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業知識產權戰略已上升成為國家戰略,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保障農業科技進步的基礎性法律制度。但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功能并未完全發揮出來,其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尚不突出,對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尚未形成。新公共服務理論為審視和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遵循新公共服務理念,能夠將對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的保護建立在確認農業知識產權人的專有權利與平衡社會利益的基礎上,并通過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利用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實現專有權利保護和社會利益平衡的充分結合。
關鍵詞:農業知識產權;新公共服務;專有權利保護制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3-0142-07
2010年6月10日,農業部頒布了《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明確將農業知識產權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進入新的階段。然而,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制度、農業生物遺傳資源權屬管理制度仍存在諸多缺陷與不足,傳統理念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已略顯乏力。如何尋找審視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新視角,為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提供全新理論支撐,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知識產權與農業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英文翻譯為intellectual property。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正式提出知識產權的概念。此后,“知識產權”一詞開始作為國際普遍用語被各國及國際組織所承認、翻譯和采用。
學界對知識產權的定義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鄭成思認為:所謂知識產權,是指權利主體對其智力創造的各種成果所依法應當享有的專有權利[1];劉春田認為:知識產權是智力成果創造者所依法享有的權利以及生產經營活動中作為標記所有人依法應當享有的各種權利的總稱[2]。吳漢東強調:知識產權作為一種權利,除了包括創造者對自己智力活動創造成果所享有的權利外,還應包括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對各種標記信譽所應當享有的各種權利[13]。也有學者從法律的角度對知識產權進行定義,將知識產權視為私權的一種,突出知識產權權利主體的民事主體地位,認為其對象是一切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與資源[4,5]。知識產權保護的重點應當是基于創新性智力成果的專有權利,即智力創造者對該項智力成果的占有權利。因此,本文主張從知識產權客體的角度對其進行界定,即知識產權是主體對創新性智力成果以及由此所帶來的一系列能夠為本人或他人所使用、并具有商業價值的各種專有權利的總稱。
目前,學界關于農業知識產權的界定尚不統一。概括法與其他方法相比,較為通行。因此,有學者將農業知識產權界定為“創造者依法對其在農業及與農業相關的領域獲取的智力成果所依法應當享有的各種權利的總稱”[6]。另外,2011年3月由農業部制定和頒布的《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是針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發展現狀及實際發展需求的第一部綱領性文件,其在宗旨的表述中——“為提升植物新品種權、農產品地理標志、涉農專利、商標、版權等農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強化對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制定本綱要”,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包括植物新品種權、農產品地理標志、涉農專利、商標、版權等。《綱要》對農業知識產權進行了較為完整的區分和概括。根據其客體特征,本研究將農業知識產權界定為:存在或運用于農業領域的知識產權,主體對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以及由此所帶來的一系列能夠為本人或他人所使用的特定標記以及其他具有商業價值的非物質信息所依法享有的各種專門權利的總稱,主要包括涉農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農產品地理標志權、涉農商標權、農業商業秘密權以及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等。
二、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及其演進
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即為知識產權制度同農業活動相結合。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各國保障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法律制度。這項制度是以有效保護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為核心,充分發揮農業知識產權的激勵機制。但同時,作為農業知識產權客體的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又同時具有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兩種屬性。一方面,農業知識產權融入了主體的創造性勞動,另一方面,農業知識產權又是農村居民獲取和利用信息、推動農業與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因素,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所以,農業知識產權制度既要保護私人的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又必須兼顧該成果的公共屬性,從而使農業知識產權權利主體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保持總體平衡。
由此可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設計并不能以單純地保護農業知識產權人的專有權為目的,而是應該作為平衡權利人與社會整體之間利益的調節器,在賦予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創造者以專有權的同時進行必要的限制,從而確保全社會對該項成果的利用和分享,達到社會效用最大化。因此,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絕不僅僅是針對公民與法人自身所享有各種專門權利的保護制度設計,而是與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融私權性與公權性為一體的國家權利和民事權利。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演進主要有以下階段:
