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與持續發展

2016-02-21 13:54:07王景新朱強余國靜吳一鳴李琳琳沈凌峰

摘要: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涵蓋了省域內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以及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和民俗風情村落。歷史文化村落是中國鄉土文化遺產的博物館,是“鄉愁”記憶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國學的思想寶庫,及時保護利用功在當代、惠及子孫。對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樹立正確的觀念、科學規劃和嚴格執行最重要,持續而有保障的土地、資金和傳統技藝投入是關鍵,正確處理各利益主體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是保障。

關鍵詞:歷史文化村落;古村落保護利用;傳統村落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5-0077-10

引 言

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涵蓋了省域內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以及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與民俗風情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浙江省入選28個,占總數的10.1%。中國傳統村落過去稱“古村落”。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財政部聯合組成“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此后用“傳統村落”替代了“古村落”概念。自2012-2014年該委員會分三批公布了“中國傳統村落”2 555個,浙江省入選176個,占總數的6.9%。2012年,浙江省出臺《關于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若干意見》(簡稱《村落保護意見》),把古建筑村落(古建筑等歷史文化實物比較豐富和集中的村落)、自然生態村落(歷史建筑與自然生態相和諧的村落)、民俗風情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且延續至今活動頻繁的村落)都納入了“歷史文化村落”范疇。

2015年,浙江啟動“《千村故事》‘五個一’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千村故事”),是在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物質文化遺存修復、保護和利用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挖掘、整理、記憶和傳承的鄉土文化建設任務。“千村故事”主要針對納入“歷史文化庫內村”(1 237村),開展“尋訪傳統故事,編撰一套叢書;觸摸歷史脈搏,形成一個成果;定格鄉土印象,攝制一碟影像;回味鄉愁記憶,推出一館展示;構建精神家園,培育一批基地”[1]。

本文調研報告是“一個成果”的重要內容。課題組與縣(市、區)農辦合作展開調研:一是在全省11個地市抽樣問卷(每地市1個縣市區);二是在被抽樣的11個縣(市、區)中,選擇5個縣(市、區)召開調研座談會,參加人員為縣(市、區)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列入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一般村的負責人;三是課題組進村調研訪談,樣本選擇采用分區聚類的方法,在浙江省域內不同區位和不同地理類型的縣(市、區)中,選擇那些被列入國家和省歷史文化名村名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一般村調研訪談,訪談對象包括村、組干部及相關農戶。問卷調查主要是列表統計樣本村不同類別的古建筑的數量、應該修復的數量、已經修復的數量,資金投入及來源;座談和進村訪談主要圍繞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工作進展、成效與問題、要求與建議等方面展開。

調研樣本覆蓋浙江所有地市(11個),19個縣(市、區)150余村,其中,問卷調查124村,進村調研和訪談59村,合計183村次,減去問卷與實地訪談重合村,總計149村,占村“歷史文化庫內村”總數12%;樣本涉及浙北、浙南、浙東、浙西、浙中等不同區位,以及山區、平原、湖區、海島、中心城市周邊等不同地理單元的歷史文化村落,具有代表性。

一、樣本村歷史文化遺存及經濟社會狀況

問卷考察124村形成村落的年代,有2村(占問卷村總數1.6%)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類居住,至今仍為村落,村落文化綿延5 000多年。形成于東晉、唐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村落12村,占9.7%;形成于宋、元、明、清至民國初年的村落占88.8%,其中,宋、元時期的39村,占31.5%;明、清至民國初年的71村,占57.3%。

歷史悠久的代表性村落,如,舟山市定海區馬岙村被譽為“海上河姆渡”(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年)、“海島第一村”1973年,發現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摘自百度百科。。該村是舟山群島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原始村落遺址,村域內現存新石器時代遺址、東周遺址,其文化內涵最早與河姆渡一期文化、良渚文化村文化類同,村落歷史綿延5 000多年。據定海縣志記載,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年)林氏由福建遷入馬岙定居,現馬岙村林氏為第一大姓。即使從林氏定居馬岙算起,也有790余年的村落史。嘉興平湖市曹橋街辦馬廄村,至遲在春秋齊景公時期(公元前547—公元前489年)便有村落。史志載,春秋時期,齊景公曾受命代周天子巡狩吳地,其時,馬廄村為齊景公駐軍馬之所,村名即由此而來。嵊州市華堂村金庭王氏始遷祖王羲之,東晉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無錫徙居金庭”參見華堂村《金庭王氏族譜》。。龍游縣石角村、雙戴村,嵊州市東王村,建德市烏石村、溪口村、李村村,泰順縣東洋村、庫村,德清市山民村,都形成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泰順縣仙居村、龍泉市金村,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便有村落。

歷史文化村落物質遺存豐富。問卷顯示,124村共有古建筑8 730處,建筑面積1 123 006.9平方米,問卷村平均每村古建筑70.4處,9 056.5平方米。其中古民居3 494處,建筑面積561 263平方米;古祠堂161處,建筑面積79 683.9平方米;其他古建筑(室內戲臺、寺廟、紀念祠等)5 075處,建筑面積482 060平方米。

