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戶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分析

2016-02-21 04:09:26劉遠風

摘要:運用全國范圍內593戶農戶的入戶調查數據,采用引入控制變量的回歸分析和傾向得分匹配分析,分別考察土地流轉對農戶總收入和農業經營收入的影響,對比兩種分析方法的實證結果表明,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民增收,但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主要由土地財產實現機制、勞動分工優化機制產生,而土地資源優化機制、農業經營效率機制尚未充分發揮作用。推動土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應進一步落實農民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把土地流轉與土地整治結合起來,讓農民集體享有更充分的決策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土地資源優化機制與農業經營效率機制發揮功能開創經濟社會條件。

關鍵詞:土地流轉;收入效應;土地整治;土地資源優化

中圖分類號:F323.2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3-0017-09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了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討論通過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并把推動土地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在各地的土地流轉實踐中,土地流轉促進農戶增收引起了大量的媒體關注,“諸如尚義:土地流轉,農民增收”“格爾木:土地流轉助推農民實現收入多元化”等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的地方媒體報道浩如煙海。從微觀經濟行為來看,只有有利于提高農戶收入,才能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真正實現土地流轉的自愿原則。從宏觀政策目標來看,作為“三農”問題的核心,增加廣大農民收入是引導和規范土地流轉的重要政策目標之一。土地流轉的實際效果不僅由土地流轉的廣度、深度以及形式、主體等決定,而且受到經濟社會體制和各地經濟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是否具備相應的經濟社會條件。土地流轉可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農戶資源配置和經濟決策產生收入效應,到底通過何種機制產生收入效應則是一個實證性問題。本文運用入戶調查數據對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當前的經濟社會條件,并在此基礎上為決策提供有益的信息。

一、文獻回顧與理論評析

(一)國內文獻述評

國內已有研究對土地流轉促進農戶增收的問題進行了較為廣泛的討論。首先,大量文獻對土地流轉影響農民收入的原因和途徑進行了分析討論。李先玲認為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土地流轉之間存在雙向關系,農民收入來源結構會對農村土地流轉產生影響,同時土地流轉也會對農民收入結構產生影響[1]。金麗馥等討論了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認為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主要體現在有利于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利于轉移剩余勞動力三個方面[2]。劉淑俊等分析了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認為土地流轉有利于規模經營、非農就業和提高農產品品質從而產生增收效應,但存在土地流轉收益不穩定、土地流轉配套機制不健全、非農收入不穩定等土地流轉的風險[3]。余小英等分析了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變遷與農民收入的關系,認為在12種土地流轉方式中有轉讓、出租、轉包、入股、代耕、拍賣、土地信托以及返租倒包8種方式,農民是為了取得收入而進行流轉的[4]。這類文獻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側重于理論探討,由于在理論分析中并沒有對理論預設進行詳盡的考察,其分析結論是否符合實際尚需進一步檢驗。其次,不少學者對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進行了實證分析。王春超基于中國 17 省份農戶調查進行了實證研究,從農戶家庭資源配置的角度揭示了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5]。羅必良從收入效應與流轉滯后的效率損失考察了農地流轉的微觀績效,通過全國890個樣本農戶的統計分析發現,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其收入水平明顯高于未發生流轉的農戶,回歸分析表明農地流轉滯后導致了農業經營的效率損失[6]。封雨以河南鄧州為例實證分析了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發現所調查的3個鄉鎮均反映出土地流轉增加了農民收入[7]。胡紅斌采用 Pearson 方法驗證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增收的關系,結果顯示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戶總收入、非農收入增長具有正相關關系[8]。陳剛把2002 年頒布并在 2003年初施行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作為一次沖擊試驗,城鎮居民作為對照組,采用倍差法定量估計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對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影響,發現建立在穩定承包權基礎上的土地經營權流轉顯著且可觀地增加了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和純收入[9]。李麗明等基于滑縣176戶調研數據發現土地轉出確實對提高農戶的家庭人均收入有積極作用,但土地轉入對于提高農戶的家庭純收入產生的影響效果不明顯[10]。實證分析文獻林林總總,幾乎所有的實證分析結果均顯示土地流轉增加了農民收入,然而既有的實證分析大多沒有消除樣本選擇偏誤,實證分析結果還無法區分是“土地流轉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是“收入較高的農戶傾向于土地流轉”,無法充分揭示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的內在機制。最后,少數學者結合地方實踐,對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進行了案例解剖。薛鳳蕊等運用倍差法檢驗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土地流轉政策產生的收入效果,發現土地流轉后參與農戶與未參與農戶相比人均純收入顯著增加,其中土地流轉后務工和出租土地收入對參與農戶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11]。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綜合課題組通過對成都市農村土地在確權后進行合法流轉的大量調查案例發現:建立在合法轉讓權基礎上的土地流轉可以為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而農民收益的高低與其獲得的財產權利強弱緊密相關[12]。案例分析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土地流轉的實際效果,但案例分析所關注的是局部地方實踐,無法準確區分地方特殊環境、地方其他經濟決策與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二)國外文獻述評