(一)探索起步時期(1949-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我國先后制定了若干關于農業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實行過短期的農業專利保護制度和農產品商標保護制度,探索性地形成了農業知識產權制度體系,并且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些有關農業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不同于清末、北洋政府以及國民政府時期對西方農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全盤照抄照搬,而是屬于中國社會主義特色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范疇,是中國社會主義特色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早期探索和嘗試在隨后的一系列政治運動中被迫中止。另外,由于當時經濟和政治條件所限,我國也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完備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
(二)初步發展時期(1982-2005年)
1982年8月23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標志著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重新步入正軌。隨后,我國頒布了《專利法》《著作權法》等一系列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對包括涉農智力成果在內的創新性智力成果以及由此所帶來的能夠為本人或他人所使用、并具有商業價值的各種專有權利進行了充分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又于1993年、2001年、2013年三次對《商標法》予以修訂,1992年、2000年、2008年三次對《專利法》予以修訂,2001年、2010年兩次對《著作權法》予以修訂。至此,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框架體系基本形成。1997年3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這是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初期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條例》彌補了《專利法》中對植物品種不授予專利權的不足,以專門立法的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對植物新品種進行保護。1999年,我國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承諾遵守《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UPOV公約)1978年文本,成為UPOV第39個成員國。無論是制度還是實踐,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已取得了很大進步。
(三)蓬勃發展時期(2005年以后)
2005年,國務院牽頭成立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工作領導小組,開始了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制定籌備工作,這標志著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2007年,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首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發展規劃《“十一五”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發展規劃》正式出臺,表明我國將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8年6月,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提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并將知識產權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自此,我國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框架與實施體系正式建立。2008年2月,農業部頒布實施了《農產品地理標示管理辦法》。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務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逐步加強涉農知識產權案件的審判工作,加大對涉農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促進農業科技創新[7]。2010年6月,農業部頒布了《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這是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走向完善的開始。為深入貫徹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和《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0-2020年)》,農業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13年1月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意見》。2013年3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加大了對侵犯植物新品種權這一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的要求,強調運用農業知識產權制度,來理順產權利益關系,支持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此同時,各地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推動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與創新,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
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不斷演進,為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逐年快速增長的總體態勢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2014年,全國農業知識產權申請量指數為111.97%,比2013年增長了11.97%;授權量指數為113.13%,比2013年增加了13.13%[8]。這表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國內外獲權能力較2013年均有所提高。
2014年,我國共公開農業專利申請514 858件,其中發明361 957件,占70.30%;實用新型152 901件,占29.70%。農業專利授權269 136件,其中發明117 090件,占43.51%;實用新型152 046件,占56.49%。有效農業專利為167 376件,其中發明87 120件,占52.05%;實用新型80 256件,占47.95%[8]。
1999 年至 2014 年,植物品種權的申請量總體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截止 2014 年底,我國共受理國內外植物新品種權申請13 482件,比2013年同期增長15.13%。2009-2013 年間,植物品種權授權量迅速下降,2014 年出現明顯回升,比2013年同期增長 20.60%(見圖1)。
2014年,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批準的地理標志共5 607件,其中國內地理標志5 516件,國外地理標志91件。國內地理標志中農產品地理標志5 405件,占國內所有地理標志的97.99%。國外地理標志中無農產品地理標志[9]。
三、新公共服務視角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審視
新公共服務,是指“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體系與治理結構中關于公共行政所扮演角色及其定位的一種思想和理念”[10]。作為一種新公共行政理論,它強調以公民對話協商、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為核心,突破了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狹隘性和局限性[11]。
