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波 蔡效紅 袁利明

【摘要】 目的 探討齊拉西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92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 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6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利培酮治療, 研究組患者采用齊拉西酮治療, 療程均為12個月。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價治療效果, 采用不良反應癥狀量表(TESS)評價不良反應。結果 兩組基線PANSS總分、陽性癥狀分、陰性癥狀分和精神病理學評定量表(PRS)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及12個月兩組PANSS總分、陽性癥狀分、陰性癥狀分和PRS均明顯降低, 與同組基線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間同時間點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7%(21/46),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4%(14/46),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齊拉西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與利培酮相當, 且不良反應更少,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精神分裂癥;齊拉西酮;利培酮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105
精神分裂癥好發于青壯年, 具有發病緩慢和思維情感障礙等特點。利培酮是較早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 具有確切療效。齊拉西酮與利培酮同為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 在2005年由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生產。本研究旨在通過與利培酮進行比較來探討齊拉西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效果, 為臨床上選擇用藥提供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2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①符合第十次國際疾病分類修訂本(ICD-10)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1];②首次診斷為精神分裂癥;③PANSS評分≥60分;④年齡18~45歲;⑤既往無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史;⑥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排除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疾病以及其他精神類疾病者。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6例。對照組男28例, 女18例;年齡22~44歲, 平均年齡(26.3±5.2)歲;病程1~22個月, 平均病程(6.3±5.2)個月。研究組男27例, 女19例;年齡21~43歲, 平均年齡(26.6±5.4)歲;病程1~20個月, 平均病程(6.6±4.5)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利培酮治療, 具體用法為初始劑量1 mg/d, 根據病情在7~10 d內加量至3~6 mg/d;研究組患者采用齊拉西酮治療, 具體用法為初始劑量20 mg/d, 根據病情在7~10 d內加量至60~120 mg/d。療程均為12個月,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心境穩定劑和抗抑郁藥物, 可適當加用小劑量苯二氮類藥物或鹽酸苯海索。
1. 3 觀察指標 采用PANSS量表評價治療效果, 采用TESS量表評價不良反應。PANSS由陽性癥狀量表(7項)、陰性癥狀量表(7項)和一般PRS三個量表組成。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 兩組基線PANSS總分、陽性癥狀分、陰性癥狀分和PRS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及12個月兩組PANSS總分、陽性癥狀分、陰性癥狀分和PRS均明顯降低, 與同組基線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間同時間點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7%(21/46),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依次為錐體外系反應、體重增加、嗜睡、口干和月經改變;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4%(14/46), 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依次為頭痛、頭昏、口干、惡心和嗜睡;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發病率高且治愈率較低的精神障礙性疾病, 首次診斷的精神分裂癥治療尤其重要, 一旦治療不徹底或者失敗極易演變為慢性遷延性疾病, 給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都會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2]。隨著醫學觀念的轉變, 對精神類疾病的治療已經由之前單純控制精神癥狀和延長壽命轉變為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和提高生存質量。本研究使用的齊拉西酮屬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對于中樞神經系統內的D2、5HT2A和5HT1D受體均有拮抗作用, 而對于5HT1A受體卻有激動作用, 能夠有效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各種精神癥狀[3]。利培酮用于治療精神分裂已有較長的歷史, 對于利培酮和齊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對比研究并不多見。本研究對二者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 結果發現兩組基線PANSS總分、陽性癥狀分、陰性癥狀分和PRS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及12個月兩組PANSS總分、陽性癥狀分、陰性癥狀分和PRS均明顯降低, 與同組基線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間同時間點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7%(21/46),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4%(14/46),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李學成等[4]的研究還發現, 齊拉西酮治療期間患者實驗室檢查指標的異常率顯著低于利培酮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5.52% VS 32.76%, χ2=4.71, P<0.05), 且齊拉西酮引起催乳素增高顯著低于利培酮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2, P<0.01)。
綜上所述, 齊拉西酮治療首發精神分裂癥的臨床效果與利培酮相當, 但不良反應更少,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杜彪.阿立哌唑與齊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系統評價.中國臨床藥理性雜志, 2010, 26(7):529-531.
[2] 白燕, 劉芳, 姜紅燕, 等.鹽酸哌羅匹隆片治療精神分裂癥的Ⅱ期臨床研究.云南醫藥, 2010, 31(3):282-285.
[3] 汪春運.齊拉西酮的精神科應用.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 2005, 2(1):4043.
[4] 李學成, 胡光濤, 朱艷, 等.齊拉西酮與利培酮治療116例首發精神分裂癥療效分析.重慶醫學, 2012, 41(27):2862-2864.
[收稿日期: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