由于土地制度、發展階段和問題背景不同,國外研究把土地流轉作為土地市場的一般性問題討論,主要關切土地市場中農地價格、農地收益及農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對農地市場的影響。Michael E. Kjelland等分析了德克薩斯州家庭所有的農地碎片化問題,認為家庭擁有農地碎片化導致土地整合決策權人過多,土地整合難度大,使得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并增加了供水成本,而農地非農價值的增加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是導致農地碎片化的重要原因[13]。Juan Porta等針對歐洲土地產權高度碎片化的地區農村土地市場面臨較高的交易成本,存在土地市場失靈的問題,探討了土地管理部門運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管理農村土地市場的問題。具體分析了新的信息技術改善土地流轉進程(land mobility processes)的機制[14]。Todd H.Kuethe等運用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服務(NASS)1973-2008年的相關數據,采用擴展因子向量自回歸方法分析了農地收益與金融市場、農業部門活動、非農地市場及宏觀經濟條件的關系,發現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條件的突然變化會對農地收益立即產生負面影響,土地市場和宏觀經濟條件導致了農地收益的較大波動,但無論什么因素,從長遠來看對農地收益均不會產生根本影響[15]。國外文獻并沒有把土地流轉(農地交易)的收入效應作為獨立的問題討論,而是把土地流轉(農地交易)對農業勞動者收益的影響作為市場分配的普遍性問題看待,基于“交易增加交易雙方福利”的市場信念,一致認為土地流轉(農地交易)必將增加農民福利。

已有文獻對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的產生原因、形式、大小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分析討論。然而,從研究內容上看,既有研究往往側重于對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的表現、原因、條件進行討論,而對土地流轉收入效應的內在機制關注不夠,土地流轉過程中對農民收入產生影響的各類經濟社會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尚缺乏充分探討。從研究方法上看,對土地流轉收入效應的實證分析一般直接運用樣本數據進行分析,沒有處理樣本選擇偏誤問題,因而實證結果無法回答到底是收入較高的農戶更傾向土地流轉還是土地流轉使得農戶的收入更高這一問題。以案例展示的土地流轉的地方實踐則局限于土地流轉前后的收入差別,沒有區分土地流轉與地方經濟決策、當地農業產業布局變更對當地農戶收入的影響。本研究將利用多個省市的入戶調查數據對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進行實證分析,一方面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樣本選擇偏誤,更為準確地估計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另一方面把農戶總收入和農戶的農業經營性收入分開處理,力圖更清晰地認識土地流轉收入效應的內在機制。