歷史文化村落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問卷村共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719處,其中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84處、162處、173處和300處。在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筑群形式的39處,占問卷村文保單位總數的5.4%。問卷村均擁有各級各類文保單位5.8處。

經過新中國60多年農村建設,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1.傳統自然村落布局、宗族組織與鄉紳治理結構被現代行政村社區、村級的政社和自治組織所替代。所有問卷村的基層組織健全,村級治理有序,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有保障,農戶經濟、村組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經濟等新經濟體和諧發展,煥發出前所未有生機與活力。

2.歷史文化村落人口增長,社會結構已經由血緣關系主導演變成業緣關系主導。村域經濟規模擴大。問卷村統計,村域面積村均7.6平方公里,其中最大村域面積(德清縣山民村)23.77平方公里,最小村域面積(玉環縣東山社區)0.22平方公里,村均耕地面積1 427.05畝、林地面積6 507.14畝、水面積852.61畝、戶籍人口1 864人、常住人口1 826人。

3.村域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極大改善。課題組所到市縣農村,都實現了公路、電力、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村村通”;村級組織辦公場所、村民綜合服務場所(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與體育鍛煉場所等一應俱全,村容村貌整潔。

4.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是支撐村域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財源。2014年,問卷村村均集體收入43.08萬元,其中超過100萬元的16村集體收入超過100萬元的16村:平湖魚圻塘村、姚浜村,嵊州崇仁二村、華堂村、浦口社區,玉環上青塘村,建德新源村、里黃村,德清山民村、白彪村、燎原村、蠡山村、南路村,定海金山村,慈溪山下村、雙湖村。。占問卷村總數的12.9%。無“當年經營收益”的9村,有經營收益、但低于5萬元的34村,占27.4%,5~10萬元的13村,占10.5%。

5.農民收入增長,生活質量提升。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的15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的15村:平湖馬廄村、金家村、龍萌村、姚浜村、魚圻塘村,嵊州樓家村,德清山民村、白彪村、張陸灣村、燎原村、蠡山村,定海金山村、柳行村,慈溪山下村、雙湖村。。占問卷村總數的12.1%。人均純收入8 000~20 000萬元的84村,占67.7%。農民人均純收入尚未達到8 000元的25村,占20.2%,其中,農民純收入在5 000元及以下的6村,占4.8%(另有2村未填寫,占1.6%)。

二、歷史文化村落及古建筑的保護與管理

浙江省曾經多次對歷史文化村落、歷史建筑和非物資文化遺產等進行普查認定和入庫工作。截止2015年末,經省農辦確認入庫的歷史文化村落1 237個,占全省行政村總數(29 849)的41.4%。2012年,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大規模展開,至2015年末,先后三期批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一般村共779個。“千村故事”研究團隊組織“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共采集了1 158村有效本底數據,匯總顯示,村落中所有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存中,有文物保護級別的共有4 357處,其中國家級文物有375處,省級文物有699處,市級文物有400處,縣級文物有2 877處,216個村文物保護單位是古建筑群[3]。各類古建筑(民宅、祠堂、戲臺、牌坊、橋、道、渠、堰壩、井泉、街巷、城墻、塔、寺廟、墓等14類)匯總數量3.6萬多處,其中古民宅23 071處,古祠堂1 624處,古城墻91處,古塔69處。有1 022個村保存族譜,占“歷史文化庫內村”總數82.15%,許多村有多部族譜,問卷統計約有4 505部族譜。有295個村落保存有古書、名人手稿、字畫等文物資源。906個村有古樹名木,占村總數的73%,有的村擁有古樹名木群。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家級有89個,省級有187個,市級有172個,縣級有237個潘偉光.《浙江歷史文化村落遺存與資源調查分析報告》(“《千村故事》‘五個一’行動”階段成果),參見《千村故事》課題組階段成果發布會資料。。

2012年以來,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按規劃有序展開,成效明顯。

1.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村落,整村面貌煥然一新,村域經濟社會發展,生機與活力顯現。課題組實地調查的59村中,絕大多數啟動了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村莊布局和景觀改造工程、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工程,同時,全面展開村域生態建設,古樹名木保護和環境衛生整治,從而促進村域經濟社會發展。從面上看,問卷124村中,有一定發展的48村,占問卷村總數的38.7%,以博物館和其他方式部分修復、保護的12村,占9.7%;村莊尚未整體修復、保護的49村,占39.5%;村莊整體閑置、處于廢棄狀態的1個,占0.8%;有14個村未填寫,占11.3%。

2.凡納入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和一般村的,古建筑及其他歷史遺存得以大量修繕、修復。在問卷村中,已經修復的古建筑共1 585處、324 502.8平方米,分別占問卷村古建筑總量和建筑面積總量的18.2%和28.9%,其中,古民居修復1 266處、209 784平方米,古祠堂修復84處、28 420平方米,其他古建筑235處、86 298.8平方米。

