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科,肖 兵,周樂明,李 朋,黃孝倫,梁 娜,徐飛龍,袁 芳,吳開明(重慶市衛生信息中心401120)
·專題報告·
重慶市市級醫院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分析*
王顯科,肖兵,周樂明,李朋,黃孝倫,梁娜,徐飛龍,袁芳,吳開明△(重慶市衛生信息中心401120)
【提要】為了解全市市級醫院信息化建設現狀,重慶市衛生信息中心組織專家對市級醫院進行了現場調研及問卷調查。通過調研發現,市級醫院在軟硬件、人才隊伍等方面有了一定基礎,系統建設和技術達到了一定水平,應用效果得到初步顯現。但因衛生信息化基礎條件、建設時間的制約,在統一規劃、醫療機構間數據共享方面有待加強。為此,特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和標準化工作,規范各級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和制度建設。
醫院,市區;信息系統;人才結構;問卷調查;重慶
對重慶市市級醫院信息化建設水平進行全面、深入的調研,有利于重慶市衛生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正確引導和規范醫院信息化建設。為了解重慶市市級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正確引導和規范醫院信息系統的開發和應用,為重慶市制訂衛生信息化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本中心對重慶市市級醫院信息化建設現狀進行了研究,現將具體情況分析報道如下。
1.1市級醫院調研概況從2014年7月起,本中心歷時1個多月對全市16家市級醫院的信息化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現場實地調研摸底,共發放問卷16份,回收16份,回收率100.0%,針對部分問卷填寫情況,調研小組工作人員與被調研醫院進行了反復溝通、核對,調查情況整理如下。
全市市級醫療機構16家(鑒于重慶市中山醫院和重慶市肺科醫院差異較大,有時需分別統計,則為17家)。其中市級綜合性三級醫院6家,專科醫院10家,均為公立醫療機構;市級醫院實際開放床位數為500張及以上12家,占75.0%,500張以下4家,占25.0%。市級醫院開放床位數14 751張,占全市實有床位數(99056張)的14.9%,市級醫院在職工作人員有20760人,2013年市級醫院門診量約1 065.87萬人次,占全市醫院門診量(4 933.72萬人次)的21.6%,市級醫院2013年出院量42.01萬人次,占全市出院量(300.43萬人次)的14.0%(門診量和出院量未包括5家部隊三級甲等醫院)。上述數據表明,全市高端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高端醫療資源集中在主城區,老百姓看病也大量集中在主城區大醫院。
1.2組織管理醫院信息化工作應是“一把手”工程,目前全市市級醫療機構“一把手”分管信息化工作的5家,副院長分管的11家,部門領導分管的1家,均設有專門的信息化部門和專職信息化部門負責人,并定期召開多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專題會議。醫院信息化規劃預算情況:有專門的信息化規劃12家,有4家信息化規劃在總體規劃中;2011~2013年醫院信息化建設投入資金變化情況:預算相對穩定并逐年增加的有13家。
1.3信息化基礎
1.3.1人才隊伍、資金投入及設備情況全市市級醫院中現有專職信息技術人員135人,其中信息科(中心)擁有工作人員10人及以上的有7家醫院,10人以下的有9家醫院。上述信息技術人員按照學歷劃分,博士學位0人,碩士學位23人,占17.0%,學士學位57人,占42.2%,專科及以下學歷55人,占40.7%。
2011~2013年全市市級醫院信息化建設累計投入資金情況,據不完全統計(缺少2個醫院數據),各市級醫院總體年均投入比例為0.3%左右,6家醫院的投入占業務收入的0.5%以上,其余8家醫院的投入不足業務收入的0.5%。
1.3.2醫院內部網絡情況市級醫院內部網絡主干介質:大多數為光纜,少數為雙絞線。醫院內部信息系統各子系統之間交互與共享:全部共享3家,占17.6%,部分共享13家,占76.5%。
1.3.3臨床數據中心情況機房設施與建設:機房等級B級或按照B級標準建設的有9家,C級有4家,其余未評級或未定級。
1.4臨床業務系統按照市級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種類、數量及進度可以大致分為:已建成多種臨床業務系統,但管理信息系統在建或擬建的有12家,占75.0%;已建臨床業務系統,但管理系統未建或擬建的有3家,占18.8%;已建系統較少,主要正在建設或擬建的有1家,占6.2%。按照市級醫院信息系統功能可以大致分為:(1)業務系統。門診系統、住院系統、電子病歷、電子化標準處方、實驗室信息系統(LIS)、放射信息系統(RIS)、醫學影像信息系統(PACS)系統。(2)管理系統。質量監控與評價系統、統計與綜合查詢系統、臨床決策支持系統、醫療管理與質量監控系統、醫院資源計劃系統(ERP)、辦公自動化系統(OA)。(3)院級信息平臺。有3個醫院已建。(4)就診卡系統。醫院與市級或所在地的區縣級衛生信息平臺聯網已建4家。
醫院使用就診卡情況:有14家已使用,現有讀卡機數量2 586臺,支持的卡片類型為條碼卡、磁條、一半左右接觸式IC卡或非接觸式IC卡。有11家就診卡通過醫院自主研發或與金融機構合作的方式實現儲值及支付功能。
醫院使用自助終端情況:大多數醫院已使用,主要開展預約掛號、打印檢驗檢查報告、充值、儲值、刷卡繳費等業務。
1.5數據現狀(1)信息分析與利用有待完善、便民預約服務方式較多。(2)數據標準、結構化程度各異。(3)醫院電子病歷信息系統應用水平:非結構化電子病歷、半結構化、結構化電子病歷。醫院電子病歷標準化符合情況:2009年版、2012年版及其他版本。(4)醫院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采用統一的信息編碼體系情況:全部采用3家,部分采用14家。
2.1取得的成績信息化工作硬件建設具備一定基礎,信息系統建設和技術應用達到一定水平,信息系統應用效果初步顯現,機構隊伍建設逐步規范化。
2.2存在的困難