(三)理論評析

農村土地流轉是日益普遍的經濟實踐,不僅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而且各級政府基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農民收入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等目標,亦在積極引導、鼓勵和促進土地流轉。土地流轉的實際效果不僅由土地流轉的廣度、深度以及形式、主體等決定,而且受到經濟社會體制和各地經濟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土地流轉本質上是農民自主的農地市場交易與配置,土地流轉通過改變土地的財產價值、農戶的家庭經濟決策(包括家庭勞動力配置、土地配置和農業投入、農業經營方式等)、農業技術與機械的使用條件而影響農民的收入。概言之,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主要通過土地財產實現機制、土地資源優化機制、農業經營效率機制、勞動分工優化機制產生。土地財產實現機制主要表現為通過土地流轉,農民的土地財產權找到了經濟上的實現形式。一些農民由于年老體衰或者非農就業,無力經營土地,通過流轉土地獲得相應的土地租賃收入,從而使閑置的土地產生財產價值,提高農戶收入。土地資源優化機制主要表現為通過土地流轉能夠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從而提高收入。一些農戶的農業經營項目與土地的位置、質量和環境不一致,農戶之間通過租賃或互換土地從而使農業經營項目與土地的位置、質量等更加匹配,土地得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農業經營收入。農業經營效率機制主要表現為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特別是較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形成較大面積的連片土地,減少土地的細碎化,便利現代機械化操作和其他現代農業技術的使用,從而促進農業經營效率的提高,增加農民收入。勞動分工優化機制主要表現為農戶通過土地流轉釋放勞動力優勢。少量土地上承載過多勞動力必然導致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戶之間通過土地流轉,一方面可以使轉入戶擴大土地經營面積,另一方面可以使轉出戶減少城鄉兩棲兼營農業的時間,增加非農勞動投入和非農勞動技能培育,轉入和轉出戶勞動分工的優化有利于增加轉入戶的農業收入和轉出戶的非農業收入。四大機制雖然各自體現了土地流轉影響農民收入的特定方面,但在實踐中往往聯合發揮作用。除了部分老年農民退出勞動力市場外,土地財產的實現有利于農戶作出更為合理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提高非農就業水平,因而土地財產實現機制往往與勞動分工優化機制相伴隨。土地經營面積的擴大一方面便利了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的使用,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業中的隱性失業,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因而農業經營效率機制與勞動分工優化機制也相互交織。土地資源的更合理使用通常會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土地資源優化機制與農業經營效率機制也無法割裂。土地財產實現機制、土地資源優化機制、農業經營效率機制、勞動分工優化機制四大機制概括了土地流轉與相應經濟社會條件相互作用的形式與內容,揭示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增收的主導機制有利于更加準確地評估和判斷當前的經濟社會條件與環境,從而采取更加科學合理的土地流轉政策措施。

二、數據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項研究的數據來源于“土地流轉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基層政府職能研究”課題組的入戶調查,課題組于2014年7月開始入戶調查,截止到2015年3月底共入戶訪問湖南、山東、安徽、甘肅、四川、重慶、浙江、內蒙、河北、貴州等省市農戶593戶。調查通過對農戶戶主進行結構式訪談結合問卷調查收集農戶家庭經濟信息。主要信息包括家庭的人口學特征、農業承包地和實際經營地、農業現代化水平和現狀以及鄉村治理等相關信息。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巨大,特定樣本要代表全國情況十分困難。然而,由于此處樣本涵蓋了東部、中部、西部省份,包括經濟發達省份和經濟欠發達省份,既有勞動力主要輸出地也有勞動力重要輸入地,因而樣本信息能夠基本體現各類經濟社會條件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揭示出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實現本文的研究目標。本文涉及到的主要變量數據定義及賦值情況如表1所示。

由于農民沒有嚴格的退休生活,一般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和家庭經濟狀況選擇勞動投入的時間和強度,因此,本項研究的勞動力定義不同于以年齡界定的人口學的勞動力定義,而是根據實際勞動參與情況來判斷,農民一般把能獲得勞動收入者作為勞動力,很多農業生產一般以一季度為生產周期,根據經驗法則,按農民的習慣,此處把一年內勞動時間3月以上者界定為勞動力。其他變量與通常文獻中的相關界定基本一致。