歷史文化村落古建筑修繕和修復方法有三種:(1)用舊修舊,即聘請老匠人和傳統工藝傳承人,利用舊木料、舊磚瓦、舊石料等老舊建筑材料,采用傳統建筑工藝,在原建筑物基礎上修補,使古建筑物舊貌換新顏,恢復生氣;(2)聘請古舊建筑修復專業團隊,利用新木料、新磚瓦、新石料,采用現代建筑工藝和“做舊”技術,按照古建筑原貌修復或新建,使古建筑“新建如舊”;(3)上述兩種方法兼有,在古建筑修復過程中,盡量利用老舊建筑材料、傳統工藝,建材不足或傳統工藝無法完成修復的,再用新材料和新工藝替代,但必須保證修復后的古建筑的原始布局、結構和風貌。

3.加大投入,探索有效利用資金和資源的方式。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需要大量投資,浙江省以財政投資為主,引導村集體、個人、企業和其他社會團體共同投資。據統計問卷124村總投資38 118.46萬元,村均307.41萬元,其中:各級農辦投資12 587.60萬元,村均101.51萬元;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投資4 291.76萬元,村均34.61萬元;村集體投資7 174.20萬元,村均57.86萬元;個人投資8 903.90萬元,村均71.81萬元。若用問卷村平均投資數推算自2012年以來,浙江“歷史文化庫內村”保護利用總投資約為34.52億元。

如何使有限資金、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實踐中探索出三種有效方式:

方式一,集中使用有限資金,突出重點村落的保護利用。寧波慈溪市龍山鎮方家河頭村于北宋初(約公元960年)形成村落,曾是寧波往返慈溪古商道上的一處古鎮,是海運與陸路運輸交匯處物資集散地,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這里仍然是鄉政府住所,現為方家河頭村一個自然村落(古村落片區)。該片區占地約1平方公里,以上山道路為中軸的街道兩旁,遺留大量各個時期歷史建筑和構筑物。2003年,該村以“水秀、樹古、明清遺址浩瀚”而被定名為市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自2012年至今,方家河頭村先后投入4 500余萬元,恢復了方家河頭村的原貌,實現了創建省級特色旅游村、寧波市古村落特色休閑旅游基地等目標。

方式二,依靠村莊內發動力,村民齊心協力展開的保護利用。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是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之一。村“兩委”抓住舊村改造、省級中心村、衛生示范村、綠化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村等一系列工程項目實施的機遇,激活村域內發動力,修繕了以李懷德故居為代表的古民居,修復了浙閩古道和古龍窯,修建了以八棵樹公園、活水進村公園、青瓷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生態旅游觀光圈,將溪頭村建成浙江省首批美麗鄉村、十大美麗生態村,榮獲2014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15年度國家級美麗宜居示范村試點等多項榮譽。溪頭村用相當于一個重點村的投資663萬元(見表1),完成了與其他村投入數千萬元相當的修復、保護和建設任務,展現了村干部、黨員和農民共建家園的力量。

方式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良性互動。蘭溪市諸葛村抓住先機發展古村落旅游業,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又支撐歷史文化村落進一步保護和持續利用,形成良性互動。

村級組織在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管理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管護利用的長效機制初露端倪。(1)村“兩委”調動本村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修復、維護和管理歷史建筑。如嘉興平湖市魚圻塘村,自20世紀90年代始自發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存,恢復重建劉公祠等一批古建筑,建成“鄉風文明館”(村史館),整理和傳承大將軍、大蠟燭、大戲臺、大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村莊建設成浙江省旅游特色村;里黃村“兩委”成員義務管理村歷史遺產,為祠堂等歷史建筑配置滅火器,嘗試建立管理制度。(2)村集體經濟組織調動集體資金、資產,整合財政項目資金,修繕、修復或重建歷史建筑,挖掘和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排專管員負責歷史文化遺產的管護和傳承。建德市李村村聘請退休回村干部2人,擔任村文物專管員,每年補助5 000元,另外安排6名消防巡查員;新葉村安排1名村干部作為村文物專管員;慈溪市崗墩村設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維修預算科目,每年安排一定經費,由專人負責維護管理。(3)建德、龍泉、慈溪、平湖、嵊州等縣市的許多村,都建立歷史建筑消防巡查制度,依靠老黨員、老干部和其他老年協會成員,組成5~7人不等的消防巡查或管護隊,對本村祠堂等歷史建筑巡查和管護。一些村的“老年協會”“宗親聯誼會”等社會組織,也參與了祠堂等歷史建筑的義務管理。

三、歷史文化村落及古建筑的利用方式

歷史文化村落及其古建筑的利用方式,因建筑物性質、產權歸屬不同而各異。在問卷村統計的3 309處古建筑中,產權屬于農戶個人的2 568處,占77.61%;屬于多人或宗族共有的3處,占0.09%;村組集體所有的738處,占22.30%。此外,一部分歷史建筑被國有或民營企業收購。不同利益主體創造出了極為豐富的利用方式。