2.2.1統一規劃有待出臺前期在國家、市級層面缺乏統一規劃,未針對大型市級醫院制訂統一的頂層設計;未開展對全市數字化醫院的評審,對于等級醫院創建缺乏指導。缺乏統一的國家和地方標準,現行的國家標準出臺時間較晚,尚在試行中,全市地方標準尚未出臺和國家標準尚未落地,醫院內部存在信息孤島,信息難以互聯互通的現象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設經費未統一歸口管理,基本是醫院自籌自管,沒有進行統籌安排和管理。
2.2.2建設水平參差不齊院級信息平臺建設數量少,相對成熟的較少。市級醫院內部不同科室之間、系統之間存在差距,業務系統建設中,門診、住院、電子病歷、電子化標準處方等系統的建設在各個醫院都相對比較完備,但是LIS、PACS、RIS等系統的建設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部分醫院尚未完成建設工作。
2.2.3存在“信息孤島”衛生信息化當前的重點是解決“信息孤島”、“數據煙囪”問題[1]。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當前市級醫院在支撐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的網絡互聯、基礎平臺、數據標準、業務整合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1)尚未建成暢通的網絡通道。當前市級醫院之間基本沒有建立暢通的網絡通道,難以為之間的數據傳輸、共享提供傳輸鏈路。據統計,2014年在市級醫院中,除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少數醫院接入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外,其他大部分醫院都還處于院內網絡聯通狀態,全市范圍內尚無醫療機構之間互聯互通的網絡通道。(2)信息化建設數據標準不統一。以電子病歷系統的數據標準符合性調研的情況來看,電子病歷在各個醫院所參照的數據標準存在不統一的情況。本次調研的醫院中,標準的不統一在數據交換和共享方面形成了巨大障礙。對于電子病歷來說,其結構化水平決定了其精細化水平和數據交換能力,在市級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中,結構化水平參差不齊。有部分醫院的電子病歷未實現完全結構化,存在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情況,難以實現不同醫院之間電子病歷數據的交換和共享。另外,醫院信息系統在HL7、DICOM3、ICD-9/ICD-10、ICPM、SNOMED、LONIC等標準的應用上,不同醫院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3)醫院內部業務系統建設及整合有待完善。當前大部分醫院都建成或正在建設醫院內部業務系統,但是業務系統的建設還不完善,不同業務系統之間的業務整合還不理想[2]。本次調研發現,已建立醫院信息平臺完成院內業務整合的有3家醫院,其他大部分醫院還在建設內部的業務系統,不能實現醫院內部的數據交互和共享。而業務系統建設中,門診、住院、電子病歷、電子化標準處方等信息系統的建設相對比較完備,但是LIS、PACS、RIS等信息系統的建設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市級醫院信息系統各子系統之間僅有18%的醫院通過集成實現交互與共享,實現部分共享的占77%。(4)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據統計,市級醫院機房中,有52%的醫院已建或按照B級標準建設,有48%的醫院未達到B級標準。在基礎軟硬件、網絡設施投入方面,市級醫院的平均投入不足,硬件投入約占25%,軟件投入約占33%,網絡建設投入約占20%,基礎設施投入的不足,難以為快速發展的診療業務的發展以及數據交換、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等跨部門、跨機構的新型服務模式的發展提供基礎支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醫院服務質量的提高和全市衛生信息化水平的發展。
2.2.4應用效果有待提高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機制建設滯后。在醫院信息化建設中,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等業務機制,數據使用、安全、隱私等管理機制、就診卡制度、機制缺失已一定程度阻礙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當前市級大部分醫院(約71%)各自存在不同的院內就診卡,患者在不同醫院之間就診存在著重復購卡的問題,不斷地重復制卡也導致了浪費。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是今后數據共享、業務系統和互利互通的重要保障,據調查,基于醫院自身利益和發展需要,不同市級醫院之間還較少有互認機制形成,存在重復檢查檢驗的情況。
2.2.5信息化人才匱乏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當前市級醫院的信息化人才存在人才數量不足、結構欠合理、人才流失等問題。(1)人才數量不足、結構欠合理。從調研情況來看,只有43%的市級醫院中有超過10人的信息化專業人才,而大部分醫院存在信息化人才欠缺。當前市級醫院的人才層次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狀況。例如,在學歷、專業、職稱層次等方面都存在比例失調的情況。調研發現,市級醫院信息化人才中無博士學位的專業人才,具有碩士學位的人才也僅有17%,而本科及以下的信息化人才超過82%,人才的知識層次明顯失衡。這與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醫藥衛生信息技術教育體系有一定關系[3]。另外,從信息化人才的職稱層級來看,中級及以上職稱僅有14%,中級以下職稱占86%,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全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人才方面培養欠合理。當前市級醫院在信息化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無既定的政策約束,對于信息化人才的數量、水平、層次等都無最低限度的要求,導致信息化人才培養的隨意性和邊緣化。
