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云,杜永波
(寧強縣中醫醫院外科,陜西漢中724400)
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54例臨床分析
趙 云,杜永波
(寧強縣中醫醫院外科,陜西漢中724400)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該院收治的54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54例患者中經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痊愈50例,無復發、死亡和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轉手術治療痊愈4例。結論 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好,降低了復發率和再手術率,縮短了住院時間。
腸梗阻/中西醫結合療法; 黏連/中西醫結合療法; 辨證論治; 復方大承氣湯
腸梗阻是外科疾病常見病之一,粘連性腸梗阻占20%~40%,病因為腸粘連或腹腔粘連所致[1]。隨著腹部手術的廣泛開展,粘連性腸梗阻發病具有逐漸增多趨勢,在治療方面大多數采取非手術西醫加中醫中藥保守治療,因為再次手術可造成新的腸粘連導致粘連性腸梗阻再發。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在外科臨床已取得較好療效,并得到廣泛應用,其經驗方法值得借鑒。本院對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粘連性腸梗阻54例患者全部采用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54例患者中男31例,女23例;12~50歲37例,>50~70歲14例,>70歲3例。發病距手術時間4 d至19年。化膿性闌尾手術后25例,胃腸(破裂或穿孔)術后12例,脾切除術后2例,婦產科術后13例,膽道術后2例。
1.1.2 臨床表現 5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43例,有少量排氣、排便11例。查體:5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部壓痛。肌緊張、壓痛反跳痛11例;腸鳴音亢進伴氣過水聲31例,減弱或消失5例;腹部X線片檢查5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腸管脹氣、階梯狀氣液平面。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采用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
1.2.1.1 西醫治療 (1)禁食禁飲,持續胃腸減壓。(2)靜脈滴注、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是治療腸梗阻的重要環節。當尿量達到40 mL/h時補鉀。尤其是酸中毒糾正后及時補鉀。(3)對低蛋白血癥患者及時補充清蛋白。(4)應用生長抑素,如醋酸奧曲肽注射液。(5)抗感染治療,給予氨芐西林或頭孢噻肟聯合替硝唑靜脈滴注,每天1次。
1.2.1.2 中醫治療 根據西醫診斷及中醫辨證加減施治,以復方大承氣湯為基礎方加減,組方:大黃15~20 g(后下),芒硝10 g(沖兌服),桃仁12 g,枳實12 g,赤芍12 g,厚樸15~20 g,炒萊菔子15~20 g。氣滯型指不完全性、單純性腸梗阻,術后早期炎性粘連性腸梗阻,重在行氣導滯理氣寬腸,加木香、香附、陳皮、烏藥;血瘀型為粘連性腸梗阻伴輕度血運障礙的絞窄性腸梗阻或腸粘連至腸扭轉早期,患者全腹或局部壓痛,但肌緊張、反跳痛不明顯,加當歸、紅藤、敗醬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經胃管注藥后嚴密觀察,若腹痛加重或脈搏增快、血壓下降或體溫升高時盡早手術治療;熱結型屬單純性腸梗阻晚期和絞窄性腸梗阻,具有明顯腹膜炎體征,早期中毒性休克表現宜手術治療。另外,對腹脹重、腹痛輕、腸腔積液多的粘連性腸梗阻可加甘遂1~3 g以逐水通下;惡
心、嘔吐重者加半夏、生姜、旋復花、代赭石;年老、體弱、反復發作的不全梗阻及身體消瘦者多屬氣虛陰虧,加人參、黃芪、麥冬、玄參、生地等以扶正祛邪。具體方法:用中藥復方大承氣湯1劑加水500 mL濃煎成200 mL,經胃管注藥,另煎用100 mL灌腸,每天1次,兒童用量減半。注藥前將胃內容物盡量抽吸空后再注入中藥汁,經胃管注入后夾管2~3 h,若注藥后腹脹重者可適當縮短夾管時間。病情重者每天3劑,每4~6小時1劑;較輕者每天2劑,每6小時1劑;惡心、嘔吐重者可分次少量緩慢注入藥汁。
1.2.2 隨訪 54例患者均隨訪1~7年。
54例患者中經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痊愈50例,無復發、死亡和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其中腸梗阻24~36 h解除40例(80.00%),48 h解除10例(20.00%)。經保守觀察治療12~24 h 3例、達48 h無明顯效果1例患者轉手術治療。治愈率為92.6%(50/54),無效率為7.4%(4/54)。
本研究54例患者中經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痊愈50例,無復發、死亡和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治愈率為92.6%。腹部術后或多或少均會發生腸管間的粘連,粘連性腸梗阻占各類腸梗阻的40.00%左右。腹部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多見,以腹腔器官炎癥、胃腸道損傷破裂等繼發全腹膜炎者最多。腹腔感染重、手術時間長及胃腸道術后易發生腸粘連導致粘連性腸梗阻,且大多數為小腸粘連梗阻,結腸極少見。
對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首先要判斷是單純性還是絞窄性,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是決定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還是西醫手術治療的關鍵。對單純性、不完全性腸梗阻,術后早期炎性粘連性腸梗阻應用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對單純性、完全性腸梗阻懷疑早期血運障礙者可在嚴密觀察中進行保守治療。對單純性腸梗阻晚期和絞窄性腸梗阻應積極給予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并不能完全消除粘連,相反術后還可引起新的粘連[2]。在保守治療過程中腹痛加重、腹脹不對稱、出現早期休克、腹膜刺激征明顯、體溫升高、白細胞數升高或腹穿有血性液體、X射線檢查有孤立腸袢或腸管間隙增寬提示有腹腔積液增多者應盡早手術治療。