(二)樣本描述

表2描述了樣本的基本情況,共有有效樣本593份,其中無土地流轉戶355戶,土地流轉戶238戶。戶主的平均年齡為50歲,其中土地流轉戶的平均年齡稍大。69%的戶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3%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土地流轉戶的戶主文化程度稍高。家庭總收入和農業經營收入均表現為土地流轉戶高于無土地流轉戶。家庭勞動力數土地流轉戶稍高于無土地流轉流轉戶。承包地和實際經營地均表現為土地流轉戶高于無土地流轉戶。家庭農業勞動時間和非農業勞動時間土地流轉戶均高于無土地流轉戶,但機播率、機耕率、機收率土地流轉戶均低于無土地流轉戶。勞均承包地和勞均經營地土地流轉戶均高于無土地流轉戶。家庭總收入、農業經營收入、家庭勞動力數、承包地、經營地、家庭農業勞動時間與非農業勞動時間等變量的標準差土地流轉戶均大于無土地流轉戶,因此總體來說,土地流轉戶的家庭經濟分化程度要高于無土地流轉戶。

(三)實證分析方法

本研究討論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分別把農戶家庭總收入和農業經營收入作為因變量加以考察。首先,以土地流轉情況為依據對農戶進行分組,比較各組農戶的總收入和農業經營收入,從而用統計描述的方法直觀地展現土地流轉對收入的影響,然后引入決定農戶收入的控制變量,把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盡可能地獨立出來,把概括描述關系轉化為真實機制的因果關系。最后,在反事實分析框架中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消除樣本選擇偏誤和混雜因素對收入效應估計的影響,從而更精準的評估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通過比較兩類分析方法估計結果的差異,結合相應的統計描述,進一步討論土地流轉收入效應的內在機制。

表3把土地流轉情況細分為轉入、轉出和既有轉入也有轉出三種情況,分別考察各組農戶的收入狀況后發現:從總收入來說,轉出戶最高,轉入戶其次,而無土地流轉的農戶最低;從農業經營收入來說,轉入戶最高、既有轉入也有轉出的農戶其次,轉出戶最低。無論是總收入還是農業經營性收入,組間差異的F檢驗顯示均在0.05的水平下顯著。由于土地流轉收入效應的內在機制能夠較好地體現不同土地流轉內容對收入的影響,且在實證分析中假定農戶的土地轉入和轉出等土地流轉決策是由農民根據家庭資源稟賦條件自主決策,家庭經濟特征變量能夠一定程度體現其土地流轉傾向。因此,接下來的實證分析把土地轉入、轉出和既有轉入也有轉出三組農戶合并成土地流轉戶。

農戶收入的分組比較概括反映了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但沒有考察影響收入的其他因素對組間差異的實質影響。模型(1)和(2)通過引入決定收入的控制變量,把土地流轉作為啞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從而把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獨立出來。

模型(1)與(2)中Gr和Ag分別表示家庭總收入和農業經營收入;αGr和αAg 分別是模型(1)與模型(2)的常數項;D是土地流轉啞變量,土地流轉則D=1,無土地流轉則D=0,βGr和βAg是相應的土地流轉的總收入效應和農業經營收入效應的待估參數;xj 是第j個影響農戶總收入的控制變量,xk是第k影響農戶農業經營收入的控制變量,γjGr和γkAg分別表示相應控制變量的系數; eGr和eAg分別是模型(1)和模型(2)的隨機誤差項。決定農戶收入的因素一般包括人力資本、土地、勞動投入等,進入模型(1)的控制變量包括家庭勞動力數、承包地、家庭農業勞動、家庭非農業勞動等,進入模型(2)的控制變量包括家庭勞動力數、承包地、家庭農業勞動時間等。引入控制變量的回歸分析有利于揭示土地流轉產生收入效應的真實機制。然而,雖然在理論上可以確定控制變量的范圍和種類,但農戶的人力資本狀況、勞動投入的強度和質量、資本投入和經營水平等大量影響收入的因素無法觀測或計量,因而,除控制變量之外,土地流轉戶和無土地流轉戶之間其他的家庭經濟特征變量仍然可能是導致他們之間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即控制變量仍然無法完全消除混雜因素和樣本選擇偏誤對各類農戶收入差別有效估計的影響。