2.2.6保障措施薄弱部分醫院重視不夠、經費投入低、籌資渠道單一[4]。(1)“一把手”工程落實不夠。信息化工作作為支撐醫院醫療服務流程的重要手段理應受到領導的高度重視,應該作為“一把手”工程長期堅持,調研發現,參加調研的市級醫院“一把手”領導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僅有5家,占29.4%,副院長分管或無院領導分管的有12家,占70.6%。(2)信息化投入比例偏低。領導重視程度不夠,信息化投入比例偏低,調研發現,只有47%的醫院有單列的信息化預算,而超過50%的醫院沒有單獨制訂固定的信息化預算;只有35%的醫院信息化年投入超過了醫院年收入的0.5%,所有調研醫院的平均信息化年投入也僅在0.3%左右。當前市級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未能引起某些醫院足夠重視。(3)籌資渠道單一。籌資渠道少,醫院自籌較多,國家投入或者利用社會資本參與建設較少。
根據本次市級醫院信息化建設情況調查采集到的數據和訪談所獲得的建議,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強化頂層設計根據原衛生部確定的我國衛生信息化建設路線圖即“3521”工程的要求[5],結合全市實際,做好地方標準建設,研究制訂《重慶市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評審考核辦法》等規范。做好對醫院新上應用系統的論證和準入審批,開展對醫院信息化建設程度的評價工作。對于醫院內部的業務系統整合,應提高其認識,加大統籌規劃、技術指導、標準等方面的引導作用。(1)制訂規劃。鑒于市級醫院在公立醫院中的重要意義,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對市級醫院信息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規劃。與全市衛生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結合起來,在市級層面統一規劃,制訂高起點、可持續發展的頂層設計。(2)統一標準。結合全市實際研究制訂《重慶市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等地方標準。(3)加強指導。出臺對市級醫院有指導意義的實施意見,加強對市級醫院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指導。(4)以評促建。按照等級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開展數字化醫院評審。(5)統籌資源,管用結合。信息化管理部門與業務部門、使用部門相互配合,協同推進,規避多頭指揮、資源浪費。(6)以用促建。克服“兩張皮”現象,建議明確職責,對于市級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對應用情況進行評估考核。
3.2加強隊伍建設針對上述醫院信息化人才保障缺失的問題,研究并制訂人才保障機制,根據不同醫院規模、類型等,制訂不同的人才保障機制,確保信息化人才的最低保障水平,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人才隊伍培養。(1)整合機構。要有獨立、平行設置的信息科(中心),應與其他職能部門平級。(2)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和引進。為醫院信息化建設提供人才保證,加大懂IT又懂醫和管理的綜合性人才培養;醫院應根據信息系統建設要求,支持信息化人才深造,接受專業、系統的教育[6]。(3)加強科研與項目建設人才培養。以科研課題、信息化建設項目、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為醫療機構培養有針對性的信息化人才。人員配置應合理充足,按照每100張床位須配備一名維護人員(最低不少于3人)要求進行人員配備。對于院內人員調劑尚不能滿足信息化工作需要的情況,應從社會上引進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的信息化人才,組建醫院信息化人才隊伍。醫院信息化人才的使用與管理決定了信息化的成敗,促進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是完善醫院信息化的必由之路[7]。
3.3加強制度建設(1)加大投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由于國內醫院信息化管理起步晚,缺乏完善的規范、標準及法律依據,各單位就必須根據自身情況從實際出發制訂行之有效的制度[8]。醫院在信息化建設中,應加大在基礎設施方面的穩定、持續的投入,盡量采用新技術,高效整合、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在不浪費、不重復建設的前提下保障基礎設施計算、存儲、應急、安全等能力的提高。(2)落實“一把手”負責制。市級醫院應建立穩固、長效的信息化建設“一把手”負責制度和監督機制,有效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3)制訂數據安全保障機制。研究并制訂電子病歷、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等健康數據的使用策略、安全隱私保障機制等,有效保護數據的傳輸和共享過程。
衛生信息化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八柱”之一,是促進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9]。市級醫院信息化的建設方興未艾,如何在新的形勢和條件下更加高效、便捷地為患者服務,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是新醫改背景下,衛生信息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拓寬市級醫院業務,加強行政管理監督,更有利于“信息惠民”政策落地,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低成本、高效率”應用[10]。