(一)農戶個體與宗族共有歷史建筑等資源的利用

1.居住、生產及倉儲用。大多數古民居屬于農民個人所有,少部分古民居屬于宗族共有或被村集體和各類企業收購。屬于農戶個體所有的古民居,無論修復與否,大多數由產權人居住,是村落歷史建筑最主要利用方式。問卷124村中,居住在古民居中的人口21 307人,村均171.8人,占問卷村村均戶籍人口的9.2%、常住總人口的9.4%;按124村共有3 494處古民居計算,每處古民居平均居住6.1人。古民居居住者多為老人和留守兒童,也有少量古民居出租給外來務工、經商人員居住。需要關注的是:一部分尚未修復的古民居潮濕、破舊甚至已成危房,仍作住宅使用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2.“農家樂”基地。為數不多的古民居改造成民俗館、客棧、茶館、酒樓或咖啡館等“農家樂”式的設施,由農戶自己改造和使用,或租賃給村組集體、民營企業或國有公司經營,以后者居多。作為“農家樂”設施的歷史建筑,多位于風景區、旅游區。

3.祭祀祖先、紀念先賢和其他宗族類活動場。歷史文化村落里的祠堂、香火堂、社廟等建筑,大多數歸宗族或多人共有,宗族或多人共有的祠堂類建筑,其修繕、修復或重建,由族中長輩或族中擔任各類公職的人員出面主持、商議,在宗族成員內部籌資、捐資,進行修繕和修復。這類建筑主要用途是祭祀祖先、紀念先賢,或舉辦其他宗族性活動,如作為族人婚喪嫁娶的聚會場所。

4.閑置甚至廢棄。部分古民居的產權人早已進城定居,遺留民居閑置多年,任由風吹雨打、自然消亡;有些納入了文保單位的古民居,由村委會代理修繕,但因為產權關系不順,修繕后閑置或成雜物間,這一部分古民居因無人居住而處于持續衰落中;有的農戶對祖傳老屋的修繕持觀望態度,或在維系傳統民居還是追求現代化居住條件之間舉棋不定,或有意修繕但不愿投資,或期待政府補貼;有些歷史建筑因為多人共有,難以形成統一的修繕利用方案,影響其保護利用。

(二)村組集體所有的歷史建筑等資源的利用

1.村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與資源。屬于村集體所有的歷史建筑等資源大致分三類:一是村域內的古牌樓、橋梁(含廊橋)、古道、廟宇、古墓等古代遺存和文化遺產;二是近幾年集體購買的民宅、祠堂、紀念堂、宗族大(祖)屋等古建筑;三是一些市縣拓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范圍后獲得的近現代建筑物及文化遺存。

村域內各類歷史文化遺存,是村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許多村將其保護利用納入美麗鄉村建設總體框架,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使這些歷史遺存成為本村靚麗名片、標志性建筑和重要旅游景點。如集體所有的祠堂、禮堂、倉庫、知青屋等歷史建筑等資源,一部分作為村域社區公共服務用途,另一部分則作為村組集體固定資產和資源,用于集體經營或租賃給企業和個體戶經營。村集體所有的歷史建筑等資源的經營或租賃收入,是當下許多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轉和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財源。

2.村域基本公共服務、村史展示、人物紀念、傳統教育和文體活動場。大多數“村文化禮堂”落地于宗祠、廳堂、大屋等歷史建筑內,這類歷史建筑已經成為村民傳統教育、文體活動、接受遠程教育、觀看農村數字電影和戲劇、婚喪嫁娶操辦等的重要場所。

相當多的村以歷史建筑為基地,建立了村史館或者“農耕博物館”。如:建德市李村村“農耕工具與民俗用品展示館”;慈溪市五洞閘等村“鄉風文明館”;平陽縣錢倉村“金錢會紀念館”清咸豐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1881年8月2日),金錢會首領趙起在此發動農民起義,紀念館為此而建。;永嘉縣芙蓉村“芙蓉展覽館”和“文物陳列室”;平湖市魚圻塘村“鄉風文明館”和劉公祠(暨大蠟燭廟)魚圻塘村民為紀念抗金民族英雄劉錡將軍,在當年的軍營舊址“以宅為祠”;魚圻塘大蠟燭系2004年以2 158斤摘得大世界吉尼斯紀錄桂冠,立廟為紀。;嵊州市華堂村“百扁館”和“千匾廊”;蘭溪市諸葛村“農坊館”;衢州柯城區墩頭村“墩頭文化與中國孝文化展示館”;舟山定海區馬岙“馬岙博物館”。

許多村的老年協會以宗祠、廳堂等作為辦公及活動場所,同時負責這些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一些村莊的協會、合作社等組織,以歷史建筑作為辦公及活動場所,如“柯城區墩頭村共建生態家園協會”落地翁氏大宗祠。有的村集體所有的歷史建筑是村居家養老服務站。