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可以用同一農戶在土地流轉情形下的收入狀況與無土地流轉情形下的收入狀況的差異來刻畫。但對于無土地流轉戶,土地流轉情形下的收入狀況是無法觀測的反事實(counterfactual outcome),對于土地流轉戶,無土地流轉情形下的收入狀況是無法觀測的反事實。傾向得分匹配方法正是針對這種反事實問題的分析方法,是解決樣本選擇偏誤并評估相應處理效應的重要方法。把無土地流轉戶看作控制組,把土地流轉戶看作處理組,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則可以通過估計平均處理效應(average treatment effect,ATE)和平均處理組處理效應(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ATT)來評估。平均處理效應參數估計所回答的問題是“如果處理組成員是隨機安排的,其處理效應的期望值是多少”,而平均處理組處理效應的參數則直接關注實際處理組成員所獲得效應[16]。當控制組和處理組的特征變量無顯著差異時,處理組處于控制狀態的這一反事實狀況可以用控制組的現實狀態替代,與之相對,控制組處于處理狀態的這一反事實狀況可以用處理組的現實狀態替代,即兩個反事實由于被認為與對應的觀測事實無差異而被替代。傾向得分匹配方法首先把導致樣本選擇偏誤的因素轉化成為處理組成員的條件概率,即傾向得分,然后根據傾向得分進行樣本匹配,進行有效匹配后,反事實狀態就可以用匹配的可觀測狀態替代,從而有效估計相應的處理效應。農戶土地流轉與否是個二分變量,此處用Logistic模型估計傾向得分即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條件概率。Logistic概率分布函數公式如公式(3)所示。

公式(3)和公式(4)Pi是第i個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條件概率,βi是待估系數,xi是納入模型的解釋變量,此處采用Rosenbaum建議的經驗法則,把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的變量全部納入模型[17],包括機播率、機耕率、機收率、勞均承包地、家庭勞動力數、家庭農業勞動時間、家庭非農業勞動時間等。依據公式(3)和公式(4)估計出傾向值后,采用SPSS22自帶的卡鉗匹配方法進行樣本匹配,按Austin確定的經驗法則,匹配容差為0.02以內就能消除樣本選擇偏誤[18],此處匹配容差設定為0.01即土地流轉戶和無土地流轉戶的傾向值之間的差值在0.01之內實現匹配。進行傾向得分匹配后,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如公式(5)和公式(6)所示。

三、實證分析結果

(一)控制變量回歸分析

引入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無論對總收入還是農業經營收入,土地流轉與否的啞變量D的系數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為正(詳見表4),因此,可以推定土地流轉對農戶家庭總收入和農業經營收入均有明顯的提升作用。但在模型(1)和模型(2)的收入決定方程中,家庭勞動力數對收入的影響均為負(在模型2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產生這一與理論預期不一致結果的可能原因是農村存在隱性失業,勞動力沒有創造財富,而農戶家庭勞動力配置包含了土地流轉決策,控制變量回歸中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部分包含了勞動力的收入貢獻。在模型(1)和模型(2)中決定系數R2均較低,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尚不高,仍有重要的因素沒有作為控制變量納入模型,從而影響了收入效應估計的精度。

(二)傾向得分匹配分析

用Logistic模型估計傾向得分,以此從無土地流轉的農戶中尋找與土地流轉農戶中家庭經濟特征相似的農戶,模型中包括機播率、機耕率、機收率、勞均承包地、家庭勞動力數、家庭農業勞動時間、家庭非農業勞動時間等變量。表5列出Logistic回歸結果?;貧w結果表明,家庭非農業勞動時間越多,農戶越傾向于土地流轉,勞均承包地越多越傾向于土地流轉。但機播率越高的農戶更傾向于不參與土地流轉,產生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較高的機播率降低了農業勞動強度,有利于老年農民耕種和持有土地。