[1]周紅,薛明,胡建平,等.衛生統計工作與衛生信息化建設[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2,9(2):21-24.
[2]王佳,王偉,程實.醫院信息化建設實踐中問題的探討[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3,34(3):20-23.
[3]沈韜.醫院信息化人才隊伍的現狀與需求[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1,8(5):7-11.
[4]沈崇靈.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1-52.
[5]李岳峰,胡建平,周光華,等.我國衛生信息化建設:現狀與發展[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2,9(5):7-10.
[6]寧義,任連仲,朱小兵,等.衛生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的宏觀思考[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3,10(2):125-129.
[7]趙韡,梁方舟,張利華.醫院信息化人才使用與管理[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1,8(3):8-11.
[8]王曉華,宋洪利,丁慧瑩,等.影響醫院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常見問題[J].中國醫院管理,2011,31(12):61-62.
[9]張世紅,王暉.社區衛生信息化在區域衛生信息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0,31(10):2-7.
[10]姚志洪.醫療衛生信息化十大視點[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2,9(3):11-17.
Status quo and analysis of municipal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Chongqing City*
Wang Xianke,Xiao Bing,Zhou Leming,Li Peng,Huang Xiaolun,Liang Na,Xu Feilong,Yuan Fang,Wu Kaiming△(Chongqing Municipal Center of Health Information,Chongqing 401120,China)
Chongqing Municipal Center of Health Information organized the experts to conduct the on-site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ongqing′s municipal hospitals.The Chongqing′s municipal hospitals have certain basis in the aspects of hard and soft wares,and talents team.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chnique reach a certain level,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btain the preliminary appearance.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imformationize basic cond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time,the aspects of unified planning and data sharing among medical institution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Therefore 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ointed out.Firstly,the top-level design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work 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at various levels should be standardized;secondly,the talents tea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Hospitals,urban;Information systems;Qualified personnel structure;Questionnaires;Chongqing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5.001
A
1009-5519(2016)15-2277-04
重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5年醫學科研計劃項目(2015MSXM107);重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5年醫學科研計劃項目(2015ZDXM026);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決策咨詢與管理創新重點項目(cstc2016jccxBX0067)。
△,E-mail:wkm2006cq@126.com。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