有些村的宗祠、廳堂、大屋等場所的綜合利用率極高。柯城區墩頭村翁氏大宗祠,既是“村文化禮堂”,又是“村文化展示館”,還是“村青少年宮”和衢州市老齡辦授牌“孝文化教育基地”,宗祠其他隔間分別設置讀書吧、二胡吧、故事吧、剪紙吧,是村民集會、學習、鍛煉、文娛活動和休閑的場所。臨安市湍源村陸氏祠堂系村集體所有,該祠堂除作祭祀之用外,還在祠堂內擺放了生命禮儀的文化櫥窗,展示了當地的民俗禮儀。

3.整村發展為鄉村特色旅游產業。問卷124村中,制定了旅游發展規劃的53村,占問卷村總數42.74%。深入考察問卷村旅游業及其服務業經營狀況,2014年,有旅游收入的18村,占制定了旅游規劃村的34%,總收入2 060萬元,平均114.44萬元,德清燎原村收入975萬元、龍泉黃南村210萬元、泰順埠下村200萬元,分別排名前三甲,收入最少的(龍泉車盤坑村)也有3萬元。

在已形成歷史文化村落旅游特色的村中,蘭溪市諸葛村最典型。該村歷史建筑修繕、保護和利用起步早,旅游市場穩定,管理體制機制有利于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戶收入增加,旅游收入每十年躍升一個臺階,持續21年穩定增長。到2015年,進村旅游人次、門票收入及綜合旅游收入諸葛村旅游綜合收入指門票收入與農戶從事交通、運輸、餐飲、住宿、商業等旅游配套服務的收入之和。分別達到48萬人次、1 886萬元(見表2)。諸葛村的經驗在于:堅持把修復和保護傳統村落歷史原貌作為村旅游業發展的根基,嚴禁在傳統村落內建新居,同時規劃村民住宅新區,落實傳統民居保管和使用責任;建立健全有利于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戶收入增長的體制機制,把村旅游業服務業收益留在村域內部;調動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多種方式修繕和管理古建筑;傳承木匠、石匠、泥瓦匠、雕花匠等傳統技藝,培養古建筑專業維修隊伍;開辦農村建筑舊料市場,保障歷史文化村落修繕的原材料供給(見注釋專欄1)。

注釋專欄1 諸葛村修繕、保護與旅游業發展

諸葛村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約在元朝至正四年至十四年(公元1344-1354年)間,諸葛亮第二十七世孫諸葛大獅遷徙蘭溪高隆崗,漸成村落,明末始稱諸葛村,歷經670余年歷程,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宅、祠堂等古建筑200多套(座)。

1991年,諸葛亮紀念堂——大公堂(元代建筑),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村干部倡議成立了“修理大公堂理事會”,利用家族的向心力,贊助、募捐18萬余元,經過1年多時間,搶修了大公堂。此后,理事會持續主持民間捐資,相繼修繕了崇行堂、崇信堂、雍睦堂、尚禮堂等五座村集體所有的廳堂。

自1992-1998年,諸葛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逐漸理順了管理體制,使之成為諸葛村經濟合作社集體所有制公司,公司獨立核算,門票收入按比例上交村集體,村委會及旅游公司董事會每年對公司下達考核指標;旅游公司管理干部任免由村民或村民代表大會決定,財務受村民監督,從而調動了村集體和農民發展傳統村落旅游業的積極性。截止到2005年,諸葛村通過銀行借貸、民間籌資,同時調動村旅游業門票收入及集體可支配資金,投入4 000余萬元,維修古建筑3萬多平方米,完善了旅游業基礎設施,村落保護利用進入良性循環階段[4]。

(三)國有、民營企業參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

1.國有公司投資,政府協調管理,共同保護利用。寧波城投公司投資慈城古縣城的保護利用,慈溪市五磊山風景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鳴鶴古鎮保護和利用,是兩個成功案例(注釋專欄2),但二者之間有較大差別:寧波城投公司是盡可能收購古縣城內的歷史建筑,整體保護利用;五磊山投資公司則是有選擇的收購古鎮內的歷史建筑,打造鳴鶴古鎮核心景區,其余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與所在行政村協調展開(見注釋專欄2)。從初步實踐看,后一方式更有利于適度開發和持續利用,更有利于保護域內農民權益。