新公共服務的理論觀點有:(1)服務而非掌舵。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幫助公民表達、反映并滿足其共同利益訴求,現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要求政府改變傳統試圖控制社會發展方向的做法和行為,政府要將合適的參與者納入到議程設定的談判中,或者充當中間人努力促使公共問題得以解決。(2)追求公共利益。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建立集體的、共享的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觀念,并將其視為行政人員和公民雙方共同的利益與責任,這種公共利益觀念是目標而絕不僅僅是副產品。(3)思想上的戰略性與行動上的民主性。符合公共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政策和方案依然需要公眾積極有效的參與并經過集體努力與協作,才能保證政策制定與執行的民主性。(4)服務公民而非顧客。在公共行政中,行政機關要關注公民的需要和利益,要注重建設和培養政府與公民之間、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以及公民相互之間的信任及合作關系。(5)責任的復雜性。新公共服務理論關注社區價值觀、政治準則、職業標準和公民利益,強調將公民視為負責任的公共行政的基礎,因此公民參與、授權與對話對于平衡公共服務中可能存在的多種責任沖突至關重要。(6)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在充分關注公民價值觀和利益的前提下設計管理制度,否則控制公民行為的努力不可能達到良好效果。(7)更加注重公共服務。公共行政人員作為公共資源的管理者、社會組織的監督者、公民權利的促進者,不僅要分享權力,更要通過公眾和中介組織來解決公共問題,其在治理過程中應是負責任的參與者,而非簡單的企業家。因此,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在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論合理因素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種更加注重公民權利和公共利益,并更加適合于公民社會發展和公共行政實踐需要的理論。
目前,農業知識產權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并成為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有力支撐,且日漸成為掌握農業發展優先權和主動權的關鍵。可以說,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受傳統政治經濟體制和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功能并未完全發揮出來,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尚不突出,對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尚未形成。從新公共服務理論的視角審視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不難發現存在以下不足:
1.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存在欠缺。依據新公共服務理論,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幫助公民表達、反映并滿足其共同利益訴求,在公民之間建立信任與合作關系。政府要將合適的參與者納入到議程設定的談判中,或者充當中間人努力促使公共問題得以解決。我國農業必須依賴科技創新。鼓勵創造,獎賞富有創造和創新精神的農業科技人員,符合知識產權的目的。農業科技人員通過智力勞動創造的涉農智力成果是一種無形的財產和價值,應獲得應有的經濟利益。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就要從客觀上保證這項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并提供有效的激勵機制,以調動農業科技人員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這正是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欠缺之處。
2.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存在欠缺。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只有同時充分關注組織及其個體成員的價值觀和利益,才能進行合理的制度設計。否則,單純依靠控制公民行為的努力不可能達到良好效果。這也是新公共服務理論所倡導的“依靠人來管理”原則的體現,即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通過市場機制對涉農智力成果進行產權界定和分配,這為知識產權在市場上的自由交換提供了制度條件。如果沒有該項制度,市場競爭環境下農業科技人員在對智力創造成果加以保密的同時,也會導致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遲滯,使涉農智力成果的推廣受到限制。然而,目前我國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尚未在充分考慮農業科技人員價值觀和利益的基礎上將農業科技成果產權化,同時也沒有在此基礎上為農業科技成果的有償使用及其轉讓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3.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方面存在欠缺。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公共行政的目的在于建立集體的、共享的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觀念,并將其視為行政人員和公民雙方共同的利益與責任。政府的作用在于凝聚公眾,共商社會發展的方向。另外,政府有責任確保政策方案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有責任確保公共利益位居主導地位。近年來,我國實行的農業知識產權戰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農業生產經營呈現一定程度的產業化與規模化發展的勢頭,相關單位和個人也享受到了產業化與規模經營所帶來的各種優勢和實際利益。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尚未建立集體的、共享的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觀念,并將其視為制度設計者、執行者和公民雙方共同的利益與責任。制度設計者在進行農業知識產權集中許可使用制度設計時,也未能設計出由相應單位、龍頭企業牽頭或通過一定方式將若干農戶充分組織起來,以最有利的方式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的制度安排。因此,現行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尚未確立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主導地位,而這正是實現公共利益的需要。
4.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在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競爭力方面存在欠缺。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與企業管理者相比,公共行政人員更愿意奉獻社會,也更能夠增進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人員作為公共資源的管理者、社會組織的監督者、公民權利的促進者,不僅要分享權力,更要通過公眾和中介組織來解決公共問題,其在治理過程中應是負責任的參與者。在知識經濟時代,農業知識產權的競爭直接決定農業經濟組織或農業企業的競爭能力、經濟實力及其經營業績。在我國農業領域,創新主體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其保護和運用農業知識產權的能力也在大幅提高。然而,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知識產權能力和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仍較低。究其原因在于:作為公共資源管理者、社會組織監督者、公民權利促進者的公共行政人員,在進行農業知識產權制度設計時,沒有建立起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旨在提升我國農業知識產權能力和農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競爭力和增進公共利益的合理路徑。
