 王幫河, 等.帶穿支血管的胸三角擴張皮瓣在面頸部瘢痕修復中的應用.中華整形外科雜志, 2010, 26(1):61-62.
[收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