注釋專欄2 國有資產公司投資慈城古縣城和鶴鳴古鎮保護利用

慈城從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即為慈溪縣治,迄今已有1 27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江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縣城。慈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燦若云錦,2.17平方公里的古縣城內,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被列入國務院批準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波慈城古縣城保護利用,實行國有企業投資經營、政府參與協調管理的工作機制。由市、區、鎮三級共同出資成立的慈城古縣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負責整個慈城古縣城的保護、開發建設和管理。寧波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江北區共同組成寧波市慈城古縣城保護與開發領導小組,總體指導和協調慈城的開發建設[5]。至2011年,已累計投入16億多元,將慈城古縣城創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古縣城保護工程獲得了“200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鳴鶴古鎮與慈城古縣城建于同一時期,是浙江省第二批文化古鎮,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范圍包括慈溪市觀海衛鎮的鳴興、雙湖、湖濱3個行政村,其中雙湖村是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之一。鳴鶴古鎮依白洋湖而建,緊臨五磊山風景區,是名副其實的山水古鎮,古鎮內的古建筑眾多,旅游資源豐富。為保護利用鳴鶴古鎮,慈溪市成立了鳴鶴風景區開發建設辦公室,與慈溪市五磊山風景區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慈溪市國資公司,2003年1月10日在寧波工商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 000萬元,駐地鳴興村,主要經營旅游項目開發。合署辦公,共同負責鳴鶴古鎮保護和利用。截止2015年末,公司投入3.2億元資金(其中財政經費0.75億元),有選擇的收購并修繕了24間走馬樓、崇敬堂、小五房、銀號等歷史建筑5幢(共1萬余平方米,收購價格1.2萬元/平方米),另外修繕民宅3幢,祠堂4座,搬遷鳴鶴風景區入口、廣場、門臉房等周邊農戶118戶,修繕了景區道路,疏浚河流,維修橋梁,全面改造鳴鶴古鎮的生態環境,同時引進“小業態”業主,開辦了“崇敬堂1號鳴鶴國醫館(上海國醫館鳴鶴分館)”“小五房國學養生館”“銀號客棧”,使鳴鶴古鎮初步形成旅游規模。

——資料源于本課題組實地調查。

2.村集體與民營企業合作保護利用。有些村由集體經濟組織出面,統一收購農戶所有的民宅、祠堂、紀念堂、宗族大(祖)屋等歷史建筑,連同村集體所有的其他經濟和歷史文化資源,“打捆”成連片、集中的旅游資源,以整體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招商或者引進民營企業,共同發展鄉村旅游業及其配套服務業。村集體與合作企業的分工一般是:村集體負責與歷史建筑產權所有者(農戶)談判,統一收購歷史建筑,向地方政府申請和爭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項目資金和其他政策性資源,聘請專家編制歷史文化村落旅游發展規劃,代表全體村民集體與企業簽訂合同,參與或者監督企業經營管理,享受集體資產、資源、資金入股的決策管理權并參與分紅;民營企業出資,負責古建筑修繕、修復,歷史文化村落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改造及整村面貌改善,策劃、建設并經營管理村落旅游業。

四、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與持續發展的政策導向

(一)樹立正確觀念、科學規劃和嚴格執行最重要

調研所到之處,干部群眾普遍認為,歷史文化村落是中國鄉土文化遺產的博物館,是“鄉愁”記憶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國學的思想寶庫。歷史建筑可以記憶、回望,可以記錄、定格;但是,歷史建筑多為土木結構,容易損毀,總歸要消失。修繕、保護可以延長其壽命,延緩其消失。因此,回望、記憶“鄉愁”的最好方式是文字和影像資料。許多村干部呼吁,要進一步理順村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歷史遺存保護傳承之間的關系。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要與村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結合,規劃制定應該由下而上,提高村“兩委”和村民參與規劃制定的程度,同時接受規劃部門的指導,上下結合;保護利用規劃要專業化、細節化;規劃的權威性、延續性和執行力更需要重點關注。發展旅游業,是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傳統村落文化繼承、傳播和弘揚,其作用在許多村落都已顯現出來。但是,歷史文化村落趨同于發展旅游業也不妥當:一是可能造成鄉村旅游市場飽和,導致歷史文化村落過度商業化,不利于其保護;二是旅游業過度發展可能對村落的歷史文化遺存與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嚴峻挑戰,民俗館、“農家樂”的裝修現代化,可能破壞歷史建筑的原有結構。有人建議,在有條件的村落開辟“村莊公園”保護形式。鑒于此,未來的支持政策走向應該是:

1.拓展歷史建筑修繕保護的時限和范圍。中國共產黨建黨近百年來的紅色文化遺存,人民公社時期經典建筑和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建筑,都是未來中國難得的歷史遺產,其保護和傳承意義重大,應及早謀劃和規劃。建議推廣臨安市的做法,把保護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拓展到1911年以來的近現代建筑;同時擴大歷史文化村落保護面,由重點修繕和保護歷史建筑,拓展到古作坊、古龍窯、古橋梁、古道、古墓和能移動文物(如古石碑、匾額等);由保護“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態村落和民俗風情村落”,擴大到保護古鎮、古縣城和縣衙。還要重視和研究改革開放時代的“明星村”、特色經濟村的保護和持續發展問題。