四、新公共服務視角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完善的策略與路徑
如前所述,可以將一個闡釋充分重視民主、公民權利以及為公共利益服務的理論體系與理論框架稱為新公共服務。新公共服務是一種既可以替代傳統的以顧客為導向的管理模式,又能夠替代目前占主導地位的公共行政中管理主義的管理模式。新公共服務又是一個建立在對公共部門進行理論探索和對公共行政進行實踐創新基礎之上的模式,相比其他同類模式,其規范性特征尤為明顯。新公共服務并不只是一種最新的、時尚的管理方法與管理技巧,重要的是,它是對我們是誰、為什么為他人服務和怎樣為他人服務的一種解釋和界定,是一種對價值觀和價值理念的根本改造。遵循這種價值觀和價值理念,我們不僅可以改進決策,改善服務,提高效益,而且也符合民主制的根本原則。除此之外,新公共服務作為一種理論框架,有效整合了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價值觀,并促使其發揮整體作用。新公共服務的基點是:圍繞它,可以將特定公共服務的提供建立在公民對話、民主公民權和公共利益基礎上并可以通過一定方式將其與公民對話、民主公民權和公共利益充分結合起來。
雖然我國已基本形成了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框架體系和農業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框架,但由于受傳統政治經濟體制和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功能并未完全發揮出來,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尚不突出,對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尚未形成。農業科技成果創新和涉農智力成果保護迫切需要一種以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為導向和保障的發展戰略,并以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和農業知識產權戰略的有力實施來激勵和引導自主創新,不斷培育農業科技創新的各種新型主體,不斷促進涉農專利、商標、地理標志、商業秘密等智力成果在農業產業中的及時轉化與運用,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當通過健全和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來激勵農業科技創新,改善農產品品質,提升核心競爭力,應對國際競爭,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完善的總體策略
健全和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需要全新的理論作指導,這是由作為農業知識產權客體的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同時具有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兩種屬性所決定的。其私人產品的屬性表現在農業知識產權融入了主體的創造性勞動;其公共產品的屬性表現在農業知識產權又是推動農業與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因素。因此,農業知識產權制度要努力使農業知識產權權利主體的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保持總體平衡。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是充分重視民主、公民權利以及為公共利益服務,重點對我們是誰、為什么為他人服務和怎樣為他人服務進行探討和解釋,是一種對價值觀和價值理念的根本改造。遵循新公共服務理念,可以將對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的保護建立在確認農業知識產權人的專有權利與平衡社會利益的基礎上,并可以通過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將其與專有權利的保護和社會利益的平衡充分結合起來(見圖2)。
圖2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完善的總體策略示意圖
(二)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完善的具體路徑
1.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依據新公共服務理論,在公共行政過程中,公民訴求的關注及其共同利益的滿足要利用基于特定價值的共同領導來實現,公共行政人員不能以試圖控制、導向或者掌控社會的發展方向為目的。公共行政機關必須及時關注公民的需求和利益,政府存在的重要理由就是要通過對相關程序和個人權利的保證來使公民能夠做出那些符合自身需求與利益的選擇。因此,政府將合適的參與者納入到議程設定的談判中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必不可少[12,13]。
農業知識產權客體的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具有私人產品的屬性,該屬性表現在農業知識產權融入了農業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勞動。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的出發點是能夠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這樣既滿足了農業科技人員的需求和利益,又調動起農業科技人員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應建立在反映農業科技人員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基礎上,即建立在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基礎上,而這正是制度完善所必須遵循的特定價值。政府要通過一系列程序來保證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以使農業科技人員能夠做出那些符合自身需求與利益的選擇:首先,將特定制度問題提上公共議程或者政策議程,以凸顯問題解決的緊迫性;其次,召集處理特定制度問題所需要的相關機構、人員和利益集團,使他們了解這些問題,參與各項活動,并爭取他們的支持;再次,促成多種行為方案和行動選擇;最后,通過修改與完善后的制度來調整彼此之間的關系并繼續行動。
2.農業知識產權利用制度的完善。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原則之一就是強調公共利益在公共行政中的中心地位,公共行政必須促進建立集體的、共享的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觀念,并將其視為公共行政人員和公民雙方共同的利益與責任。公共利益絕不是那些僅僅因為公民個人的選擇而“發生”的事情,換句話說,明確地表達和實現社會利益與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機關存在的主要理由之一。在公共行政過程中產生旨在促進公共問題解決的特定方案,政府也要負責確保特定方案在實質上和在程序上是否完全符合公共利益。
農業知識產權的利用,既包括權利主體自身對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的使用,也包括權利主體通過許可或轉讓的方式允許他人擁有對該項成果的使用權。農業知識產權利用制度首先應當保證權利主體自身對涉農知識產權的使用;其次,允許權利主體通過合理的方式將該項知識產權的使用權移交他人。然而,在農業知識產權利用制度不完善或存在缺陷的情況下,農業科技人員存在對智力創造成果加密的可能,由此導致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遲滯,使涉農智力成果的推廣受到限制。因此,在農業知識產權利用制度完善過程中,應當強調公共利益在農業知識產權利用中的中心地位,即合理的涉農智力成果利用對農業科技創新,農產品品質改善,核心競爭力提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推動作用。農業知識產權利用制度的完善,必須促進建立集體的、共享的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觀念,并將其視為制度設計者、農業科技人員和全體公民共同的利益與責任。