傾向得分的Logistic估計的Hosmer與Lemeshow檢驗的P值大于0.05的顯著性要求,表明預測值與觀測沒有顯著差別,因而模型的總體擬合效果較好。表6是傾向得分匹配的數據平衡性檢驗結果,匹配后土地流轉戶和無土地流轉戶的組間差異顯著縮小,僅有戶主年齡和戶主文化程度的差距略有擴大,家庭勞動力數、家庭非農業勞動、機播率、機耕率、機收率等匹配前有顯著差異的變量經過匹配已無顯著差異,承包地、勞均承包地等變量的差異也從1%、5%內顯著縮減為10%內顯著。由于土地流轉戶和無土地流轉經過匹配后家庭經濟特征變量已無顯著差異,因而傾向得分匹配通過了平衡性檢驗,匹配效果較好。

傾向得分匹配后,土地流轉收入效應的估計結果如表7所示。這一結果與控制變量回歸分析的結果有所差異,不僅有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的量不同,而且有質的差別。結果顯示,傾向得分匹配方法所得到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明顯小于控制變量回歸分析所得結果,雖然土地流轉仍然顯著地增加了農戶總收入,但對增加農戶的農業經營收入的效果則不顯著。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主要結論

1.土地流轉產生了顯著的收入效應。實證分析的意義不在于簡單地驗證理論預測,而在于更準確地判斷和評估事實,從而為科學決策和理論分析提供有益的信息。綜合表4和表7的實證分析結果(詳見表8),控制變量回歸顯示土地流轉使農戶總收入增加了35.80%,農戶農業經營收入增加了33.76%,傾向得分匹配分析顯示土地流轉使農戶總收入增加了31.41%,農業經營收入增加了20.83%(在傾向得分匹配分析中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經營收入增加的效果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兩種分析方法均表明土地流轉顯著增加了農戶的總收入,其中控制變量回歸分析所得到的增收效應大于傾向得分匹配分析。雖然傾向得分匹配分析中土地流轉增加農戶農業經營收入的效果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兩種分析方法均顯示土地流轉對農業經營收入的影響是正面的。

2.土地流轉的土地資源優化機制和農業經營效率機制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如表8所示,在傾向得分匹配分析中土地流轉增加農業經營收入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傾向得分匹配分析最大的優勢在于消除樣本選擇偏誤,即控制變量回歸分析所顯示的土地流轉增加農業經營收入的效應是由樣本選擇偏誤所致。由于控制變量回歸分析已經消除了承包地面積、家庭勞動力數量、家庭農業勞動時間等方面的差異,樣本選擇偏誤是控制變量之外的農業經營能力、農業勞動技能、農業資本投入等因素所致,因此控制變量回歸中所顯示的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經營收入的提高主要是因為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向農業經營能力更強的農戶集中,而不是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農業經營效率機制所致。表3的統計描述顯示:從總收入來說,土地轉出戶最高,土地轉入戶其次,而無土地流轉的農戶最低;從農業經營收入來說,土地轉入戶最高,既有土地轉入也有土地轉出的農戶其次,土地轉出戶最低。土地轉出戶總收入最高而農業經營收入最低說明非農就業收入對土地轉出戶更為重要,土地財產實現機制特別是勞動分工優化機制在土地流轉中發揮了較強的農民增收作用。土地轉入戶農業經營收入最高而總收入居第二,傾向得分匹配分析的結果顯示土地流轉并沒有顯著提高農業經營收入,說明土地轉入戶較高的農業經營收入是由于經營更多的土地和自身較強的農業經營能力所致,體現的仍然是勞動分工優化機制的作用??傊?,實證結果表明,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民增收,但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主要由土地財產實現機制、勞動分工優化機制產生,而土地資源優化機制、農業經營效率機制尚未充分發揮作用。