2.梳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村域發展、尊重傳統與追逐現代化,記住鄉愁與實現中國夢之間的關系,界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與利用的政策邊界,確立保護與利用的優先序,用正確的理念、政策和規劃指導實踐。如:規定古民居修繕中內部設施改造的邊界,允許古民居內部裝修使用現代建筑材料,生活設施亦可現代化,但不允許改變和破壞歷史建筑的原結構、墻體和體現傳統風格的一切建筑構件和元素,外立面顏色也要與村落整體格局協調;鼓勵歷史文化村落優先發展歷史建筑修繕、修復和保護,再適度利用,對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村莊,允許其依法申請古民居住戶外遷安置的宅基地指標和安家費補償。

3.科學規劃歷史文化村落的產業發展,不要局限于旅游業,現代農(林牧漁)業、商業和服務業,休閑養老業、教育文化業等,都可以作為歷史文化村落的指出產業來規劃。即或發展旅游業,也應各具特色。比如:整村保護,特色發展,打造成歷史建筑博覽、國學文化傳承、生態農業體驗、美麗鄉村休閑、特色民俗觀摩等不同特色的旅游村落;單體利用,發掘歷史建筑新價值,設立博物館、紀念館、手工業作坊、主題客棧等差異性旅游產業,吸引經濟社會學者、歷史學、文化學者、藝術家等專業人員,入住、科研、休閑和觀光;恢復傳統特產、名品的生產和供給,形成歷史文化村落特產特品專業村與旅游觀光緊密結合的新基地。

(二)持續而有保障的土地、資金和傳統技藝投入是關鍵

基層反映最多的是投入問題。歷史建筑修復、修繕技術要求高,土地、資金、傳統技藝投入需求巨大,現有政策不足以支撐實際需要。一是資金投入總量少,重點村700萬元、一般村300萬元和30萬元等標準,相對于村落整體保護利用的巨大需求杯水車薪。但是,公共財政又不可能包攬一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亟需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有人建議,設立“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基金”。二是重點村和一般村的投入差別過大,一般村支持經費過少,沒有拆遷農戶安置的宅基地指標,建議對其予以調整。三是一些偏遠山區的村落(如建德大唐村、江山楓石村碗窯自然村1746年,創始碗窯的叔侄二人從福建連城遷移到楓石村附近,開始建窯,逐漸形成村落。1956年,碗廠納入地方輕工業系統,碗窯村的村民作為居民。1960至1963年期間,碗廠改為國有企業。后又改為集體企業,直到1990年停產。碗窯村現存民居清一色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筑,原有 88戶,300余人居住,目前僅有10多戶,50人左右居住,且以老人為主,最年輕的居民也已經63歲。、龍泉車盤坑村……),仍然保存著完整的歷史形態,但因村落人口大量外出,歷史建筑長久失修,整個村落呈現出殘破、衰落狀態,亟需重點保護。

偏遠山區的歷史文化村落遠離區域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村域工商業發展受挫,村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多為農、林、牧等傳統產業,村組集體經濟都很薄弱,農戶普遍貧困。但恰恰是因為偏遠、貧困,傳統村落面貌和歷史建筑才得以更完整、更多的保留。如果保護及時,這些村落可能成為我省歷史文化村落序列中的珍寶或明珠。同時,對偏遠山區的歷史文化村落予以重點保護,使這些相對貧困的村,盡快躍升到美麗鄉村建設新階段,與全省較發達村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在完成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同時,完成貧困村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雙重歷史任務。

在下一輪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推進工作中,選擇一批偏遠山區、保存完整的歷史文化村落,作為重點村中的重點。在這些村,除了用好用足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政策和資源外,還要引導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政策和資源進入,增加其土地、資金和技術的集中投入,推進其跨越發展。

(三)正確處理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是保障

一是政府和農民的關系。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中,政府的積極性要大于農民的積極性,政府要保護,農民要現代化。其根源在于:古民居要修復、傳統要繼承,與鄉村要城鎮化、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要市民化之間的矛盾和摩擦。調查發現:多數農戶都不愿意將自己的古民宅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農民說,文物保護單位申請維修程序復雜,維修經費補貼低(約占維修經費的15%),那么一點錢就困住了我們改善居住條件的手腳?“一戶一宅”制度下,農戶只要具備了建新房的實力,必然拆毀歷史建筑建新居。這樣做,不僅毀掉了許多寶貴的歷史建筑,而且造成村落里高樓與低矮古建筑雜陳,景觀雜亂無序,大煞風景。

二是村組集體、村民與外資的關系。調查發現:像蘭溪諸葛村那樣靠村莊內發動力,完成修繕、保護和利用,村級組織和村民分享村落旅游業收入的極少;大多數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要么招商引入工商資本,要么政府主導國有資本強勢進入。外來資本進入歷史文化村落,一種方式是成片或部分收購歷史建筑,予以保護利用;另一種方式是先由村組集體收購,再轉讓或長期租賃給外來資本。前一種方式,外來資本主導了村域發展及其利益分配,村組集體和農民發展權利處于受損地位;后一種方式較有利于村組集體經濟和農戶經濟發展及其權益保護。