中醫《醫貫》一書中將腸梗阻稱為“關格”,“關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腸為傳化之腑,位居腹中,以通降下氣為順,以痞塞上逆為病[3]。前人歸納為“痞、滿、燥、實”腑氣不通病在六腑的陽明腑實證,臨床辨證分為氣滯、血瘀、熱結型。根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用復方大承氣湯,通里攻下,行氣活血。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胃腸實熱結滯,兼涼血解毒祛瘀;芒硝能潤燥軟堅,清熱消腫,助大黃瀉熱通便又能軟堅潤燥;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除痞滿,并助大黃、芒硝推蕩積滯通降腑氣;桃仁、赤芍活血祛瘀又潤腸通便;炒萊菔子消食行氣消脹。近年來,對復方大承氣湯的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強胃腸平滑肌興奮性、促進胃腸規律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等作用,并能增加胃腸容積,改善腸管血液循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能促進胃腸功能盡早恢復及腸管排氣、排便[4-6]。氣滯型側重行氣導滯通下,加木香、香附、陳皮、烏藥,以增強攻下導滯作用;血瘀型加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如當歸、紅藤、敗醬草等,除改善腸管血液循環外,還有抑制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桿菌,中和內外毒素,增強免疫力和抗菌、消炎等作用;熱結型以行氣導滯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兼治為宜。用藥時要注意大黃后下,芒硝沖兌服,其他藥先煎,因本方藥力較猛,要中病即止,見效后要減量,減為每天1劑。對粘連性腸梗阻的治療急則治標,即解除梗阻;緩則治本,即消除腸粘連。梗阻解除后減大黃、芒硝、萊菔子,加三棱、莪術、紅花等以破血行氣、化瘀止痛。藥理研究表明,其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生長,抑制血小板聚集[7-8],抑制微小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消除腹腔水腫,促進炎癥消散、粘連物的吸收,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加人參、黃芪扶正祛邪,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含多種苷類、氨基酸類、多糖等,保護心血管系統,增強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9],促使炎癥消散,粘連物吸收,病理改變完全恢復。因此,病情好轉后仍要隨癥加減繼續服藥3~4周,本研究個別患者繼續服藥時間最長達2個月。1例慢性腸梗阻患者治療前反復發作,堅持用藥2個月后隨訪4年未再復發。作者體會是單純性腸梗阻晚期病情重全身情況差和有明顯絞窄性腸梗阻體征者宜早期手術治療解除梗阻,術后服用復方大承氣隨癥加減,以預防和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再發[10-11]。另外,對兒童、老年、妊娠合并粘連性腸梗阻者選擇在嚴密觀察下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應根據病情綜合考慮慎重選擇,以免貽誤治療時機。輕者給予保守治療,重者給予手術治療。
總之,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好,能縮短病程,降低復發、手術率,減輕患者經濟負擔,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08-481.
[2] 王培斌,李安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89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雜志,2006,13(9):1460-1461.
[3] 楊醫亞.中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417-418.
[4] 賈波,李冀.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37-39.
[5] 沈中兵.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4,14(11):61.
[6] 羅榮輝.應用中西醫結合保守療法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7):54-55.
[7] 黃兆勝.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2-93.
[8] 曾莉,錢海華,趙群男,等.活血通腑方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56例臨床觀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3):179-180.
[9] 鐘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65-373.
[10]陳清海.中西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60例[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2(1):17-19.
[11]張殿臣,楊大奎.中西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3):1400-1401.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2.039
B
1009-5519(2016)22-3515-02
2016-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