(二)政策建議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和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并把土地流轉作為農民增收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然而,從農民增收的角度來看,由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個階段性任務,勞動分工優化機制中的釋放農業勞動力、提高非農就業收入的功能只能在有限的歷史時期發揮作用。由于農地租金最終只能從農業經營收益中分享,農民增收固然是個問題,但對農業現代化來說最關鍵的是降低農業經營成本,提高農業競爭能力。短期內過高的土地流轉租金雖然可以提高農民收入,但增加了農業經營成本,降低了農業經營收益。因而土地財產實現機制只有伴隨著農業經營效率的提高才能發揮更大的農民增收功能。當前土地流轉的收入效應主要由土地財產實現機制和勞動分工優化機制產生,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必須開創條件讓土地資源優化機制、農業經營效率機制更充分地發揮作用。首先,進一步落實農民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把土地流轉與土地整治結合起立,讓農民集體在農地利用規劃、土地質量提升等相關事項中享用更充分的決策權,分享土地整治收益,從而激勵作為土地所有者的農民集體積極開展有利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土地整治,減少土地碎片化,為現代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運用開創條件[19]。其次,在土地流轉中注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經營管理方法得到更充分的運用,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再次,進一步堅持土地流轉中農民自愿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農民自愿才能保證政策措施著眼現實,政府引導則可體現立足長遠。最后,進一步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運用市場的手段連接農業生產與經營、技術與經驗、資金與勞動力,盤活農業生產要素,開創土地流轉市場。

參考文獻:

[1] 李先玲.基于農民收入結構的農村土地流轉分析[J].特區經濟,2010(10):164166.

[2]金麗馥,冉雙全.土地流轉背景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研究[J].商業時代,2012(3):9495.

[3]劉淑俊,張蕾.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影響的經濟效應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6):2024.

[4]余小英,王成璋. 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變遷與農民收入的關系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4(11):5 5975 601.

[5]王春超.農村土地流轉、勞動力資源配置與農民收入增長:基于中國 17 省份農戶調查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1(1):93101.

[6]羅必良.產權強度、土地流轉與農民權益保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176182.

[7]封雨. 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河南鄧州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4(12):5053.

[8]胡紅斌.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增收的關系[J].商業經濟,2014(9):2628.

[9]陳剛.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來自《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沖擊實驗[J].社會科學輯刊,2014(2):103110.

[10]李麗明,吳一平.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民收入關系實證分析——基于滑縣176戶調研數據[J].現代農業科技,2015(5):341343.

[11]薛鳳蕊,喬光華,蘇日娜.土地流轉對農民收益的效果評價——基于 DID 模型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1(2):3642.

[12]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綜合課題組. 合法轉讓權是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基礎——成都市農村集體土地流轉的調查研究[J].國際經濟評論,2012(2):127139.

[13]Michael E. Kjelland,Urs P.Kreuter George A.Clendenin.Factors Related to Spatial Patterns of Rural Land Fragmentation in Texa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40):231244.

[14]Juan Porta,Jorge Parapar,Paula Garcia.WebGIS Tool for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Land Markets[J].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3(6):209226.

[15]Todd H. Kuethe,Todd Hubbs,Mitch Morehart.Farmland Returns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A FAVAR Approach[J].Empirical Economics,2014(47):129142.

[16]Marco Caliendo,Sabine Kopeinig. Som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8(22):3172.

[17]Austin PC. Propensityscore Matching in the Cardiovascular Surgery Literature From 2004 to 2006: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7(134):1 1281 135.

[18]郭申陽,馬克.W.佛雷澤,郭志剛,等.傾向值分析:統計方法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9192.

[19]常偉,穆丹. 農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認知問題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5(8):87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自拍另类|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欧美伦理一区|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99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午夜在线不卡|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乱码视频|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91青青草视频|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v|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在线网站18禁|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综合网|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91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毛片免费网址|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欧美在线黄| 福利在线不卡| JIZZ亚洲国产|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亚洲免费毛片|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欧美成人日韩| 看国产毛片|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国产在线欧美|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