三是歷史建筑修繕投資人與產權人的利益關系。調查發現,一些古民居長期閑置,因無人居住和維護而加速衰敗。有三種情況:其一,產權人已經市民化,人和戶籍都離開了原籍;其二,產權人戶籍雖在原籍,但人員外出務工經商而長期離村;其三,產權人及其戶籍都在原籍,但已另建新居。有些古民居雖有人居住,但因產權人無力、或不愿修繕等原因而衰敗;有的甚至人為加速其倒塌,以便獲準建新宅。這表明,歷史建筑的產權關系制約著其修繕和保護。

四是歷史建筑修繕保護技術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基層反映:古村落內恢復石板路、鵝卵石路,能與古建筑構成和諧,但水泥路、瀝青路則行路便捷舒適,決策需要理智;歷史建筑修復需要配套的建材生產、供給,需要建設一支歷史建筑修繕的專業隊伍,需要培養木匠、石匠、泥瓦匠、雕刻師等傳統手工匠人、并傳承歷史技藝。有人提出,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需要建立特殊監管制度,如,招投標制度如何促進專業隊伍與本地工匠的合作,如何防止腐敗和調動村“兩委”積極性兼顧;古村、古街、古橋通道狹窄,鼓勵小業態業主利用歷史建筑,消防標準如何跟進創新;如何把網絡信息運用到文化遺產保護之中,將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也需要謀劃和安排。

五是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政出多門的問題。基層反映:住建部門負責美麗宜居示范村,農辦系統負責歷史文化村落保護,文物局系統研究歷史文化名村,文廣新局負責文物保護單位……政出多門,村莊掛牌多而雜,支持政策不一致,系統內部也有矛盾,如下山脫貧、移民搬遷、舊村改造等過程中,拆掉了許多歷史建筑,實在讓人心疼。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專題調研,總結實踐經驗,再上升為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指導性意見和政策規范。從當前實踐看,以下要點可作為未來政策制定的參考:

1.出臺鼓勵農戶所有的古民居等歷史建筑的產權流轉政策,適當提高古民居等歷史建筑產權轉讓和使用權租賃的價格,支持集體經濟組織采用歷史建筑產權流轉方式,統一修繕、保護和利用。

2.允許非本村戶籍成員“認養”歷史建筑。“認養”人認保、認租歷史建筑、修繕后獲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權,期滿后產權歸還原主。

3.確立民營和國有資本進入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門檻,建立相應監管制度。允許工商資本以歷史建筑產權流轉方式,參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鼓勵工商資本與歷史文化村落的村、組集體合作,整村保護利用。

4.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歷史建筑修復后的大量閑置。一是調動產權人和居住者的管護歷史建筑的積極性;二是放開歷史建筑的租賃市場,允許城鎮人口租住農村歷史建筑,引入小業態業主,入駐或合理使用歷史建筑,并規范其使用行為。

5.避免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中的大拆大建、同質化。有的村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多個歷史時期的建筑,可采用“建筑博覽園”模式保護利用;有的村落完整性較差,但歷史建筑遺存較多,應堅持“尊重歷史、還原舊貌、融入本土”的基本原則,修復歷史建筑與建設新民居力求格局相容、錯落有致、和諧一體;有的村歷史建筑集中于某一自然村或村民小組,應將村域分為傳統村落片區、新農村片區,分別規劃、建設、利用和管理;有的村明清建筑居多,有的村人民公社時期或改革開放初期的建筑居多,應根據各個歷史時期建筑遺存現狀,確定其修復、保護的主體風格,建設成為各具時代特色內涵的歷史文化村落。

6.應進一步理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管理體制。清理和廢止不利于美麗鄉村建設和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協調推進的原有政策、法規。

參考文獻:

[1] 吳一鳴. 浙江農林大學承擔的《千村故事》“五個一” 行動計劃全面啟動[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62.

[2] 王景新.中國農村發展新階段:村域城鎮化[J].中國農村經濟,2015(10):414.

[3] 吳一鳴. 《千村故事》將展現浙江歷史文化村落恢弘圖景[N].中國經濟時報,20151103(5).

[4] 王景新.諸葛:武侯后裔聚居古村[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202

[5] 慈城古鎮[EB/OL].[2015100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06/15/7327598_358240143.shtml.

Abstract: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villa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covers famous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villages,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villages with ancient architectural buildings,natural ecological villages,and villages with remarkable folk customs. These villages are museums of heritages of Chinese local culture,encyclopedia of nostalgia memory,and also treasure houses of Chinese national studies.Prope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villages will benefit both the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in which we should have correct concept,scientific planning and strict implementation,and give continuous guarantee in land,capital and 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 the perplexed relations among various interest subjects should be dealt with rationally.

Key words:historic and cultural villages;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traditional villag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精品视频999| 91免费在线看|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区免费| 亚洲一区黄色|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欧美有码在线|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亚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在线小视频|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国产男人的天堂|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亚洲天堂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国产网站在线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www.国产福利|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亚洲天堂日本|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69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第一页|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婷婷色中文|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91|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