3.農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完善。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如果公共行政組織基于對所有人的尊重,并且通過合作、協商、對話和共同領導來設計與運作的話,該公共行政組織便極有可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不對一個組織中個體成員的需求、價值和利益給予足夠關注,而僅依靠控制公民行為的努力不可能達到良好效果。新公共服務理論將公共行政人員的角色定位于公共資源的管理者、社會組織的監督者、公民權利的促進者和治理過程的參與者,認為公共行政人員更應注重公民權利,更加重視公共服務。
農業知識產權要受到相關國家主管行政機構的規范、制約和管理,涉農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農產品地理標志權、涉農商標權、農業商業秘密權以及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權的申請、授權、轉讓、變更和消滅,除了取決于農業知識產權申請人及受讓人的意思表示外,更要遵守法律規定,嚴格履行程序,自覺接受管理,履行必要義務,否則將無法實現農業知識產權人的目的。農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完善:一是要以農業科技人員需求、價值和利益的滿足為導向賦予國家主管行政機構權力和職責,進而體現其在農業知識產權管理過程中對農業科技人員的尊重,這與傳統農業知識產權制度以控制農業科技人員為主要管理方式的做法完全不同;二是國家主管行政機構要以農業科技人員權利促進者、社區參與催化劑和基層領導的身份行使管理權限,履行法律責任;三是國家主管行政機構應當通過合作、協商、對話和共同領導的方式,與農業科技人員及其利益相關者共同來設計農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推動農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創新。
五、結語
隨著農業知識產權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作為知識產權制度同農業活動相結合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已成為各國保障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法律制度。新公共服務理論為審視和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新公共服務理論要求將對創新性涉農智力成果的保護建立在確認農業知識產權人的專有權利與平衡社會利益的基礎上,通過農業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即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利用制度的完善、農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完善,實現專有權利保護和社會利益平衡的充分結合,并以此激勵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成思.知識產權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9092.
[2]劉春田.知識產權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647.
[3]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1012.
[4]張玉敏,謝淵.美國商業方法專利審查的去標準化及對我國的啟示[J].知識產權,2014(6):7484.
[5]李秀麗.農業知識產權評估[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19.
[6]陳小力.對中國農業知識產權立法的思考[J].山西農經,2005(5):5861.
[7]陳燕娟,鄧妍.我國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完善與戰略推進[J].中國種業,2010(8):1216.
[8]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9.
[9]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報告[R].2015:2.
[10] Jam Parton.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M].Boston:Houghton Mifflin:2000:112113.
[11]Alford,John. “A Public Management Road Less Traveled:Clients as CoProducers of Public Service.”[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0,57(4):128137.
[12]孫玉榮.大數據時代我們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路徑選擇[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5459.
[13]劉友華,陳騫.我國專利侵權判定原則及其適用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259.
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has risen to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 in China,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s become the basic legal system on safeguard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But the agricul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has not fully played out. So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not outstanding, and speeding up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has not been become a fundamental and guiding role.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to review and consummate the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Following the new public service concept can result in balance of proprietary rights and social interests under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through the 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system, the using of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can build full combin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patent rights and balance of social interes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new public service; patent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